哈喽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公孙胜。说起梁山好汉,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鲁智深的豪放、武松的勇猛,或者宋江的精明。然而,有这么一个人,他没有参与最后的招安,也没卷入兄弟间的生死争斗,反倒活得潇洒自在,堪称水浒中结局最好的人。他就是“入云龙”公孙胜。
当年,梁山泊的108将个个威风八面,但为什么公孙胜偏偏选择抽身而退?他是如何识破宋江的心机,又为什么能够全身而退,远离权力的旋涡呢?带着这些问题,且听小编为您细细道来!
一、初登梁山北宋末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四方盗贼蜂起。黄河泛滥,瘟疫蔓延,百姓饥寒交迫,无数人走投无路,投奔绿林,梁山泊就是其中最具声望的一个窝点。这片环水为阵的天然屏障,不仅成为落草为寇者的栖身之地,也吸引了许多胸怀不平之气的豪杰投靠。而公孙胜,便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走上了梁山的舞台。
公孙胜,祖籍蓟州,世代习道,据说其家族与龙虎山天师派有渊源。他性情淡泊,不喜功名,常年云游四方,研习道术。外人评价他“身具仙风道骨,心有尘世仁心”。然而,虽然隐于市井,公孙胜对世间疾苦却看得清清楚楚。
那一年,蓟州传来一则消息:梁中书为其岳父蔡京筹备生辰纲,强征民脂民膏,惹得人怨沸腾。这生辰纲,乃是十万贯金银珠宝,由十数辆车运送至东京汴梁,队伍戒备森严。此事被在当地行走的晁盖获悉,他立刻召集人手,欲劫生辰纲,声讨贪官污吏。晁盖找到曾在蓟州相识的好友——公孙胜。
那日,晁盖与阮小二等人来到公孙胜的茅庐。他推门而入,只见一间陈旧简陋的屋子,炉火幽幽,几卷古书散乱地摆在书案上。公孙胜正在练习剑术,听闻晁盖到访,他笑容满面,放下长剑,“晁兄远道而来,莫非有事相商?”
晁盖说明来意后,公孙胜沉思片刻,道:“梁中书搜刮民财,确实该受惩戒。但此事风险极大,若稍有差池,性命难保。”晁盖见他有些犹豫,便激他道:“公孙先生,你我皆读圣贤书,难道不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难道要袖手旁观,让奸贼作威作福?”公孙胜闻言,仰天长叹,“晁兄所言极是!此举虽凶险,然义不容辞。”
不久后,公孙胜与晁盖等七人精心策划了一场“智取生辰纲”的戏码。他们选择在黄泥岗设伏,利用暑热逼人之机,以浸了蒙汗药的酒迷晕押送军士,一举将十万贯金银珠宝据为己有。这场行动干净利落,震动朝野,梁山从此名声大振。
然而,劫取生辰纲后,晁盖一伙也成为了官府的眼中钉。朝廷发下通缉令,各地缉捕声势浩大。迫于无奈,众人决定投奔梁山泊。
初至梁山,晁盖等人受到众兄弟的热烈欢迎。梁山水寨四面环水,楼阁矗立,旌旗飞扬。晁盖为人豪爽,几番酒宴之后,便与梁山元老宋万、杜迁等人打成一片。而公孙胜,虽性情淡泊,但谈吐儒雅,机智过人,也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公孙胜在梁山的地位逐渐显现。他不仅精通道术,能够召唤风雨、驱鬼降妖,更善于出谋划策。在多次攻城掠寨的战斗中,他的智慧屡次帮助梁山化险为夷。梁山好汉们纷纷对他刮目相看,晁盖更是赞叹不已,将其视为左膀右臂。
然而,公孙胜的内心却始终难以平静。他看着梁山人声鼎沸、刀光剑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伫立水边,仰望星空。他自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了匡扶正义,还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野心?
二、识破宋江晁盖执掌梁山期间,施仁政、行侠义,得到了众多江湖好汉的拥戴。然而,随着宋江的到来,这座水泊深处的乐土开始笼罩上了复杂的权力阴影。
宋江初登梁山时,姿态谦卑,称晁盖为“晁大哥”,对其他兄弟们也礼敬有加。他常常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赞扬晁盖的义气,表达自己愿为兄长赴汤蹈火的决心。然而,公孙胜却从宋江的眼神中察觉到了一丝野心。他发现,宋江总是以“忠义”自居,言语间对朝廷隐有向往。
一次酒宴上,宋江举杯说道:“兄弟们,梁山今日能有这般规模,全仰仗晁大哥的领导。只是我等虽身处绿林,却难逃朝廷的雷霆之怒。若能早日归顺,既可免除百姓战乱之苦,又能为梁山弟兄们谋取功名富贵,岂不两全其美?”
众人闻言,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认同,有的却持反对意见。公孙胜默不作声,只冷眼旁观。他心里清楚,宋江所谓的“归顺”,不过是他个人的野心罢了。
不久后,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不幸中箭,伤势严重,梁山内部开始出现分裂的迹象。公孙胜在晁盖的卧榻前低声问道:“大哥,若不幸有意外,梁山何人可继承大位?”晁盖含糊其辞,只道:“谁捉了史文恭,谁便是梁山之主。”这句话表面上公平,实际上却为宋江上位埋下了伏笔。
晁盖重伤不治后,宋江迅速赢得了大多数兄弟的支持,成功登上了梁山首领之位。他的上位过程虽然顺利,但却让公孙胜心生疑虑。在他看来,宋江并非单纯的忠义之士,而是一个善于笼络人心、精于算计的权谋者。
有一次,公孙胜私下与吴用讨论此事。他问:“智多星,梁山聚义的初衷是匡扶正义,打抱不平,如今宋江推崇招安,此举是否违背了大义?”吴用沉默片刻,回答道:“公孙兄,世道如此,逆天而行难有出路。若能借朝廷之力,反而更能成大事。”
公孙胜对吴用的回答并不满意,他看出吴用与宋江早有默契。自此,他对梁山的未来更加悲观。
在宋江的领导下,梁山逐渐从原本的绿林义军转变为追逐权力的政治工具。虽然势力扩张,声名大振,但兄弟间的情义也变得日益淡薄。公孙胜目睹这一切,内心感到无比痛苦。他开始思索自己留在梁山的意义,是继续协助宋江,还是抽身而退,保全自身?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公孙胜选择了冷眼旁观。他不再积极参与梁山内部的事务,而是以修道、占卜为名,逐渐疏远了核心圈子。他的沉默和疏离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但宋江却并未过多干涉。毕竟,公孙胜的道术和威望仍是梁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公孙胜心中已有了明确的打算。他知道,继续留在梁山只会让自己卷入更深的纷争。趁着局势尚未彻底恶化,他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离开……
三、假称探母北风呼啸,梁山泊的夜晚显得格外寂静。然而,营帐中的灯火通明,晁盖正躺在床榻上,脸色苍白,气若游丝。自从在攻打曾头市时中箭,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然是回天乏术。营帐外的兄弟们纷纷议论,谁将接替晁盖成为梁山的主心骨。
公孙胜站在帐外,抬头看向夜空。星河斑斓,天机莫测,他的心却像蒙上了一层雾霭。晁盖是梁山的魂魄,而今魂魄将散,梁山的未来不再是他熟悉的模样。晁盖将宋江召至榻前,说出了那句让人猜不透深意的话:“谁若捉了史文恭,谁便是梁山之主。”
这句话传出后,宋江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而公孙胜却在一旁皱起了眉头。他明白,晁盖并没有明确指明继承人,而是将未来的梁山交给了命运的安排。然而,宋江并非一个简单之人,他善于利用人心,此后梁山的局势恐怕再难维系曾经的纯粹义气。
晁盖去世后,宋江果然凭借自己的手腕,很快坐上了梁山首领的位置。他继续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极力推动招安之事。梁山内部意见分歧,兄弟间的信任逐渐被猜忌取代。
一天深夜,公孙胜独自坐在营帐内,桌上摆放着一盏微弱的油灯,影影绰绰的光照映着他的面庞。他拿起一本道书,却始终无法静心阅读。帐帘被风吹开,吴用走了进来。
“公孙兄,近日你似乎心神不宁,可是有何心事?”吴用试探着问。
公孙胜放下手中的书,抬头望向吴用,目光中带着几分疲惫:“梁山如今已非当年模样。我常想,我们的初衷是什么?难道真是为了招安、为那虚无缥缈的功名富贵吗?”
吴用一怔,旋即露出一丝苦笑:“兄长所虑,我何尝不知?但世事如此,我们能逆得了吗?不如随波逐流,至少还能保住性命。”
听到这里,公孙胜叹了口气。他不想与吴用争论,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离开的想法。他明白,梁山内部已是风雨飘摇,继续留在这里,自己终究会被卷入到无尽的权力争斗中。
第二天,公孙胜来到宋江的住处。他推开门,发现宋江正在与几名兄弟商议。见公孙胜到来,宋江热情地迎了上去:“公孙兄弟今日大驾光临,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公孙胜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宋头领,我久未归家,听闻老母身体抱恙,心中挂念,特来请假,想回乡探望几日。”
宋江闻言,微微一怔。他深知公孙胜是梁山的重要谋士,倘若他离开,势必会对大局造成影响。然而,公孙胜的理由冠冕堂皇,宋江也不好拒绝。他顿了片刻,语重心长地说道:“公孙兄弟,家中事为大,我自然不会阻拦。但梁山正是用人之际,你回去探母也要尽快归来,兄弟们可都指望着你呢。”
公孙胜点了点头,心中却不禁感慨。他看着宋江那张满是“忠厚”的面容,暗自想道:“宋江虽善伪装,终究不是晁盖。他所谋者并非真义,而是权力。”
不久后,公孙胜简单收拾行装,辞别众兄弟,离开了梁山泊。他并未真正回乡,而是一路南下,最终隐居于一座山中,潜心修道,远离了江湖的纷争。
四、避祸全身梁山泊四周,波涛依旧拍打着岸边,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宋江的招安之路终于得偿所愿,他率领梁山众兄弟投靠了朝廷。然而,这也标志着梁山传奇的终结。
宋江等人被派往各地征战,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既有外族,也有朝廷的叛乱分子。一次次血战之后,梁山的好汉们伤亡惨重,曾经热闹的水泊逐渐变得冷清。兄弟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惨遭朝廷猜忌,被赐毒酒而亡。
然而,在远离这场纷争的某座山中,公孙胜的生活却安静而平和。他的茅庐隐匿在山林深处,四周被苍翠的竹林包围。每当清晨,山间云雾弥漫,鸟鸣声不绝于耳。公孙胜每日打坐诵经,习练剑术,与世无争。
一次,一个曾与梁山有过交情的商贩偶然路过此地,认出了公孙胜。商贩激动地说道:“公孙先生,你还在这里啊!梁山如今……”他将梁山的现状一一讲述。听完后,公孙胜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惊讶,只是缓缓说道:“早已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商贩不解:“为何先生当初要离开梁山?若您在,或许还能挽回些许局势。”
公孙胜摇了摇头:“梁山本就是一盘散沙,招安不过是饮鸩止渴。我若留下,只会与兄弟们一同陷入这场深渊。如今,反而是保全了性命。”
这段对话被后人记载下来,成为了公孙胜智慧与远见的注脚。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而是看透了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无常。他选择离开,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不被利用成为权力斗争的棋子。
宋江在饮下毒酒后,曾对身边的弟兄感叹:“若当初听公孙胜一言,不接招安,或许我等还能有另一番天地。”然而,时光无法倒流,他的悔恨也无法改变梁山的结局。
而公孙胜,依旧在他隐居的山林中度过了余生。他没有再回到江湖,也没有试图挽回什么。他的选择看似冷漠,却蕴含着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正如古人所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智者避祸,愚者趋之。”
梁山的烟火早已熄灭,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公孙胜的故事却流传下来。他的智慧,他的隐忍,他的洒脱,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一去不返,或许是《水浒传》中唯一的赢家。
结语
公孙胜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智慧。他避开纷争,回归本心,没有因义气走向悲剧,反倒成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正如古语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也许,公孙胜的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人生的成功,并不总在于冲锋陷阵,有时候,看清局势,懂得退出,才是真正的胜者之道。
梁山无法势均力敌地和朝廷对峙,取代宋朝更难,苟在梁山不出三两代人就被朝廷耗死了!只有两天出路,招安和博
水浒英雄传只是个民团组织,算不上一个反政府武装力量,是没办法跟朝廷对抗的,所以宋江被某些人看作是一个诈骗组织的头目也不为过
宋江宋公明,当官的时候找当贼的一块玩,当贼的时候找当官的一块玩。
错不在宋江,错在那个瘸烂的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