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盛行之后,从孩子不认识元、角、分等辅币想到童年趣事

温州故事大叔 2024-10-04 15:28:32

国庆节回老家,遇到几个已经是爷爷辈堂哥一起喝酒。席间已经当上爷爷的堂哥们免不了要说起自己的孙子。其中一位堂哥说,现在去买东西都用刷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孩子们除了认识百元大钞之外,其余面额的人民币都没见过,尤其是十元面额以下的辅币,基本上不认识。

解放前,在温州农村,很多人因贫困,无法接受教育,有文化的的人不多。这些贫困的父母对孩子的最低要求就是要认识钱,认识各种钱,银元、银角子、法币、人民币。只要认识了钱就能去赚钱,就不会被人骗钱。到后来,把能认识钱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智商标准。能认识钱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

到了70年代,人民币中最大面额的人民币只有十元。曾经有个非常经典的关于人民币的故事:当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有多少钱时,周恩来总理故意偷换概念,告诉外国记者,中国现在有人民币十八元八角八分。指的就是那个年代人民币发行的面额。在总面额为十八元八角八分的人民币中,除了分币用镍币之外,角以上的都是用纸币了。

我小时候是在泰顺与文成交界的一个叫箬阳的小村庄里由外公外婆带大的。箬阳村,处在一个山坳之中的一片小平原上,周围被小山围的严严实实。只是这些山上长满的翠绿的毛竹,春风吹过,整片山头哗啦啦的作响。

箬阳村在海拔500多米的半山腰上,整个村子只有五百多号人。小山村也没有通公路,除了偶尔会有鸡毛换糖的敲糖客不辞辛劳的进村换杂物之外,几乎很少有外人进村,整个村庄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虽然我只在箬阳生活了5年不到的时间,但是四十多年后,村里许多人都还记得我的故事。由于箬阳村的地形,不管村头哪个角落有点动静,整个村里都会听到声音。而我小时候,估计父母亲没在身边的原因,遇事就喜欢哭闹,而且哭声还够响,闹的时间也够久。也就是在箬阳的这个山坳里,我第一次听到了山谷中的回音。只是说出来不光彩,因为那回声就是我自己的哭声,我一边哭一边听着回声,以为是村对面有个孩子也在学着我哭。

我一直生活到六岁才离开那个村庄。我在箬阳生活期间,从来没有见过纸币,只是外公开心的时候偶尔会给我一枚镍币把玩。那时候,我虽然没上过学,但是模模糊糊中,我已经认识了阿拉伯数字,还知道2比1大。

有一次,村口又来了一位敲糖客。当我听到敲糖客用手中金属的敲糖铲和糖榔头敲出优美的韵律时,就匆忙跑回家里。看到原本存放鸭毛、牙膏皮的地方已经空空如也,我便顿时哭了起来。外婆听到我的哭声,赶紧跑了过来安慰我,得知我想去敲糖客里换糖吃,便在身上的口袋里翻找了起来,可是外婆找来找去竟然没有镍币,只有一毛的纸币。

这时外婆就把翻找到的一毛纸币递给我,让我先去买糖。可是,我从来没有看到纸币,而且纸币当中有一个大大的“1”字,我便以为这也只是一分钱,便死活不肯要。外婆拗不过我,只好到旁边的小店里换了一枚二分的硬币给我。于是,我就高高兴兴的拿着二分钱去找敲糖客了。所以,到现在舅舅还会嘲笑我是属于不认识钱的人!

二十多年前,我带着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妻子回到箬阳,大舅一见面就告诉我妻子,说我在箬阳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箬阳与几个舅舅一起打闹嬉戏场景,成了现在不可多得的回忆,我那个“不认识钱”的笑话只是我在箬阳众多小故事中的一个。

#秋日生活打卡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