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小看了荥阳
荥阳“小县”现在几乎默默无闻,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荥”读“xíng”。
但从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到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的这八百多年里,它基本都是“关东第一郡(州)”(三川郡<秦>、河南郡<西汉>、荥阳郡<三国、西晋、北魏>、荥州<北周>、郑州<隋、唐>)的“郡(州)治”(地方首府)所在地。统管着现在的郑州、开封包括新乡的诸多地区。
西汉的桑弘羊曾由衷地慨叹其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一:
大夫曰:“燕之涿(河北涿州)、蓟(北京),赵之邯郸,魏之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河南南阳)、陈(河南淮阳),郑之阳翟(河南禹县),三川之二周(指洛阳),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第三》)
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独特的地理位置。
桑弘羊说以上十一地都是“居五诸之冲,跨街衢之路”(处在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这些大都城之间的交通要害之处),所以才会“物丰民衍”,占尽互通有无的商业之利。
但荥阳作为决定历史命运的地理要冲,还有其更具体、更鲜为人知的特征——
二.“两京襟带,三秦咽喉”
⒈荥阳在哪里?
看下图:
附图1.关中、洛阳、荥阳地理位置示意图
我们可以把关中盆地和洛阳盆地比作一个葫芦的两节肚子。
洛阳处于洛阳盆地的中后部,同时又是进入关中盆地的葫芦嘴。
那么进入洛阳盆地的葫芦嘴在哪里呢?
见附图1中的红色斜工字标示部分。
它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北边紧临黄河,南边是嵩箕山脉。古荥阳、成皋(别称“虎牢”,在现在的荥阳汜水镇)、巩这三座重要的县城就分布在这条通道里(见附图2中绿线标示部分)。
附图2.楚汉相争形势图
荥阳是它最东头的葫芦嘴,荥阳以东就是广袤的豫中和豫东平原。
所以,从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开始,秦就在洛阳、荥阳等地复置“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将荥阳、成皋、巩、洛打造为拱卫函谷关的前四道门户——
《史记·秦本纪》:
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秦始皇本纪》:
“年十三岁……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附图3.公元前221年秦三十六郡示意图
附图4.秦三川郡示意图
三川郡最著名的郡守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的儿子、秦始皇的女婿李由,他曾经在荥阳抵挡住了吴广的进攻,使吴广殒命在荥阳城下。
三川郡是秦经略关东的桥头堡,荥阳则是桥头堡中的桥头堡。有人称其为“两京(洛阳和长安)襟带,三秦咽喉”是名副其实的。
那么汉代的荥阳城在哪里呢?
在现在的河南郑州惠济区古荥镇,离现在的黄河河道仅有约8.7公里。
附图5.荥阳故城位置图
除了地理位置,古荥阳城还有哪些重要之处,让它的镇守者必须是皇家的女婿呢?
⒉一山、一泽、一沟、一粮仓
古荥阳城的西北是广武山(古称敖山、三皇山,今称邙山)。
但它是依水设城的,这个水就是荥泽。
《尚书·禹贡》中有“荥波既潴”,“导沇(yǎn)水(济水之上游),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的说法。是说夏禹治水时,将济水在温县这个地方引入黄河,济、黄相搏,南溢为荥,汇集成泽,称为荥泽。
战国时,韩国在荥泽北岸筑城,名曰荥阳。
附图6.荥泽和鸿沟位置图
荥阳后来成为决定王朝命运的水运枢纽和储粮中心,则和鸿沟与敖仓有关。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连接黄、淮的运河——鸿沟。
它西自荥阳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的河道都连接了起来,构成了鸿沟水系。
附图7.汉代鸿沟水系分布图
该水系向南通淮河、邗沟与长江贯通;向东通济水、泗水,沿济水而下,可通淄济运河;向北通黄河,溯黄河向西,与洛河、渭水相连,就把当时的河南打造成了全国的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区,而这个核心的起点就是古荥阳(《史记·河渠书》:“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古代的漕运事关帝国的兴衰。为了把当时最主要的产粮区济水流域和江淮之间的粮食运往关中,并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秦始皇就在古荥阳城北——黄河、济水、鸿沟交汇处的敖山上(今三皇山桃花峪附近)——兴建了天下第一仓“敖仓”(“会天下粟,转输于此,故名敖仓”)。
时人多以“敖仓之粟”比“河、海之水”,可见敖仓粮食之多。
荥阳便多了一个守卫敖仓的重任,更成了天下首屈一指的军事重镇!
知此,便可知为何从战国争霸到秦亡汉兴,乃至诛灭诸吕、汉文帝平定济北王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都会有荥阳的影子。
“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得天下则必得中原,得中原则必先据荥阳”、“荥阳一病,则天下皆痛”,荥阳招展的旌旗和鸿沟如林的樯橹见证了多少英雄的风流……
三.荥阳把“地利”仅给了刘邦吗
不是!
项羽在荥阳对峙时不是没有占据过荥阳,他甚至打过荥阳进军到了成皋。但他不但在战略、战术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对荥阳价值的认识都是失策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王数困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
郦生(郦食其)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原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刘邦也有想放弃荥阳的时候,但他听从了谋臣的建议,“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和项羽在荥阳一线死磕到底了。
与此同时,他还让韩信在北边,让黥布和刘贾、周殷在南边开辟了新的战线,对项羽的楚军事集团形成了钳形攻势(可参考附图2和8)。
附图8.荥阳、成皋对峙时汉军的战略布局图
更可怕的是他还支援彭越在楚国的腹地(梁)切断了项羽的粮食供应线。项羽最后支持不下去就是因为缺粮——
不据守敖仓,又守不住“千里馈粮”的粮道,他怎么能不缺粮呢?
至于郦食其说的“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刘邦更是贯彻得不在话下。这也是项羽只能硬冲荥阳道的原因,北边的太行、南边的武关他都走不通了。
曾经拥有荥阳,却对荥阳的价值认识不足,所以项羽就只能梦断荥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