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校吕明清:65岁老红军坚守抢险一线,省委书记:可以记大功

若尘看文化历史 2024-12-15 19:44:42

65岁了,还往洪水里冲?这不是逞能,是责任。

1982年6月,江西连下暴雨,赣江、抚河水位暴涨,鄱阳湖告急,百年罕见的大洪水袭击了整个地区。

灾情严重到什么程度?两条大河都超过了警戒线,五个公社被淹,十万人困在洪水中央,抚河的梁家渡大桥更是随时可能被冲垮。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离休的65岁老红军站了出来吕明清。

明明是个“顾问”,可他硬是冲到抗洪救灾的最前线。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革命年代塑造的“战士性格”

吕明清可不是一般的老干部。

他是从井冈山下走出的红军,参加过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枪林弹雨里活下来的。

这样的经历把他锻造成了一个“只往前冲”的人。

哪怕退休了,身体不好,糖尿病、肝病一堆毛病,他还是觉得自己肩上有担子。

省防汛指挥部的职务没正式卸,他就认定自己还得扛着这份责任。

这种“战士性格”是时代的烙印,放到今天可能有人会说他“过于拼命”,但在那个年代,这种人就是大家心中的“主心骨”。

2. 他骨子里装的不是“官”,是“民”

吕明清的行动,绝不是那些所谓“作秀”的表演。

他不是跑到灾区拍拍照就回去写总结报告,而是直接扎进洪水里,泥腿子干部一个。

梁家渡大桥险情时,他跟副省长直接拍板分洪,冒着得罪人也要保护大桥;临川县决堤了,他时间赶到现场,直接主持会议,调资源、分任务,还亲自跑到灾民中间去问吃住有没有问题。

这种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才是老百姓服的。

相比之下,那些坐办公室里打电话发指示的人,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3. 时代责任感和个人使命感的结合

吕明清的行为,还有一个关键原因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党的事业、人民的安危绑在了一起。

在他看来,洪水来袭不是“某某部门的事”,而是党和人民面临的“战斗”。

他的那句“在家多呆一分钟,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耻辱”,听上去有点“教条”,但你仔细琢磨,一个经历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确实是这么想的。

这样的信念让他能在七天七夜里不睡觉、不吃好饭,跑遍灾区,直到洪水退去。

吕明清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有些人可能会说,他太“拼”了,是不是没有必要?可站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确用行动给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洪水退了,粮食丰收了,省委书记都说他“可以记大功”。

吕明清自己呢?他说“共产主义旗帜要扛到底。”这话听着有点“老派”,但在那个年代,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