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也真的是奇了怪了,出现了一个叫“网络社交平台”的虚拟空间,比如QQ、微信、微博、陌陌……
在电子屏幕的荧光中,素不相识的人,就此开启了零距离的交往,同时也开启了从内心视点出发的自我虚构。
这种“交往”,是另一个维度时空的交往,仅仅发生在网络里,由对话连缀形成的某种意识的集合。
最初的日子里,陌生人可以聊得很嗨,可能是刚刚结识的缘故,在新奇新鲜中爆发兴奋。
这很好理解,新添的马桶还有三日香哩。
时长时短、时断时续的对话流,渐渐生发了交情很深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吧,尽管可能是虚幻的情愫。
但更多是戛然而止,在网络江湖一别两宽,并迅速堕入遗忘的深处。
对于现实生活中,原本就相识相稔的人,可能会发展到由对话闲聊,到默然无语的对峙,仿佛僵尸一般躺在彼此的符号里。
在网络社交平台里,每个人都浸淫在自我虚构的幻觉中,既调侃又张扬,既调适又逃避,构成一种来自现实的非现实体验。
在自我虚构的世界里,我们的心很大,大到没有边际;也很小,小到容不下一瞥阴影。
在网络社交平台里,每个人都是谜一样的存在,每个人不断设谜同时又不断解谜。
在网络社交平台里,我们都在解读没有结尾的悬疑故事,就像博尔赫斯所说的:“一种插入所谓现实世界的神奇的东西。”
每天晚上临睡前,我都会打开手机,全然不顾养生专家的警告。但积习难改,滑刷刷屏成了睡前的条件反射。
在网络社交平台里,无数人走进走出,时隐时现,在群集、分享、评论和展示中自我虚构,展现希望和体验,重构不可能完成的情境。
缺乏意义的人生,也许只有虚构才能重新赋予意义,虚构也就顺理成章替代了现实,成为自我编辑的工具。
现实与虚拟相互混淆,激活了记忆重组和自我创造,把一地鸡毛化为凤凰涅槃,使得超越凡俗生活成为可能。
在网络世界里,可以重建过去,再现那些消失的街区传说,重现曾经讳莫如深的人和事,讲述发生过什么,隐藏过什么。
然而网络世界,却不能复活那些死去的人,不能复活消失在时光流风里的情感。
在网络世界里,情感这种东西,永远无法得到互通和满足。
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仿佛山野的夏花,在风雨中消失,然后又在风雨中出现;它消失得如此迅速,如此自然,如同不知不觉飞逝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