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石奏出新乐章一一与篆刻家汪雄杰谈古玺印的创作

湮灭看国际 2024-11-01 01:16:34

刊头题字: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毛国典

——————————————————

汪雄杰篆刻:品藏论鉴、名家推介

谭慧/文

篆刻艺术自元以来经过一代代篆刻家的挖掘与拓展,百花齐放,流派纷呈。当代篆刻,欣赏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案头雅玩转变成展厅展示。 如今,篆刻艺术成为不依附于书画作品而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这样一来,篆刻可以强调视觉效果,也可以展现作者的情感。作为当代印人,立足传统,追求篆刻本体的情趣与内涵,正是赋予当代篆刻艺术家的历史使命。而大开大合的战国古玺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开发的母本,明清印人对古玺印不同程度上的忽视,更为我们提供了挖掘的空间。

一一作者题记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一

年初的工作感觉特别繁忙,这几天各种学习、会议,一坐就是一整天,一边学习、开会,一边还要考虑如何贯彻落实,4、5份需要马上完成的文案材料,也堆积在那里。一个星期忙碌下来,腰椎颈椎老毛病也开始犯冲了,周六本想好好休息一下,早上睡了个懒觉,吃过午饭,还是安不下心来,便打算到办公室去。刚收拾打理好自己,准备出门,便收到翰墨金石家汪雄杰先生的两方篆刻作品,一方白文印:品藏论鉴;一方朱文印:名家推介。这两方印是他应邀为“收藏文化•散文系列”三部曲之《品藏论鉴》篇章辑封页上刻制的,并附有一封书信。印章以战国玺印模式,一阴一阳,一白一朱,古韵浓厚,耐人寻味。 这是汪雄杰先生第二次刻制同样内容、同样模式的两方印章。2020年庚子初,受疫情影响,家在武汉的他被暂且隔离,在收到为书籍刻印邀请时,身边一时没有篆刻工具,尤其在这种沉默的气氛下,只能先设计印稿。待疫情缓解过后,孩子出生,刚当上父亲的他,忙碌得无法顾及其他。待稍缓过劲来,汪雄杰先生便抽时间完成了这两方印的刻制,并拍照发给了我。 后来在一次艺友小范围的雅聚中,汪雄杰告诉我,前面刻的那两方印,自己还是不太满意。所以又重新设计了印稿,再次精心刻制。这次满意后,附上书信一并寄去,但已是跨年的2021年1月16日周六了。 一直想实地采访汪雄杰,然而受疫情影响,便在收到其来信,并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后,以电话形式进行了补充采访。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二

谭 慧:你选择以战国玺印模式,刻制这两方印章是出于什么考虑?

汪雄杰:这两方印选战国玺印的风格,首先,是因为我现在主要以研究古玺一类的印比较多。然后,现在许多展览,包括全国展,古玺类的印也比较火,算是一个潮流。我个人也比较擅长刻这一路的印,平时去投稿、去参加各种赛事,都是刻这一路的印。当然其他风格的印我也都会去刻。 其次,之前看到你发到朋友圈的一些印,别人给你刻的都是汉印一路,或者是流派风格的印比较多,而古玺这一类的印比较少。所以就决定为书籍刻这一类风格的印,之前我给你刻过两方这样的印,并拍照发给了您。后来看着看着总感觉不是很满意,在给你之前我就磨掉重刻了。这一次重新刻制,对印稿进行了反复的设计、修改、刻制,自己还是比较满意。 第三,“收藏文化•散文系列”三部曲之《品藏论鉴》,系文化、艺术、收藏类的书籍,传统文化的元素会更多一些。所以用古玺之印设计在篇章的辑封页上,古味、古韵会更浓,也更符合书籍的设计风格。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三

谭 慧:从这两方玺印的印稿设计方面,包括两方印在字与字之间的安排、衔接和处理是如何考虑的?

汪雄杰:这两方印的设计,文字主要是以战国文字金文为主, 章法呈现大开大合, 大块留红,对比较强烈,因为这种视觉效果的冲击力比较强。 在文字之间的关系、衔接处理上,主要是以自然为主,尽量不去破坏文字本身的结构。尤其不能变形、夸张得太过厉害,那样就会适得其反。

谭 慧:为什么《品藏论鉴》刻白文印,而《名家推介》设计为朱文印?

汪雄杰:《品藏论鉴》一印设计为白文,主要是考虑其文字笔画比较多。而《名家推介》这几个字的笔画相对较少,这样设计比较协调。因为白文印的笔画太少,整个印面会显得比较空,而朱文印刚好相反,笔画少就不会有这个影响。

谭 慧:在这两方玺印的刻制过程中,你采用了哪些技法?

汪雄杰:在刀法方面,用刀比较大胆,主要以冲刀、单刀为主,也有双刀或副刀,刀法灵活,没有固定的那一种刀法,主要是以印面效果为主。 刻印刀法不是很重要,当然也不是说随便刻,要灵活一点,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用刀习惯。但是最终要以呈现的效果为主。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四

谭 慧:对玺印的布局,及印面和印边的处理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汪雄杰:在整体印面氛围的营造上,包括做残、破边方面,跟古玺战国文字要融合统一。 最主要的还是印稿的设计,因为战国文字,金文是有很多写法的,自己查了很多写法,从中通过反复的画稿、挑选,最后确定印稿,然后才开始刻制。 整个印面布局,主要是以对比为主,包括留红与留白的对比,印边、残破的对比,文字本身的块面与块面之间的呼应。 印边的处理,尤其对古玺一路风格印的残破、残旧处理很重要。一方古玺印,如果展现出来,能给人以古朴、古拙的韵味和气息,说明这方印的印边处理是到位的。 很多人会忽略印边的作用,其实印边是组成一方印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我们在篆刻的时候,如果印边处理不好,会使这方印的品质大打折扣。 处理印边时,我喜欢把底边留得少,特别是白文,印边不会很完整,基本上会有一条印边破得比较厉害。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比较险绝的境况。比如《品藏论鉴》这方印,我下面的底边基本上快破完了,就留了一点点。《名家推介》这方印的底边,也破得比较多,给人一种险绝之势。 在印面的处理、做旧方面,做一些斑点斑驳的残缺,才能出效果。白文印面就要做一些斑驳的残缺,而朱文印面就要有一些感觉像没有挖干净的底。这些其实都是故意营造出来的,并不是随意留在哪里,或是随意破的,这个破什么地方,留什么地方,都是有讲究的。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六

谭 慧:对于古玺印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与把握,你有什么看法?

汪雄杰:在篆刻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熟悉和掌握的各种技法和手段,使文字、印面、印边、布局等整体达到和谐统一。然后,呈现出来的气势,跟战国古印比较接近,但又不完全是古印的感觉,还要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里面。虽然有些不成熟,但也是自己的尝试。 正如人们常说的:与古为新。古的东西一定要有,就是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不然就是江湖体、野路子。对于传统的东西要去学,要去理解。但又不能太奴于古人,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表达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创作过程才有意思。如果完全去复制古人,那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意义。古人的这些东西已经有了,不需要你去复制。 笔墨当随时代,其实刻印也一样,古代的、当代的都要去看、去学习,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实践的。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七

谭 慧: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篆刻艺术的?

汪雄杰:对于篆刻,我是在铁路学院学习时接触后,抱着玩的心态,来作为课余时间的一种爱好。那时正好学校有篆刻方面的相关社团,指导老师的篆刻水平也比较高,玩着玩着慢慢地就迷上了篆刻。后来参加学校组织的篆刻相关活动,尤其是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自己的篆刻作品入展了全国、省市的多项重大篆刻方面的展览,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并先后被省书协和中国书协吸收为会员时,使自己更加喜欢和热爱上了篆刻艺术。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八

谭 慧:在学习篆刻艺术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好的老师?哪些老师对你影响深刻,对你在篆刻艺术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

汪雄杰:在学习篆刻艺术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老师,也跟很多老师学过篆刻。在篆刻方面,目前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上海的徐正濂老师。徐老师本身的名气比较大,在篆刻圈子里的辈分也比较高,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是在篆刻的技法、思想、思维方面帮助很大。 学习篆刻,要与古为新。徐老师说:好的篆刻作品,可以用“似曾相似,无可名状”八个字来概括和形容。比如说“似曾相似”,就说明你的篆刻作品里有传统的东西,是从传统里面来的,不是乱来的。而“无可名状”,就是你的作品像古玺,但又不是古玺;像秦汉印,但又不完全是秦汉印,印中既有传统的东西,也有自己的东西。 印稿设计,对于完成高质量的篆刻作品非常重要。徐老师在讲课时说:一方好的篆刻作品,是需要苦心经营的。而对于印稿的不断设计、调整,再设计、再调整,然后刻制,最后才能很好的呈现出来。当然也有在无意之中,灵光一现,偶得佳作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小概率的,也是很难碰到的。而大多数好的作品,都是要靠苦心经营来完成的。 篆刻一定是刻出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线条的质量,文字的章法等方面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特别是初学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徐正濂老师常这么说。 另外一位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就是江西赣州的青年篆刻家刘自坤,他在具体的篆刻细节、技巧、用刀,包括文字的印化、印稿的设计等方面,对我的帮助比较大。 刘自坤老师对待艺术很认真,一方印刻完之后会反复的对比,然后修改,甚至不行就重新来过。因为篆刻高手跟普通的作者之间的区别,就是看细节,大的方向大家都可以做得到,但是看细节方面就能区分一个人篆刻水平的高低,所以他在这方面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九

谭 慧:在学习篆刻艺术方面,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迎难而上的?

汪雄杰:篆刻遇到的困难,到目前为止,就是篆刻风格的转型。因为自己最开始刻的是比较工整一路的印风,像元朱文、铁线篆、满白文这一路的。 这样刻着刻着,觉得没什么进步了,似乎到了一个瓶颈,自己刻得很没劲,也提不起兴趣来。后来经过反复思考,认为这些风格还是不对自己的胃口,跟自己的性格也不对路。所以就痛下决心,决定换一种风格刻。当时尝试了很多种风格,如流派印、秦汉印、古玺印,都去刻,都去尝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感觉刻古玺印比较适合于我,最终确定以古玺这一路风格为主,就这样一路刻下来,一直到今天。当然,其他风格的印也会涉及到,但主要学习研究的方向是以古玺为主。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十

谭 慧:除了对篆刻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外,你目前还在学习其他的艺术门类吗?如书法、绘画等?

汪雄杰:其他门类的学习,书法肯定是要学的。其实我最早接触的是书法,并不是篆刻,篆刻是后面才接触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学习篆刻,书法功底一定要有,至少篆书的功底一定要有。因为篆刻、篆刻,很大程度上一旦技巧得到解决,主要就看你的字法,文字方面的造诣。 篆刻。刻,说白了只要勤奋一点,几个月或半年时间,基本上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篆,这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所以篆书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我现在也一直都在坚持写。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印章的边款,边款是印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下激烈竞争的展览和赛事中,边款越来越重要。不像以前刻一个单面款,刻一种书体,刻刻楷书就行了。现在对边款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说五体都会刻,至少要会刻两三种体,才能跟别人竞争的时候,不至于被别人拉开差距。 边款更考验一个人的书法功底,各种书体,如楷书、篆书、隶书,甚至行、草书都要会,这样的边款刻出来才能合格。现在去看一些展览,一些作品集上面,一方好的印章边款,甚至把它单独拿出来,就是一幅书法作品。 在书法、篆刻等方面学习、研究和实践我一直在努力,因为不进则退。在绘画方面,也会去了解去看,但自己动手还没有,这跟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关。今后自己想的事,还是要去涉猎,去学习。但目前来说时间不够用。

汪雄杰写给谭慧的书信廿八

谭 慧:听说最近全国有几个非常有分量的篆刻展览,如西泠印社篆刻展、兰亭书法篆刻展等。你是否会积极的准备作品去参加这些展览?如果参展,你准备用哪一类的作品去参展?

汪雄杰:重在参与,参加一些活动,对自己学习还是很有激励作用的。这些展览的截稿日期是确定的,如兰亭奖展截稿日期是2021年2月20日。西泠展截稿日期为2021年4月30日。要在这段时间之内,尽量把自己的作品打造的更好一些,这对自己既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参展篆刻作品风格,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以古玺一路的篆刻风格为主。因为自己一直在研究古玺这一路风格的印,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更对自己的性情,也更擅长一点,相对于其它风格的印来说,更有把握一点。

谭 慧:提前预祝你在这些展览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并祝愿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奏出更加精彩的乐章。

汪雄杰:谢谢!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过春节了,提前祝谭老师新春快乐,身体安康,阖家幸福!祝新的一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正在创作中的汪雄杰

【篆刻家简介】

汪雄杰,号介斋,1993年生于湖北天门。现居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入展: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江西省第三届篆刻艺术展(获奖);全国第二届“沈延毅”杯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华佗杯”全国书法篆刻展;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湖北省第二届篆刻展;江西省第九届临帖展;“万印楼”当代篆刻收藏精英工程;西泠印社第十届篆刻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