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学历夫妻往往养学渣孩子?教育,真的不是使蛮力

樊稠说育儿 2023-11-04 23:43:00

父母的拼尽全力,耗光了孩子的学习动力,也消磨了孩子的生命活力。

想要孩子自律上进,父母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孩子的主动性。

作者 | 枫子

“双硕士不分日夜辅导,孩子考倒数第四!”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的吐槽刷屏全网。

事情是这样的:

她和老公都是硕士学位,但儿子却是个妥妥的学渣。

夫妻俩不甘心,觉得自己好歹是硕士,辅导小学生还不是轻轻松松。

于是,两人分工合作,轮番辅导,不分昼夜,丝毫不松懈。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成绩却倒数。

评论区不少网友感同身受:

“我大学中文系教授,每天累死累活辅导女儿学习到晚上11点,整整一学期,她成绩不升反降,直接从中上游跌到下游!”

“我高考数学146分,辅导女儿做了一个暑假的数学卷子,讲了几百道题,周末也是整天盯着学,150分的数学,她却只考了17分!”

还有一位妈妈更是哭诉自己全职陪读3年,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耗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可孩子不仅成绩一塌糊涂,还叛逆厌学,而她的求助也特别发人深省:

“为什么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依旧教不好孩子?”

不禁想起樊登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就是对教育这件事使太大劲了。

弦拉得太紧一定会断,教育用力过猛一定会得不偿失。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靠蛮力。

最失败的教育是:

父母用蛮力,孩子没动力

综艺《老师请回答》里,有一个叫小小的女孩,她学习不好,还很不自觉。

家里每天都在爆发冲突:父母不管-她不做-父母盯着-她磨蹭偷懒-父母发火-她罢工不学。

父母很受挫,只能求助家庭教育专家。

教育家细问之下发现:小小抵触的从来不是学习,而是妈妈的蛮力教育。

每天,小小除了要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完成很多妈妈留的作业。

即便是周末,小小也没有时间放松一下,一直要在家学习。

甚至当小小因为学到很晚,没有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时,妈妈也会强制她写完再睡,哪怕已经夜里十一点了。

小小无法抵抗,这才消极怠工,成绩也越来越差。

其实学习就好比拉车,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但父母嫌孩子慢,在后面使劲推,表面上看孩子是跑起来了。

但实际上,孩子没了自主,也没了体验和乐趣,身上只剩下停不下来的学习和摆脱不掉的压力。

久而久之,不仅耗光了孩子的学习动力,更消磨了孩子的生命活力。

这样,即便父母成功“鸡”出成绩,孩子也会因为内心没有动力而停下来。

韩国教育专家李柳南,就曾在《妈妈的悔过书》中写下了她的错误教育。

为了让两个孩子考入名校、出人头地,李柳南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管得很紧。

她排满了孩子们的日程表,包括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学习,乃至报的补习班、看的书本,做的习题,都要她说了算。

两个孩子每天就像个机器一样,不停地连轴运转,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为了备战中考,她甚至把两个孩子送去了偏远郊区的全日制补习班,每天五点起床,一直学到晚上十二点。

在她的管教下,两个孩子的成绩开始确实不错,但是却对学习十分厌恶,最终分别在高二、高三那年先后退学。

之后两个孩子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哥哥游戏成瘾,患上了严重的社交障碍症,妹妹则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实,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本可以理解,但过度鸡娃,一味地求快求好,只能适得其反。

孩子的学习力就会如同握在手里的沙子,越用力,漏得越快。

毫无章法式的蛮力教育,只会牢牢锁住孩子未来的可能性。

留有余力,适度而为,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成长超乎你想像

育儿博主@钱儿爸分享过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

因为儿子滑冰的缘故,他认识了两个滑冰很厉害的小男孩,兄弟二人,一个在日本同年龄段是前三的水平,另外一个进了美国国家集训队。

有趣的是,父母们并没有怎么培养他们滑冰。

一直以来,父母们全力培养的都是他们的姐姐,不仅全身心投入,更是倾尽全部资源栽培。

也因为没时间管弟弟,才让他们跟着姐姐一起在冰上滑着玩。

可最后,拼力栽培的姐姐却没有滑出成绩,反而因为备受打击和折磨,退出了滑冰队。

而当初那两个打酱油的弟弟,却生出了兴趣,主动提出要练滑冰。

父母一开始以为男孩们只是出于好奇,想玩一玩,就没太当回事。

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却十分投入和卖力,滑冰技能跟开了挂一样,家长和教练都惊了。

两个孩子的教练后来总结道,放养的那段时间,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逐渐唤醒内在驱动力,这才有了后面的爆发式成长。

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逼着、催着学的孩子,越来越学不好,而没怎么管的孩子,反而很优秀的原因。

教育太用力,只会杀死孩子的内驱力。

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以优异的成绩跳过六年级,直接考入北京八中少年班的学霸陈思凝,就是一个自驱力十足的女孩。

每天放学之后,思凝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她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的任务满满当当,从数学到英语,从体育到线上课程,有条不紊。

在谈及自己的教育时,思凝妈妈说:

“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愿意学习的。但是父母投射了太多教育上的焦虑和期待,过分注重结果,慢慢地孩子就变得抗拒学习了。”

所以她基本不管女儿学习,而是营造宽松的环境,给予充分信任和良好的反馈,让女儿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正如教育家林格所说:“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他。”

教育不是用力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孩子内心的一把火。

内驱力,才是一个孩子保持热情与成长的持久能力。

3个原则

“放养”出内驱力爆棚的孩子

那么,我们在养育的过程中,该如何“放养”,才能培养出自律又上进的孩子呢?

家长们不妨试试这“一改二放三榜样”原则。

1. 改变身份,从“监工”变成顾问

《自驱型成长》一书指出: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就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咨询顾问”。

把儿子送进美国麻省理工的邓明扬妈妈,就曾是一个“监工”,喜欢盯着孩子,插手孩子的学习。

但发现这样不但自己着急上火,儿子还失去了兴趣后,她果断退出,成为了一个“顾问型”妈妈:

不干预,给自主权,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建议和帮助;

不过问,不质疑,给信任,保护孩子在学习上的热情;

不焦虑,不施压,给支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没有了“外驱力”的强迫,“自驱力”自然会被唤醒,帮助孩子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2. 放慢脚步,给予“正面反馈”

拿游戏举例,游戏生产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游戏中设置各种反馈。

比如,打死一只小怪有奖励,即便游戏失败,也会有各种激励,不断刺激孩子上瘾。

对应到学习,如果孩子遭遇到的总是挫折,是卡壳,孩子自然学不下去。

所以,放弃拖拉硬拽,减少唠叨、指责、否定,给孩子正面反馈,才能真正的助力孩子。

比如,孩子做的好时,及时表扬,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肯定努力,引导孩子思考改进的地方,明确努力的方向。

孩子无助受挫时,耐心倾听,鼓励前进,给孩子加油打气。

当努力被看见,价值被肯定,情绪被接纳,孩子自然内心丰盈,一往直前。

3. 以身作则,做孩子前行的引路人

安徽理科状元董吉洋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时,曾说了这么一个细节:

“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平日里,父母基本不管她的学习,但却做好了榜样,经常看书,经常学习,耳濡目染下,她也变得自觉自律。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有内驱力,就不要紧盯孩子,而要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修炼自己,精进自己。

当父母的优秀了,孩子自会追随你的脚步,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

有句话说得好:鸡蛋由外破壳,是创伤,鸡蛋由内破壳,是生命。

学习这件事,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味使劲,用蛮力,只会适得其反。

后退一步,为孩子的内心注入能量,为成长腾出空间,让孩子的能量从里面破壳而出,这才是属于孩子的生命力和内驱力。

点个赞吧,放下焦虑的心,收起干预的手,用温柔且坚定的力量,帮助孩子成长。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