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春秋之新疆烤馕

柔谈美食 2024-08-01 16:42:49

夏季是新疆旅游黄金季,天气适宜而风景无限,随便列列,阿勒泰、伊犁、吐鲁番、天山、独库公路等,每一处都让人神往。当然还有美食,大盘鸡、烤羊肉串、手抓饭、拉条子、炒米粉等,每一样都让人向往。不过,如果没有吃过这款美食,你还不算到过新疆,它就是“馕”。

新疆其他的美食,象大盘鸡、烤羊肉串这些,你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也多半吃过不止一次。而馕,你大抵只能在新疆或新疆餐馆看到,而看到也不一定吃过——那么大的一个饼,看起来很干,似乎不那么美味。但只要你品尝下,你会发现,新疆人民爱吃馕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它太好吃了:刚烤出的馕热乎乎的,金黄色的外皮,一股麦香扑鼻而来;咬一口,香脆酥软,夹杂着芝麻的甜香,越嚼越好吃,一不留神,一大半张饼就已下肚。

作为新疆美食传统中的传统,馕的历史有两千年,早在西汉由张骞通西域时带入中原。从这时到唐宋,它有个更耳熟能详的称呼——胡饼。没错,就是那年热映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里就出境的“胡饼”,也是白居易的诗《寄胡饼与杨万州》中的“胡饼”。白居易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诗里行间,隔着千年都能闻到那种诱人的香味。

胡饼的名称由来,大概有三:一是它来自“胡”地,所以冠以“胡”名;二是“胡”有“远、大”之义,胡饼的特点是尺寸比较大;第三则与胡麻相关,汉刘熙《释名》记载,胡饼“以胡麻着上也”。由此看来,芝麻饼一开始就是胡饼的代表品类。

胡饼进入中原后,以其制作简单、口味香脆、易携带易保存等特点,受到广泛的青睐,连皇帝都成为了它的拥趸。比如东汉的汉灵帝,就以爱吃胡饼出名,同时胡饼在东汉洛阳贵族中十分流行。而东晋时期,衣冠南渡,胡饼在江南盛行一时;如在著名的“东床快婿”的故事里,王羲之坦腹东床自吃胡饼,为郗鉴所赏识聘为女婿,成为一时佳话。

到了唐代,都城长安有很多胡人开的食肆,胡饼成为从宫廷到普通市民的热爱。如唐高祖用“胡饼”来庆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的军队凯旋而归。公元628年,玄奘西行印度取经,经过高昌国时,获得高昌王的大力支援。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西行路上所需的各种用品,据说其中就包括5000张胡饼,胡饼硬核支撑着玄奘历经万水千山,最终到达天竺。

不仅如此,胡饼与后来的月饼、烧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月饼的由来,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某年中秋时,一边吃着胡饼一边赏月,十分惬意,然后唐玄宗嫌弃胡饼不好听,杨贵妃便说,那就叫月饼吧。而烧饼,则是胡饼传入中原后,后人在制作方法上推陈出新的结果,包括衍生的炉饼、火烧等,都算是胡饼的继承者。从这个意义上,胡饼堪称饼的祖先。

而胡饼被称为馕,则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开始。馕是波斯语,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土耳其和中亚各国。大概在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伊斯兰教进入新疆,伊斯兰文化风俗同期渗透,馕就在这个时期成为胡饼的代称。

这里涉及一段伊斯兰教在新疆扩张的历史。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建,随后迅速往东发展。最初,推崇佛教的唐朝十分强盛,控制着西域,抑制了阿拉伯势力的扩张。但唐亡之后,从五代十国到宋辽夏金对峙,中原离乱,没有统一的政权顾及西域,伊斯兰教乘势入驻。

公元十世纪初,以喀什为中心的喀剌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这是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开端。随后,喀剌汉王朝与信仰佛教的于阗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宗教战争,最终于阗沦陷,塔里木盆地伊斯兰化。而后14世纪中叶,新疆为蒙古察合台汗国管辖,该汗国后来在全域推行伊斯兰教。自此,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最强势的宗教,到16世纪,伊斯兰教已经传遍天山南北。

往事已矣,历史的纷争都已过去,今天,新疆地区有47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里的一员。而馕饼这种带着传承的美食,告别那些纷纷扰扰,只留下美味的传说。

经过千年的发展,馕的家族日益庞大。最常见的馕,有皮牙子馕、芝麻馕、窝窝馕、玫瑰花酱馕等。与此同时,新的馕品不断出现,如北疆的辣皮子馕,南疆的面包馕、恰玛古馕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疆的馕已经达到五十多种。

馕的制作不复杂。如皮牙子馕的家常做法,一般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不放碱而放少许盐,按口味加入植物油、纯净水、牛奶、鸡蛋、糖、芝麻、皮牙子等,揉面制成饼型,贴入馕坑中烤制而成。烤好的馕,色泽黄亮,食之酥软,而且易消化,有养胃的功效。

馕耐储存,干馕放半年没有问题,油馕也可放一两个月。吃时很方便,一杯茶就馕吃最简单,吃馕喝一杯奶茶是一种享受。新疆人民放牧或干活、走亲戚看朋友,都会习惯带上几个馕。馕与新疆人民相伴两千年,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阅读原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