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受宠的三大汉臣是谁,张廷玉是否能占一席?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2-27 07:41:18

有读者留言问清代有哪些汉臣最受皇帝宠信?三朝元老张廷玉能不能排在第一位?这两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有清一代受宠的汉臣实在太多,且他们获得的荣誉也不同,所以以不同的标准对比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不过御史有自己的观点,认为清代整个汉臣群体中,至少有三个人能归入“最受宠”的范畴,可以这么说,如果他们不是汉人,那么封公是最起码的,搞不好还能混个异姓王当当。

此三人按时间先后排序,依次为:

嘉庆朝朱珪

朱珪,祖籍浙江,寄居顺天,他是乾隆十二年进士。朱珪的才华和口碑都十分了得,乾隆中期以后一度被认为是读书人的领袖,也是官场公认的大儒。

乾隆四十二年,朱珪入值上书房,教授皇十五子颙琰读书,即后来的嘉庆皇帝。颙琰对老师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师生之间建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

乾隆晚年,六十四岁的朱珪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身份,被外放为两广总督,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在嘉庆帝的建议下,太上皇乾隆准备调朱珪入京履新,并提拔内阁大学士。

嘉庆即位时是个傀儡皇帝,大权操于太上皇,而太上皇身边的红人和珅认为调朱珪入京,势必会影响他的地位,因为谁都知道嘉庆帝与朱珪的关系非同寻常。

在和珅的挑拨下,朱珪被调任为安徽巡抚,有清一代以内阁大学士出任巡抚的,恐怕也只有朱珪一人了。尽管朱珪受到了打击,但和珅也因此彻底得罪了嘉庆,为他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乾隆驾崩的当天,嘉庆帝就火速调朱珪入京,到京之时嘉庆帝亲自到郊外迎接老师,师生两人相拥而泣。

嘉庆亲政后,朝中有威望的大臣不在少数,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等元老重臣都在人世。朱珪由于资历不如他们,嘉庆为了避嫌,没有让朱珪入值军机处。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朱珪在朝中的地位,从嘉庆四年至嘉庆十一年的七年间,朱珪才是朝中的绝对大佬,嘉庆帝对他言听计从,凡军国大政必询问朱珪。

朱珪死后嘉庆特赐文正谥号,可以说朱珪的一生是极其幸运的,他得到了嘉庆皇帝的绝对信任,君臣有始有终,说他是最受宠的汉大臣一点不过分。

道光朝曹振镛

曹振镛是御史的老家徽州人,出身名门望族。嘉庆晚年曹振镛已经跻身权力高层,虽然还不是第一梯队的人物,但也是嘉庆帝留给道光的元老重臣之一。

道光即位后打击托津等亲贵大臣,重点扶持曹振镛与穆彰阿。论学问曹振镛当属一流,论做官也是精明到了极致,他的一句名言“少说话、多磕头”几乎成了后世官僚的座右铭。

然而论人品和治国才能,曹振镛就无法与朱珪相提并论,他之所以受宠,主要是拍马逢迎。众所周知,道光是出了名的节约皇帝,曹振镛带头效仿,公开场合官服官靴打满补丁以邀圣宠。

加上道光皇帝一心守成没有大的政治抱负,只求国家平安无事。然而现实情况已很不乐观,国内矛盾积重难返,列强各国又虎视眈眈。曹振镛作为宰相,报喜不报忧,以至于朝政万马齐喑。

在道光眼中,曹振镛是不可多的干才,什么荣誉都舍得给,还将他数次绘图紫光阁。几乎可以肯定,曹振镛如果是汉人,最少也是个一等公爵。

曹振镛死后,道光帝如丧考妣,下旨赐谥文正,追赠太傅。殊不知道光帝眼中的宠臣,不过是一个拍马溜须之辈,就连《清史稿》在给曹振镛立传的时候,都不知道他有什么功绩。话虽如此,但不可否认,曹振镛确实是有清一代最受宠的汉臣之一。

咸丰朝杜受田

杜受田,山东滨州人,同样是也是出生名门。他的殿试成绩很好,位列二甲一名。道光帝很喜欢这个后生,对他加以重点培养。道光十五年,杜受田入值上书房教授皇四子读书,即后来的咸丰皇帝。

道光晚年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立谁为储,他在皇四子和皇六子之间徘徊不定,整整观望了十余年。而在此期间,两个皇子之间已经在暗中较量,充当争储参谋的则是杜受田和皇六子奕䜣的老师卓秉恬。

卓秉恬资历比杜受田高,可是他的谋略不及杜受田,在几次关键的考核中,杜受田屡出奇谋,让道光帝下定决心立皇四子为储。

客观地说,咸丰皇帝能力才华远不如奕䜣,他之所以胜出主要靠的就是杜受田。咸丰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即位之后,便给予了杜受田极高的待遇。

自雍正创建军机处以来,国家大政皆由军机大臣筹划。咸丰即位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不太信任军机大臣,凡事都要请教杜受田。咸丰初年,非军机大臣的杜受田实际上才是朝廷最得力的参谋总长。

与朱珪比起来,杜受田似乎更受咸丰帝的宠信,就好比刘备之于诸葛亮。遗憾的是杜受田于咸丰元年去世,咸丰地悲痛无比,如同断了左右臂一般。

杜受田死后,咸丰帝特赐文正,赠太师,还派出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护卫其灵柩回籍,并赐给金镐、玉锹,意使灵柩归故时,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凡碍灵柩前进之物均可铲除。

清代像杜受田这般受皇帝宠信的绝对找不出第二个,如果他是满人,而且又能在其后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稍立寸功,那么都有可能获封王爵。

御史愚见,清代汉大臣中,能跻身最受宠行列的也就这三个人。至于张廷玉、刘统勋等,虽也是名震一时的人物,终不过是一枚棋子,皇帝对他们未必都是真心;而曾左李等晚清中兴名臣,则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制约,皇帝更谈不上什么真心实意。

0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