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待半年,南极考察站的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理想吕 2024-08-27 02:09:25

【正在抢工建设的一所南极考察站】

前言

平均气温比北极更低的南极,天气就是异常多变。每年的12月还有被高强度紫外线晒脱皮的风险——此时整个南极大陆的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若是边缘地区就只有零下10摄氏度左右,大家看到一些在南极穿得像是在内地的夏天、正在打球或者运动的照片,大多是各国科考人员在这个季节拍摄的。

【最忠实的模特】

但转眼接近2月份时,南极的内陆就会出现零下55摄氏度左右、南极的边缘则是零下30摄氏度左右,每天还伴随着5-6级偏东风,所有的室外任务一直都是在抢时间的计划表中进行的。

从每年2月份开始,南极的气候会变得更加狂暴,让所有在那里停留的生物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白色极寒风暴禁区”,到那时,人们反而开始怀念12月的暖阳,怀念那时的露营、冰泳、徒步、潜水、攀岩等活动。不过,绝大部分留在南极的人们,重点当然还是工作。

【在南极,每年只有很短的时间有条件外出活动】

工作是第一位的

受1961年生效的《南极条约》的约束,绝大多数国家在南极的考察站只能做相同的事:科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南极冰川冰层、地形地貌、地震及板块变化、海洋生物、细菌及微生物。

当然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们,最关心的南极问题主要是:南极冰层是否会加速融化以及导致海平面上升、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否变化、冰山冰川中是否蕴藏远古的细菌和病毒等等。

【我们在南极的第一站:长城站】

就我们已建成和开站的5个南极考察站而言,每个考察站都基于自己的独特地理位置(当然是提前勘探和规划过的),都会有自己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差异化学科研究,比如:

1985年建成的长城站同时也作为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89年建成的中山站是极地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4年建成的秦岭站地处罗斯海,将重点支撑极地海洋领域的科学研究

我们在在南极的考察站都有配建专业的实验室,配置一些相关学科的样品、数据采集设备和分析仪器,尤其是2009年以后的3个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实验室会更加完善一些。

【我们在南极的第二站:中山站】

以2024年2月开站的秦岭站为例,这里配有海洋实验室、大气观测室、地球物理观测室等实验室,科研人员通过站区一卡通系统,能进入特定的实验室使用相关科研设备。

如果南极当地的研究条件达不到怎么办?一般会有两个办法:一是与其他国家在南极的考察站进行合作;另一种则是带回国内进行研究。

【当年拟建的罗斯海新站,就是2024年2月建成并使用的秦岭站】

吃饭条件进步很大

随着2024年2月秦岭站的正式开站,我们在南极的考察站已经有5个了,就最为重要的吃饭问题来说,最辛苦的还是80年代建成和开站的长城站(1985年建成的常年考察站)、中山站(1989年建成的常年考察站)。

在旷古荒寂的南极,一座考察站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型社会,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独立的水、电、暖、吃、住、行等保障系统。所以仅人员配置方面,除了科考从员之外,常年考察站通常设有医生、机械、电气、水暖、维修、通信、厨师等专业保障岗位,不过,在最开始的80-90年代,条件就艰苦许多。

【间接证明南极的极寒】

第一阶段的吃饭问题主要以航空快餐食品为主,另外罐头类也比较多,水果罐头、肉类罐头、鱼类罐头、蔬菜罐头等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2009年昆仑站(夏季考察站)的建成和开站是一个物资保障和吃饭改善的转折年:肉类、鱼类可以管够了,但新鲜水果和蔬菜还是有些困难,平时吃得最多的新鲜蔬菜以大白菜和圆白菜为主,不过到了越冬期,白菜们也会告罄,还得依靠各类罐头。

【这是过年时的聚餐】

2014年是吃饭质量大为改善的一年,从这一年起,南极的中山站和长城站已建立了无土栽培蔬菜温室系统,慢慢能够种植出生菜、黄瓜、辣椒等几种常见蔬菜了。另外,后勤保障和物资补给方面也更加充足和频繁。

每年11月到次年2月,“雪龙”号或者“雪龙2”号都会给各个考察站运送来一年的补给,既有各考察站在清单上列明的,还会有意外惊喜,包括各类食品、药品、燃油、机械配件、专用设备、休闲娱乐设施等等,应有尽有。

【雪龙2号】

人类的吃饭与日常生活就一定会出现垃圾处理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国在南极的考察站都必须严格按照《南极条约》规定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要求。其中生活用水可以经过现场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在确认达标后可以就近排入南极海域,但是,所有固体垃圾须全部运回本国国内处理。

【日本在南极考察站的伙食:看着不错,但如果天天大龙虾和帝王蟹,其实根本吃不消】

【日本在南极考察站的伙食:这才是考察站的工作人员最喜欢的】

海洋病毒研究很重要

南极的病毒研究,既是海洋研究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像我们这样非专业人士挺关心的一件事——想必大家也偶尔听说过,在北极、南极等冰层中可能蕴藏着远古时代的细菌甚至病毒,如果冰山融化,它们就会流入海洋当中。

那么对南极海洋病毒进行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呢?2023年开始的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就会继续研究这方面。

南极海洋既生存有不少的致病菌,这些致病菌会导致一些海洋鱼类或者浮游动植物大面积死亡;也存在一定数量的有益病毒去战胜致病菌,从而使海洋系统保持一个均衡的状态,而不至于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

在具体实践中,一般首先通过大的滤膜,比如200微米孔径的,先过滤一遍,过滤到那些肉眼可见的生物类群,然后再过3微米的滤膜和0.22微米的滤膜,就可能得到了没有任何细菌的无菌水——但是其实这里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病毒。

尽管病毒是最小的生命单元,比肉眼看不到的细菌还要小。但海洋中的病毒总量却让人吃惊,它们的总重量相当于7500万头鲸鱼的体重。

另外就是在南极进行的海洋病毒的收集工作,一般采用多次取样,收集150升的海水。通过10个小时的过滤、浓缩,将其收集到一个只有50毫升的小管里面,最后带回国内的实验室,进行海洋病毒的后续研究工作。

网络通讯比不了国内

这是最能体现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1982年的时候,南极大陆的最大进步是:实现了各国南极科考站的无线电进行通信。

从90年代开始,卫星技术帮助各国的南极考察站实现了更多渠道的对外联系,只不过这些费用比较昂贵,按照各国考察站的实际使用情况付费。

划时代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电信首次在南极开通了基站,结束了中国在南极没有移动通信的历史——当年的1月3日,从南极考察站成功拨出了第1个移动电话。后来联通也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开通了基站,南极的科考人员不仅能够打电话、发短信,还能通过上网实时与家人、同事进行视频沟通。‌

【喂,有信号吗】

但是,如果要指望南极的网络信号跟内地一样好,肯定不现实。比如南极大陆动不动就出现5-6级的大风一刮就是几十天,网络会慢到崩溃甚至断网都是正常的。

除了电台、网络和卫星外,物理联系也是必需的。

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的南极考察站现在已经配置有工程机械、全地形野外车辆、橡皮艇和直升机等交通设备。

此外,还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南极内陆运输保障车队,比如“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入列后,航空调查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尽可能兼顾到5个考察站点的紧急抢险或者援救。

【雪鹰601】

不太洗澡的习惯

尽管南极的各国考察站已经超过150个,但在南极工作和生活的所有人仿佛都养成了一个不太喜欢洗澡的“好”习惯:30天不洗澡只是起步,60天不洗澡也司空见惯。

这当然不是技术水平达不到,美国和英国的南极考察站早在70年代就实现了室内温度可以实现20摄氏度左右。我们也不差,早在2013年的时候,在平均温度为零下20度左右的南极夏季,我们各个考察站的生活区房间温度都可以实现20摄氏度左右,如果想洗澡,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我们在南极的第三站:昆仑站,是全球各国在南极海拔最高的考察站】

在南极一待就半年的人们都想定期洗个热水澡,这是每一个人都真心期待的。但实际上并不愿意洗的原因也很客观——怕消耗、怕浪费。比如依靠燃油发电来融冰很宝贵,所有的能源都是外界在极寒条件下运输过来的,如果想用补给的淡水洗澡,那就更奢侈了。

如果有停靠的南极邮轮(定期送补给、设备以及其他物资的),南极的人们会非常开心:不仅可以上船吃到相对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还有机会在船上舒舒服服地洗个热水澡,当然顺便也会把牙齿好好刷一刷。

【我们在南极的第三站:昆仑站】

其实邮局早有了

南极现在的邮局慢慢变多了。

在南极洲的外围,比如德雷克海峡对岸的城市、阿根廷的乌斯怀亚,这座号称世界最南端的城市就有邮局,还有漂亮、鲜艳的邮筒矗立在这座城镇中,在南极大陆出现邮局之前,这里的邮局就相当于现在的网红胜地。

【夜幕下的阿根廷乌斯怀亚】

南极当地现在也有好多个邮局了,就拿我们自己的邮局来说吧,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极长城站邮局和南极中山站邮局。

‌南极长城站邮局是在1985年11月就正式营业了,隶属于邮政总局,可以提供邮票、明信片、收寄平常邮件、盖销集邮品等服务。

‌南极中山站邮局‌存在过一段时间:1988年11月20日至1989年4月期间,仅办理盖销集邮品业务,不办理其他邮政业务‌。

【乌斯怀亚的邮局】

这里提醒一下,想把南极的一些岩石、生物等样本通过邮局寄出去,是需要特殊批准的,大家还是集中在邮票、邮戳、明信片等常规业务方面比较好,照样也有纪念意义。

其他国家设在南极的邮局也有不少,已经晋升到网红级别的是位于洛克罗伊港的企鹅邮局,‌由英国的联合王国南极遗产信托机构进行管理和运营,提供寄送明信片、普通信件和包裹等服务,已经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探险者的注意,纷纷想去体验一下。

【企鹅邮局:业务量还不错】

结语

2023年以来,境外旅游业尤其是“两极游”慢慢又火热起来,比如2023年12月国家地理推出过售价为9.98万元起的南极科学考察旅行项目,据说“一票难求”。这个“南极半岛考察”旅游活动属于提前发售,真正的活动时间是在2024年的11月份,为期17天左右,总名额约为130个左右。

这已经是国家地理2023年推出的第3次南极科考旅游项目,前2次推出的旅游时间分别在2024年1月、2024年2月。

【它们慢慢已经熟悉人类了】

南极科考旅行活动备居然也备受瞩目和欢迎,这确实让大家有些意外。这里聊一下他们的大致路线图是这样的:先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再前往南极洲的门户、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号称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然后从乌斯怀亚登船穿越德雷克海峡——最后到达南设得兰群岛、南极半岛。

【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可不是阿根廷,而是智利】

再往前?比如深入南极的内陆甚至到达海拔最高的昆仑站,不太可能,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太危险了。

【我们在南极的第四站:2014年建成的泰山站】

最后聊一下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对我们的数据预估,他们认为2024-2025年中国游客会恢复到2019年的65%左右、2025-2026年将会恢复到2019年的100%左右,如果情况正常,2027年以后南极可能会迎来数量巨大的新增游客。

【我们在南极的第五站:2024年2月建成并使用的秦岭站】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