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懂了》专辑里,我看到张信哲在音乐上的热忱和好奇心,从未改变。
一、序:变与不变
2020年元旦,当张信哲在“未来式”演唱会无锡站的舞台上挥手告别,例行说出“我们下一场见”的时候,谁也未曾料到,这“下一场”成为一个谁也不知道答案的疑问句。
新冠肺炎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必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我们无法知道疫情还将持续多久,无法知道我们的生活工作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但经此一役,我们或多或少懂得了该如何更好地面对自我、生命、情感和这个世界。
因此,当张信哲这张姗姗来迟的专辑终于来到我的手上,我心怀感激。疫情给全球带来的打击中,文化娱乐产业绝对是重灾区。演出全面叫停,许多演艺人员难以维持生计,即使像张信哲这样的资深从业者,仍然感到焦虑。但日子总要继续,总得心怀希望才能走下去。而音乐,从来都是治愈的良方。所以张信哲说,焦虑过后,他重新找回全心全意投入音乐制作的感觉,这张专辑从歌曲本身到外在装帧,他都投入不少心思,希望能藉此回馈等待已久的歌迷。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疫情,这张专辑会呈现什么风格,会不会收入更多更新鲜的作品;正如我们无法想象,1997年没有选择加入新力或者2006年没有开始独立制作的张信哲会是什么样子。但时光无法回溯,面对未知,我们唯有坚定向前,或许总有意外发生,或许还有很多不成熟,但荆棘之上总有玫瑰,风雨过后必有阳光。
或许这也是张信哲想要传递的讯息。虽然这是一张“只有二分之一的成熟”的专辑,但每首歌都讲述着一种情感一个故事,他用清新的风格隽永的吟唱,温暖抚慰着听众的心灵。
专辑歌曲的1/2是2019年张信哲在瑞典、英国之行所激荡出的火花,呈现与以往典型“哲式”抒情相当不同的风格,经过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最终呈现出了相当迷人的作品。而另外1/2,则基本是近年来他为影视配唱的或其它企划中的作品,此次一并收入。这些歌曲都是早已发表的,许多听众失去了新鲜感,由此有一些观点认为,这是他为专辑曲目“凑数”。平心而论,刚看到专辑发行预告时,我也有些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猜测是否因为疫情,他无法做一张“完整的”新歌专辑,所以才不得不将以往的配唱作品收录,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疫情之下的音乐人有多么艰难;另一方面,或许这些早前释出的曲目本来就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正如他曾经所说,日后会逐渐将“整张发行”的模式改为“单曲发表”模式,这样既适应分众化时代的听歌和宣传模式,而这张专辑就是他尝试的结果。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件事:现在的纯音乐人的路,不好走。
的确,哪怕不明说,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现在的乐坛壁垒有多严重。像张信哲精心制作的“大制作”往往难有很广的传播效果,而数字音乐平台的排行榜占据前列的,在另外一部分听众那里,完全没听过。就像《爱就一个字》再度成为网络平台翻唱热门的时候,我们不禁诧异于竟有人从不知道这首歌是张信哲原唱;但它的再度翻红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真正的好歌,从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我无法断言《就懂了》专辑里的歌,会否如同“水火一个字”那般,成为时代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但至少从这张专辑里,我看到张信哲在音乐上的热忱和好奇心,从未改变。我相信在这张专辑里他所做的那些尝试所积累的经验,会在日后的作品中,起到更多的作用。因为,——
“所有的经历,都终将有它的意义。”
二、歌:我听到和感受到的
专辑曲目表及制作人
1、A Matter of Love(当年那份爱)
我已经忘了第一次听到张信哲唱英文歌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那把靓嗓给了年少的我极美好的印象,清亮的声音饱满的咬字丰沛的情感,不像是欧美流行歌手,而更像是歌剧或音乐剧演员的演唱。所以当张信哲说,他和Tim Rice与Gary Barlow合作新歌的时候,我脸上的表情应该很适合做惊讶表情包。毕竟对于80后来说,《狮子王》和Take That合唱团是太过美好的记忆,而这份记忆和另一个美好相遇,注定带来十足的期待。
而这首歌的确没有让我失望,或者说,它就是我能想象的张信哲演唱音乐剧歌曲或迪士尼动画主题曲的感觉。单纯从听觉感受上,《A Matter of Love》是美的,词曲编曲演唱都是美的,而这种美是共通的——就像某个节目上的“网红”所说,虽然听不太懂,但就是觉得很美很好听。
这种美来自哪里?脱离熟悉的中文语境,这首歌给我的第一冲击就是张信哲的演唱——这不是30岁唱着《Too Much Heaven》的张信哲,现在的张信哲已拥有了丰富的岁月的馈赠,声音又不乏清亮特质,而炉火纯青的声音控制力,使他可以精准地让歌曲中的情感如绵绵不绝的浪波一般,丝丝浸润听者的心田。
另一重美来自编曲。伍敬彬是张信哲“歌 时代Ⅱ”北京演唱会的编曲及指挥,而《A Matter of Love》是一首非常有音乐剧气质的歌曲,这样的编曲可谓恰如其分。在编曲里,可以清晰地听到在清澈的人声之下,弦乐的铺垫、键盘和吉他的点缀,鼓点带来的节奏和情绪变化……我尤其喜欢从"the way it should have been"到"All we've become"这段,张信哲清脆漂亮的密集咬字与钢琴一唱一和相得益彰,实在迷人极了。
PS.张信哲说,可能会与Tim Rice有音乐剧方面的合作……OMG。
2、慢慢走(Edging Slowly)
你很难听到这样的张信哲,在他以往的专辑作品中。《慢慢走》是张信哲在瑞典音乐创作营的第一首歌,乍听似乎是他会有的那种小清新情歌,但细听却又很不同。这首歌是如此轻盈灵动,但同时又足够意味深长,经得起挑剔的听众们一遍遍琢磨。
这是如此精巧的编曲,当轻盈的键盘如北欧初秋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洒下点点金黄,当悠扬的提琴如闲庭信步般营造出惬意的氛围,当鼓点随着张信哲自在的吟唱飞扬,弦乐将行进感与悠然感交织,张信哲的声音也在这些配器中安顿下来,整首歌变成一个故事、一种情绪、一种可以让人沉浸的氛围。
近些年来,张信哲的很多歌曲都跳脱了常规的情情爱爱,向着更宏观的主题靠拢,如上一张专辑里的《永恒的印记》《时间都去哪儿了》等,风格更靠向弦乐配置的“大歌”。而在《就懂了》专辑的这“1/2”里,虽然都是诉说着人生、自我发现等主题,风格却清新明快了许多。这应该也是张信哲在东西方音乐交流之中获取的成果。
《慢慢走》单曲发行时,已有许多文章叙说了瑞典音乐创作营及这首歌的创作经过,这里不再赘述。单纯就听歌的感受,我甚至无法下结论,我到底更喜欢词曲还是更喜欢他的演唱,又或者是编曲。因为它是如此浑然天成,词是张信哲从心底里流淌出的真实感受,曲来自东西方交流后的灵光汇集,而编曲混音着充满着巧思,使得这样的一首歌,就好像张信哲在听者耳边笑着说:
慢慢走,欣赏啊。
3、在不在(The One Who Stays)
我相信,这首歌一定是很多人这张专辑中的NO.1。
3月4日晚,张信哲在飞碟电台接受《夜光家族》光禹的专访,又被要求现场跟唱。当他唱起“爱过你的人在不在”,加班的我瞬间就被击中。这是久违的感觉,就仿佛少年时代第一次听到《绝不再失去你》的那种震撼和惊叹,以至于我将《在不在》一再地和《直觉》专辑作对比,1997年的张信哲和2021年的张信哲,在我的听觉里奇妙地重叠了。
说《在不在》颇有《直觉》的气质,是因为它们都是如此清新。鼓和打击乐、吉他、贝斯,这样的配器在《就懂了》专辑中是最简单的,但轻摇滚的风格和温暖治愈的声音相当契合,使得听者会在这样的旋律歌声里,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
这几年,我在听张信哲的时候,渐渐学会把注意力从他的演唱,转移到从编曲配器演唱甚至混音等更多方面去欣赏,于是就有了与以往听歌很不相同的感受,也更加明白,一首好的歌曲,绝对是词曲唱编曲混音等各方面都综合平衡好的成果。就像张信哲曾说,他现在听自己的歌是一轨一轨去听,听编曲混音等等是否存在问题。也正是这样的“较劲”,张信哲的歌在细节上才经得起一再推敲回味。《在不在》的风格轻盈灵动不落窠臼,配器简洁但编曲精致,演唱又是这样疗愈,你以为这样的作品很好做出来?应该庆幸,2021年的张信哲和1997年的张信哲一样,对音乐从来孜孜以求。
2021年不会再有1997年那样的传播环境,但我相信《在不在》会和《直觉》专辑一样,成为很多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旋律。
4、有一点动心(A Little More Than Touched)
2021年的张信哲唱起1994年的情歌,是否还有当初的悸动?这点在《有一点动心》里有了答案。现在的张信哲当然没有了曾经的青涩 ,但比过去更加温润的嗓音唱起“一点点动心 一点点迟疑”时,属于成熟人士的“动心”和“迟疑”真的同时浮现了。
老歌新唱,是为了配合电影《有一点动心》。张信哲说导演执意要用这首歌作为主题而不是新写一首歌,正是因为这首歌反映了导演的心境。历经风雨的成年人的动心,和纯真的少年人动心,是不同的,成年人会更多迟疑彷徨,更多裹足不前瞻前顾后;但是导演想通过电影来告诉大家,不要害怕不要迟疑,爱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前进一点点,或许就能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这一版的《有一点动心》,比起1994年的版本,多了很多弦乐,仿佛人生路上的雨雪风霜;多了长笛,那是已被钢筋丛林训练得坚硬的人心上,拂过的清风。鼓声是跃动的心情,看似平静的演唱背后,是暗潮汹涌的心事。
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心动吧。表面上风轻云淡,内心却已雷鸣电闪。若不惧风雨,那么或可等来霞光满天。
5、没资格难过(The Pains I Deserve)
很多时候当我们终于学会回首,却早已看不到曾经等候的身影。你知道的,错过就是错过了。悔恨、遗憾,终究要学会放手。这就是爱情,这就是人生。
《没资格难过》同样是电影主题曲,但我总觉得它和那部喜剧电影不太搭。它是如此典型的“哲式”慢板抒情歌,弦乐的铺陈、演唱的情绪转折,几乎可以作为慢板情歌示范。
在这样典型的情歌里,张信哲展示了他极其迷人的中低音,十分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情绪表达能力。歌曲一开始,张信哲的演唱与大提琴、钢琴就形成呼应,直接将人带入歌曲情境之中;而“耗尽你的爱 才懂你的温柔”一句的转音和气息控制,着实惊人。令人惊叹的还是张信哲的表达力,相爱却不珍惜,自责、后悔、遗憾、放手,转变细微却又层层推进的情绪都在他的歌声里表现出来了。
更难得的是,在这样一首“苦情歌”里,张信哲的情绪表达非常克制。我们经常听到对张信哲的声音的夸赞,认为他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典型,尤其他的金嗓适合唱情歌,特别有韵味。但天赋嗓音只是张信哲唱歌的基础,这么多年来,张信哲唱歌最大的特色,实际上是他的情感渲染能力。用心去体会,投入真情去演唱,才能动人。而更重要的是,他在以强大感染力传达歌曲情绪的时候,非常克制。克制,而不是一味宣泄,才是最难的。这种克制就如同传统国画的留白,给了听众想象的空间,在他的歌声里,听众有代入自我情感的余地,从而拥有了更多的共鸣。
6、夏夜星空海(The Sea of Summer Stars)
在专辑发行预告里,这首歌的出现让不少人大跌眼镜,毕竟它发行的时间已过去好几年,如今却在这张“最新”专辑里占据一席之地。但对于我来说,虽然意外却还接受良好,毕竟《夏夜星空海》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无论是从歌曲本身的意境还是张信哲的演唱,都十分对我的胃口。(还有一个比较神奇的原因:在这首歌发行前两个多月,我曾经梦到张信哲像人鱼一样唱了一首关于大海的歌……)
这首歌是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原著小说中一首虚构歌曲的名称。然而就是一个奇幻的故事、虚构的歌曲,却在张信哲的歌声里变得具体了。这首歌是《My Destiny》的团队制作,是比较典型的韩式抒情风格。少了韩式唱腔过多的情感堆叠,张信哲的演唱真的如同夏夜星空下的大海一般,辽阔神秘深沉。他的声音控制是如此精准微妙,第一段里些微的颤抖,到第二段里变得坚定,到最后倾泻而出的情感,相遇、分离、等候,层层递进逐渐加深,到最后“从不占有 从不保留”的坚定,如明月潮升一般将听者逐渐包裹其中。
除了“唱”出歌曲,张信哲还会将声音作为一个乐器,与其他配器融合,从而使得整首歌的聆听度和协调性更佳。就像这首歌最后,张信哲的声音就是最华美的乐器,奏出最激扬坚定的乐章。
“今生和你相遇 我已经足够”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①
7、Lorelei(萝莉莱)
当张信哲声声呼唤“Lorelei”,我甚至有些分辨不清,他到底是在呼唤那在莱茵河的女妖,还是在自称。Tim Rice+ Gary Barlow给张信哲的另一首作品,比起《A Matter of Love》更有戏剧性,编曲也更为繁复。仔细聆听,在钢琴引子之后,弦乐在最底层渲染出不安的情绪,打击乐与效果器人声和音仿佛宽阔的莱茵河上回荡的呼唤,鼓声与张信哲的演唱相互呼应是对爱人的渴求,而最后一段之前的间奏,则是所有情绪的综合,弦乐、打击乐、钢琴和鼓、人声,层层堆叠的编曲营造丰满的氛围,就像Lorelei的歌声一般让人无法逃脱。
Lorelei到底是谁?是神话故事里的女妖,是充满诱惑的女性,是难以抗拒的爱人;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虚幻的代表一个欲望的化身一种渴求的映射。她是诱惑的,让“我”不由自主投入;她是贪婪的,让“我”呕心沥血付出所有;她又是无情的,稍有不慎“我”就会被抛弃。但这就是“我”所爱着的呀,我为她神魂颠倒,为她着魔疯狂,甘愿付出所有只为她回眸一笑。
时光流逝,初心之爱,不曾变更。歌曲中那被诱惑的人,或许也是甘愿地爱着吧。就像张信哲,深深爱着他的音乐之神,不曾改变。
8、无别(Never Parted)
编曲是周菲比,初听这首歌,即使不看制作人员名单,我也一下就断定。《无别》里,除了弦乐、鼓、钢琴,还有古筝、琵琶、箫等中国乐器,这种中西并用的方式在“中国风”流行乐里是比较常见的配器模式,这和《焚情》的思路如出一辙,而恰好它们都是动画主题曲。但正像《焚情》一样,《无别》也并不太能戳中我。不过相较而言,我会更喜欢张信哲在《无别》中的诠释。那坚定的爱的信念和期盼,不畏艰难不惧命运的情感,经由张信哲的诠释,真是温暖动人。
动漫方刚预告会由张信哲来演唱主题曲的时候,动漫粉丝十分激动,我则围观了一下相关的配乐老师,以为这不过是常规的应邀演唱。然而当歌曲发布,看到团队名单我忽然意识到,制作方应该很早就给张信哲发出了合作邀请,他也并非只是为了动漫而演唱。关于这一点,张信哲在最近的一次访问中也提到,专辑中收录的“几个主题曲都是筹备剧集的时候就在洽谈了”②。可见,这些歌同样也是张信哲心血结晶,而非应景之作。
必须看到一个现实:现在,单纯的音乐作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很多在网络上火爆的歌曲都是主题曲。张信哲很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音乐配上难忘的画面,音乐的流传度更高。音乐与戏剧相辅相成。”即使是唱主题曲,张信哲也并非搞批发,仍然秉持匠心认真做出既符合剧情、也能离开剧情欣赏的好作品。《无别》的MV,就足够证明。如果听众抛开对影视歌曲的既定印象,单纯聆听就会发现,这张专辑里的这几首歌,同样会带给人超越影视剧的感动。
9、清风徐来(Fresh Wind Ruffles the Water)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首不能线上收听的歌。当张信哲这一版初次线上发布,我听的时候甚至是眉头打结的——这是什么编曲?
那时候我们谁也不知道这个忽然而来的“一首歌一个故事 (赵英俊某些作品重唱企划)”是怎么回事。我只是很疑惑,这样一首“适合”中国风的歌曲,为什么做这样繁杂的编曲?如果是简简单单的笛子洞箫弦乐,应该很能衬托张信哲悠然美好的演唱。所以,即使张信哲后来有现场演唱,我依然只能去夸赞他的中低音之美,夸赞他的情绪表达力——直到我听到了CD版。
真香。
从CD里,我听到吉他、电吉他、贝斯、鼓、钢琴这些配器在什么时候出现,这些明明可以很摇滚的乐器,却在这首歌里只是发挥“轻轻”的作用,与张信哲柔和婉转的声音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这种复杂的细节层次,必须通过聆听实体专辑才能感受,这一切都是当前所谓的“无损音乐”无法做到的。
张信哲的诠释,是另一个必须大书特书的地方。在这首歌里,他再次展现迷人的中低音特质,柔润又坚实。如果说以前张信哲的声音,像“小提琴”一般华丽迷人,那么张信哲当下的声音表现力,则有了更多“大提琴”的味道。大提琴被称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而或许这也是他近年来着力打磨的部分,所以现在的张信哲的演唱,听起来更温暖更疗愈。这首从他心底流淌出的歌,让听者不由自主就带上了微笑,所谓“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所谓“顺流而上 海阔天空”,这是独属于知天命的潇洒自在的张信哲。
10、就懂了(See the Light)
这是瑞典音乐创作营的另一首歌,又是一首“熟悉又陌生”的歌。说熟悉,是张信哲的声音;说陌生,则是这种风格。《就懂了》在曲式上并无明显主歌副歌之分,虽然大概能从歌词上作划分,但整首歌行进式的编曲和节奏感,使得连贯性特别强。编曲上,基本上每一段落加入一种配器,或者做速度节奏的变化,这种速度、配器的变化,也带来旋律行进的变化。从键盘的情境营造和带入歌曲,到A段的键盘、Bass、吉他,B段的鼓和打击乐,C段前间奏的吉他等,不同段落由不同乐器的主导,而每个小节旋律节奏也都有变化,主旋律流畅而下但细节充满新鲜感,即使无明显主副之分、行进感很强,也不会给人压迫感。
作为专辑的同名主打和压轴之作,《就懂了》除了新颖的曲风,同样也是张信哲自我内心的表达。这些年张信哲常说,他的音乐作品就相当于他的日记,通过音乐他把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他近年来的许多作品,的确不能单纯以爱情歌曲看待。《就懂了》也是如此,虽然歌曲中提到“感情是什么”,可最后的落脚却是“生命是什么”。
有人说歌词太过“鸡汤”,但我深知,这些能表达张信哲态度的歌词,必定是他的思考,也是他想要对听众说的话。张信哲将自我态度投入了这首歌,而与以往不同的制作模式,又带来了新鲜火花。虽然表达的是人生感悟,但歌曲风格相当清新明快,不会陷于沉重或说教,这就更显得他十分通透自在。
他相信人生纵然有痛苦荆棘,但终有一天,那些曾经束缚我们的,会被我们抛弃,我们终会迎来心灵的自由。我欣赏这样乐观豁达的态度,他让我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
三、结:他说,要有光
音乐有好坏的评判标准吗?或许是有的。只是这种标准极其模糊,既可以是技术性的也可以是纯粹的个人偏好。所以,网红可以说张信哲的大制作“没法用在我的视频里”;但也同样是网红说,张信哲的演唱“虽然听不懂但是很好听”。或许,这就是共性——真正的好音乐,是可以哀感顽艳的。
而《就懂了》就是这样一张专辑。虽然有“二分之一的不成熟”,虽然“新”与“旧”的曲风和混音上的不统一相当明显,但十首歌的内核依然如故。无论是东西方碰撞带来的新鲜感,还是典型情歌中的细腻表达,张信哲以情动人的诠释,始终不变。
纵然数字音乐已如此发达,张信哲和他的歌迷朋友们,仍然喜欢实体专辑——特别定制的纸张、手工印刷装帧以及明信片和信笺设计,仿佛我们收到的是他从远方写来的信。戴上耳机,听CD里那久违的感动,听一层层的编曲,听忽然浮现的打击乐、听弦乐的婉转、听鼓点的跃动、听“这一半”与“那一半”截然不同的混音风格;再对着歌词本像他一样字斟句酌,看看英文的中文的制作人员名单……演唱录音室和配乐录音室好多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疫情没法一起录制吗?混音老师的名字可真是熟悉呀。还有,连歌名的翻译也别有意趣,尤其是《在不在》《清风徐来》《就懂了》的英文名,真是值得再三咂摸。
让我再看看十首歌的排序,有意思,刚好前后呼应呢!回忆“当年那份爱”终于“就懂了”;“慢慢走”会“海阔天空”;“爱你的人在不在”?愿天下有情人“无别”;成年人的“动心”好似老房子着火,是无法抵抗的“Lorelei”的诱惑;走太快的我“没资格难过”,但“今生和你相遇 我已经足够”……
这是我从《就懂了》看到感受到的故事。它或许不够惊艳,或许不够圆满,但就像我们的人生,谁不是跌跌撞撞往前走呢?但要相信呀,相信我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人,一直都步行在寻找光的漫长旅途中。”③
但是慢慢走,终有一天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See The Light.
注释:
①席慕蓉《抉择》,全诗为:“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
②2021年3月8日PopMusic《What’s up Music》俊菖专访。
③星野道夫《在漫长的旅途中》。
来源:新浪微博
作者:蔷薇挚爱阿福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糖晓甜,欢迎关注分享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