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有“书画同源”之说。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密不可分,文房四宝不仅是书法创作的工具,也是绘画创作的媒介,因此书画艺术常常相辅相成。古代的许多著名画家,如吴道子、张择端、顾恺之等,他们在绘画上的成就斐然,同时也精通书法艺术,尽管他们并未在书法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创新。
然而,在西方艺术界,画家与书法家的角色往往更为分明,西方艺术传统中缺乏与书法直接对应的艺术形式。在当代中国书法界,一些在美术、篆刻等其他艺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也开始涉足书法创作。例如范曾、沈鹏、王镛、王冬龄、曾翔等,他们虽然主业非书法,但在书法艺术上也展现出了独到的见解和风格。
这些艺术家的跨界参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能够迅速在书法界获得高度认可,并影响着书法的审美趋势和发展方向。不过,这种跨界现象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他们的书法作品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而广大书法爱好者可能难以接受这种风格上的突变。
这种“看不懂的乱书和丑书”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来自其他艺术领域的专家进入书法界所带来的审美差异。他们的加入,为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审美与现代表达之间的张力。
书画家的作品不容易看得懂
这种观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书法理解不足的浅见,甚至觉得是无稽之谈。但即便如此,也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以便探讨其合理性。虽然未曾与书法界的大师们有过深入接触,但与许多画师有过交流,例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艺术家们,他们的绘画技艺精湛,作品也颇具市场价值。然而,与他们的绘画技艺相比,书法水平往往显得不够出色。如果这些画家获得了国家级的认可,即便书法技艺平平,也有可能成为书协会员。他们对书法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训练,导致他们的书法作品容易与当前一些颇具争议的“丑书”相提并论。
这与那些跨界进入书法界的艺术家们的情况颇为相似。他们可能在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对书法理论也有深入的理解,但在实际书写能力上可能有所欠缺。他们可能未曾经历过正规楷书或行书的练习,而是直接尝试自己的“独创风格”,结果创作出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却难以为大众理解的作品。如果仔细审视这些艺术家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他们在楷书方面的造诣并不深。
相比之下,那些专注于书法艺术的人,如二田、卢中南、方弘毅等,他们在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上都有着深厚的功底。他们专注于书法的研究,不追求过多的头衔,这才是真正书法家的风范。尽管他们的一些作品可能因为过于规整而被批评为“创新派”,认为它们过于方正,接近印刷体,缺乏艺术性。但这种批评实际上也是对他们技艺的一种肯定,因为唐楷追求的正是这种极致的规整与和谐。
卢中南书法作品欣赏
画家涉足书法界确实拥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书画在艺术性质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加之书画教育在许多学术机构中往往并行不悖。在这种环境下,画家们一旦开始尝试书法创作,便容易受到关注。然而,如果要求他们书写传统的正楷或正行书,可能会遇到挑战,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经过系统的传统书法训练,直接进入“自创体”的创作,这种创作方式缺乏传统书法的参照标准,其作品的审美评价往往主观性强。
在现实中,如果有人批评这些画家的书法作品属于“丑书”,可能会被贴上“不懂艺术”的标签,这种观点有时会导致公众在评价上感到受限,甚至出现了一种以身份地位影响艺术评价的现象。
尽管画家并非专业书法家,但他们跨入书法界往往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甚至在书协中获得高位,这与他们原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有关。相对而言,其他行业的人想要在书法界获得同样的认可则难度较大,即便他们的书法水平很高,也可能因为缺乏专业书法家的身份而难以获得权威性的认可。
这种现象引发了关于艺术跨界和专业认可的讨论。绘画技艺的高超或篆刻技能的精湛,并不直接等同于书法创作的高水平。按照类似的逻辑推理,如果歌唱得好或戏演得好,就认为书法也一定写得好,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观点忽视了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训练。
唐国强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书画艺术同根同源,不仅使用相同的创作工具,而且在笔法上也相互借鉴。然而,现代美术在技法上已经与西方艺术融合,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渐行渐远。即便是西方绘画大师如毕加索、达芬奇或梵高再生,他们也很难掌握中国书法的精髓。尽管如此,一些现代画家仍试图将西方的创新理念应用于书法,这种做法往往令人感到困惑。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性意味着它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如果让那些只熟悉国际绘画技法的艺术家来创作传统书法,并以他们的标准来审美,很可能会误导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书法的本质是书写汉字,把字写好始终是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所谓的艺术创新都可能成为无本之木。
书法的创新并非简单地借助外来文化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吸收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可以快速更新换代的技术。历史上,尽管没有人能够超越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师,但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书法巨匠却各有千秋,他们通过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而非简单超越。
因此,书法艺术应该回归本源,首先学习和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巧,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追求艺术的高度。如果连“写好字”这一基本要求都达不到,那么谈论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希望书协能够进行改革,无论身份如何,包括国家级画家在内,都必须全面掌握书法技能,并通过考核才能成为书协会员。只有精通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五种书体的人,才有资格进入书协。在此基础上,再去专攻一种书体,才是正确的道路。提高进入书协的门槛,确保书协会员真正代表书法领域的最高水平。
只有五体皆通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书法家
我们期待书法界能够进一步净化其会员队伍,避免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现象。书协应当成为一个汇聚真正专业人才的团体,吸纳那些在书法技艺上全面且精湛的人士。书协应该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共同家园,而非少数人自我展示的私人领地。
对于那些在多个领域都有涉猎的专家,建议他们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深入研究,以避免分散精力,影响自身专业领域的深耕。如果他们选择留在书协,进行个性化的书法创作,可能会对一些人的书法发展路径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形成独立判断力的少年儿童,可能会误导他们的书法观念。
成年人通常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但少年儿童则不同,他们的书法观念和审美取向还在形成之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书协在推广书法艺术时,应更加注重对少年儿童的正确引导,避免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
书法艺术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的见证,传承创新,书法艺术才有前途,有丑、乱之书的出现,更衬托书法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