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出土元朝羊皮信,学者研究后震惊:波斯可能曾是中国的一个省

夏菡说国际 2023-02-13 13:47:05

伊朗地处亚非欧三大板块交界地带,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是纷争不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伊朗的历史与其他很多国家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世纪,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考古热,一批考古专家赶赴伊朗进行考古勘测,野外的挖掘工作十分枯燥,但一封羊皮信的出土,吸引了在场所有专家的注意。

它微微泛黄,看起来饱经风霜,由于使用的是上等羊皮,所以即便历经近千年,纸上的字迹依旧保存完好,清晰可辨,虽然不及其他文物珍贵,但对于伊朗的追根溯源,可能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经过专家学者们的仔细辨认,信上所用的文字既不是伊朗文字,也不是英语,而是蒙语,大意是战争期间,伊朗地区政权向法国求援的一封求助信。

看似是一封平平无奇的普通书信,但令人感到震惊的是,信的落款处,盖着一个四四方方的印章,上边用汉字赫然写着“辅国安民之宝”六个大字。

伊朗出土的文物中出现了汉字,这件事着实给了专家们一个不小的冲击,经过仔细研究书信的内容,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猜想,古代的伊朗可能是中国的一个省。

古代中国与波斯的文明交往

今天我们提起伊朗,可能联想到战争、石油、落后、保守等刻板印象,殊不知,曾经世界上最强盛的几个超级帝国,其中之一就诞生在伊朗,那时候,人们称呼它为波斯帝国。

波斯,就是今天伊朗的古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细究下来,也可以算作是一个文明古国。

波斯与中国的初次交流是在西周时期,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可以知道,西周初期,波斯就曾经与中国进行过联姻。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中,通过联姻来促成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做法,周天子的宗室之女,就常常会下嫁给附属国家的国君。

西周时期,商业经济发达,来自中国的商品一度远销波斯,且受到广泛喜爱,中国和波斯的关系,通过民间商品的流动,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关系,虽然时局动荡,但联系却未曾中断。

关于波斯,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当时波斯正处于安息王朝时期,书中记载“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指的是就波斯所处的地理位置。

当时,正是汉武帝时期,他积极推动开辟丝绸之路,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波斯,正是这条路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也让波斯和中国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

与中国的丝绸贸易给波斯带去了丰厚利润,同时,汉朝的技术水平让波斯叹为观止。

波斯民间有句谚语,大意是“希腊人有一只眼睛,只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足见当时两国关系的密切程度。

贸易的兴盛促进了文化上的交流,当时就有很多波斯人进入中国传教。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往来于中国的波斯僧侣更是络绎不绝,他们翻译过多部佛教著作,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此以外,还有现代常吃的菠菜、黄瓜等作物也是由波斯传入中国。

今天,在新疆、青海等地还出土了大量波斯时期使用的银币,就连建筑和历法等方面,也在长时间的交流中,不断相互影响。

两种文明的相互碰撞,交融,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同时,又不曾舍弃本民族的文化内核,也许这就是虽然久经战火,但中国和伊朗依旧能传承千年的原因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国家,在这一时期,中国和波斯的交往达到了顶峰,在波斯危难之际,它没有向临近的友好邦国寻求帮助,而是不远万里派遣使者向唐太宗求援,到了唐高宗时期,更是设立了波斯都护府,替波斯撑腰,抵御突厥。

著名的李波斯三兄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朝,身为波斯后裔,李珣成为了唐末著名诗人,他的妹妹甚至进宫入选昭仪,弟弟也曾入朝为官。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波斯贵族身上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是,三兄妹不过一介平民,足见当时唐朝的包容程度。

开放与包容,是古代中国与波斯建交的重要基础,友好协作则是两国关系能够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按照这样的历史走向,波斯最多也只能算是中国的友好邦国,那么考古学家又为什么会得出猜想,波斯曾经是中国的一个省呢?其根源,就在于蒙古。

蒙古帝国的崛起

两宋时期,遥远的漠北草原上,党项、契丹、蒙古等部落相继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出跌宕起伏的史诗大戏。

十二世纪初,铁木真带着他的部落迅速崛起,这位历经艰苦的乱世英雄,率领蒙古铁骑,一举荡平草原,完成了对蒙古各部的统一,创立了令亚欧大陆闻风丧胆的蒙古帝国,他本人,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是天赐的领袖。

没有一个强权在崛起之初,手上是不沾满鲜血的,只不过很少有人能像蒙古这样,速度如此之快,版图如此之大。

蒙古帝国的征服之路,是带有血腥和暴力的。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战胜敌人,夺取其所有的一切,骑其骏马,纳其美貌之妻妾”,一番话将其野蛮而又残暴的性格显露无疑。

除了强势的一面,成吉思汗还具有极高的政治天赋。

他吸收过去的经验,打破草原上旧部落体制,创建千户受封制度,无论贵族,还是奴隶,只要立功,一律封赏,一举打散旧势力的牵制,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内部向心力、凝聚力。

现在的成吉思汗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他即将开启征服世界之路。

从公元1206年起,蒙古铁骑就先后征服了西夏,中国北方地区和西辽,攘外必先安内,安稳后方的成吉思汗,开始了他第一次西征之路。

首当其冲的就是老仇人花剌子模,虽然花剌子模的领土和军事实力不弱于蒙古,但由于崛起时间较短,再加上内政十分混乱,不到两年的时间,成吉思汗就彻底解决了花剌子模。

在这期间,成吉思汗的铁骑不断地攻城略地,遇到不肯归顺的城池,就直接开启屠城模式,烧杀抢掠,所过之处,无一幸免,自此西亚、欧洲,都笼罩在蒙古血腥征伐的阴影之下。

这次的西征对于波斯来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片领土被蒙古直接统治,也奠定了伊利汗国建国的基础。

后来因为连年征战,背后的西夏又重新密谋作乱,成吉思汗不得不选择回到蒙古,回国后,成吉思汗也没有闲着。

他剿灭西夏叛乱,更是彻底消灭了金国的残余势力,1223年,蒙古的觐见大典上,堪称万国来朝,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已经初具雏形。

然而名将白头是从古至今最大的遗憾,成吉思汗的身体因为常年作战,已经不容乐观。

也许是有感于自己大限将至,1227年,他做了两件大事,分封土地和军队,波斯地区,就被分给了小儿子拖雷。

1228年,成吉思汗在出征途中,意外去世,一代天骄,就此陨落。

三子窝阔台成为了新任大汗,他在位期间延续了成吉思汗对外扩张的总体思想,继续北伐中原,外征欧洲,进一步扩张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在他死后,蒙哥继承了汗位,蒙古帝国进行了第三次西征,也是最后一次,他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自己则是坐镇中原,著名的巴格达300勇士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三次西征时期。

如果不是后来蒙哥汗的突然离世,旭烈兀极有可能一直打到非洲地区,但历史不容假设,蒙哥汗的去世,成为了蒙古帝国四分五裂的开端,是蒙古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起点。

元朝和伊利汗国

蒙哥汗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为了争夺汗位,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忽必烈获胜,建立了我们熟悉的元朝。

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元朝和蒙古帝国并非一体,它更像是蒙古帝国在中国地区建立的汗国,只不过由于忽必烈亲自坐镇,再加上当时极力推行汉化,所以往往容易混淆。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波斯地区,当时远在西亚的旭烈兀得知蒙哥汗离世,当即决定返回波斯,他在波斯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拥护忽必烈为大汗。

作为报答,他所建立的政权后来被忽必烈封为伊利汗国,波斯,成为了旭烈兀的私人领土。

伊利汗国定都于大不里士,作为蒙古的附属国,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承认蒙古帝国的宗主权,它与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并称为四大汗国。

到这里,想必大概可以厘清蒙古帝国、波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蒙古帝国的版图包含中国和波斯,而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和中国所处的元代,则是两个不同的政治体。

那么在伊朗发现的羊皮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忽必烈虽然坐上了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但仍有许多人对他表示不服,更何况,此时的蒙古帝国早已经不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铁桶一块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蒙古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惊人的2800万平方公里,是目前已知历史上除了英国以外,版图最大的国家。

无数次的分封,斗争,导致在蒙古帝国内部,除了四大汗国,还有数不清的小势力,他们各自为政,经常对忽必烈出言不逊,让他很是头疼。

旭烈兀是知晓蒙古铁骑的威力的,他处事圆滑,因为无论谁坐在大汗的位置上,得罪他都有可能让自己万劫不复,他治下的伊利汗国,不过一个弹丸之地,如何能抵挡蒙古这个庞然大物,他不求称王称霸,但求一世平安。

在他的思想引导下,继任者阿八哈也对忽必烈毕恭毕敬,在其他汗国纷纷停止进贡的时候,只有阿八哈还在坚持上贡,表示臣服,并且坚决拥护忽必烈统治的合法性。

任何领导看到如此懂事的下属都不免有所偏爱,忽必烈也不例外,除此以外,忽必烈也想像其他几个汗国宣告,蒙古帝国还没有倒下,依旧有忠于他的部下。

他命当时最好的工匠打造了一方王印,在底部用汉字刻下“辅国安民之宝”六个大字。

希望伊利汗国能够承担辅国安民这样的重任,也希望它永远铭记汉朝文化,并且不远万里派遣使者出使伊利汗国,为他带去这块王印。

收到王印的阿八哈自然喜出望外,他将这块王印视为国宝,传之后世,哪怕后来伊利汗国由于内乱,最终独立出去,也还是保留着这方王印。

伊朗境内挖掘到的羊皮信上的落款,正是出自这方王印,了解了这段往事,也难怪专家得出推论,伊朗曾经是元朝的一个省。

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元朝并不能代表整个蒙古帝国,与其说伊朗是元朝的一个省,不如说伊朗曾经是蒙古帝国的一个省。

考古的魅力正在于此,它带领我们走入那个辉煌而又短暂的过去,感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经历。

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中,有合作,有战争,有不世出的一代天骄,也有一个个看似不起眼,但曾经真实存在的生命,他们有的化作书本上的文字,一点点记录着过去,有的甚至连痕迹都没有。

就像是那方王印,随着朝代更迭,时移世易,如今已无处可寻,甚至连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古帝国也化作历史上的一粒尘埃,也许在未来,它会突然出现在伊朗境内的某一处,也许,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

但无论如何,还有一张羊皮信,向我们诉说着远古的回忆。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