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傍晚,跟几个朋友去四季美汤包北湖店隔壁的铞邀砂锅吃饭。来到店门口,喜欢极了的场景!像我们小时候乡镇的茅舍屋,门楣贴“铞邀砂锅”,门联是“有板眼来砂,用铞子来邀”,一派汉口伢童年的春节喜庆。
到了深夜,忽而又有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哦!这情景像极了疫情前在钟祥黄仙洞外经过的村社,远处青山隐隐,近处稻田鸣蛙,眼前是屋舍炊烟袅袅……
是日,数人点一锅麻鸭砂锅,一锅牛蛙虾砂锅,搭配几个小菜,先将国内肉食吃个大半,再加入菜蔬,浓稠的汤汁慢慢沁,喜欢这砂锅慢慢悠悠出来的玩味,再喝一点小黄鹤楼或者小毛铺,真是“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喝多了,不觉扯一点闲篇,好奇“铞邀”二字由来。正经解释是“以铞相邀”,即将这炭火老吊子煨出来的汉味美食,邀请客人前来品尝,乃老武汉的味儿。
但提起“铞邀”,会想到“吊腰”一词。
在武汉人眼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情景。有人邀请自己请客吃饭或唱歌,被邀请人总是要装几下,想去又装出来不太想去,想让对方多邀请几次,自己赚足了面子,方才应允。这时候,对方就发话了,“哎呀,你这个人啊!真是吊腰!”
吊腰,在这个场景中,大体可以理解为,不够意思,不够刷拉。
除了这个场景,吊腰也有多种解读。比如,吊儿郎当,不正经,闹眼子。
在女生眼中,还有“臭美”的意思,出门前慢慢雕琢慢慢化妆,带有一点点妩媚妖娆的做作,而“吊”实际应写作“嬥”。
我查了下,关于这词语的来源,网上居然还有所谓的官方说法,“嬥腰”乃据“楚王好细腰”典故而来,《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后来,“嬥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应用,逐渐演变为“吊妖”。我和葛老师小小讨论过,“吊腰”也好,“嬥腰”也罢,俗语与诗词,到底谁先谁先后,我们也很难知晓,毕竟大多数的民间俗语,很多时候是先诞生在民间,后附会各种官方故事,就像民间饮食一样,江南地区多跟乾隆爷有关,陕西美食要附会夜奔的慈禧太后,而潮汕美食离不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至于荆楚民俗呢则是爱国诗人屈原与“好细腰”的楚王势力范围……
既然写作“吊腰”,我们也可以从字面意思上推断,“吊在半山腰”,也就是不上不下,既……又……延伸出来,“当表子,立牌坊”等意思。
什么是“汉味”,什么是“老武汉味”,没有定准,也没有定法。但我个人以为,其实就应该在这样的铞邀砂锅小店,三五好友,喝点小酒,守着砂锅,再叫两笼四季美鲜肉汤包,晃晃悠悠地过一个惬意的夜晚。个人以为,毫不逊色大排长龙的万松园砂锅名店。
想起那一句汉腔汉调,“从不瞎者,从不吊腰,从不搞得不灵醒,从不拉瓜,从不精怪,从不歪就,从不占香因,……从不栀子花茉莉花,从不心里冇得玫瑰。”
虽然我不太喜欢现在流行的热干面乐队,总以为差点什么。但,武汉话,如果细细讲起来,还是蛮有味得咧!
作者:舒怀
图片:萝卜佩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