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位美国副总统访问成都,拍到20个他从未见过的奇观

历史图书馆 2024-12-25 16:02:28

1944年6月20日,第33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在随后的5天时间里,他先后到访重庆、成都、云南、兰州等地。那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的目的是什么?

成都,别称蓉城,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有3200多年的建城史。七朝古都成都,也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当时,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进行到了第七个年头。他此次访华的目的,一是加强战时军事合作,二是筹划战后经济贸易。华莱士访华,最终促成了美军观察组进驻华北,团结了中国的抗战力量。

下面这一组彩色老照片,华莱士拍摄于当时的成都,反映了当时成都的城市和人文风貌,画面陈旧但很真实,富有年代感。

这张照片拍摄于都江堰,当时还叫灌县。照片中,寺庙前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石牌坊。门额上写着“抗战建国”四个大字,一名警察站在路口执勤。

40年代,成都最有名的二王庙。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蜀人敬李冰如神明。山门“二王庙”3个金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手笔。

二王庙的山门很独特,飞檐高挑,有东西两侧门。东山门的竖幅门额上题写着“泽护两渠”。西山门竖幅门额上题写着“金堤重镇”。

这是二王庙内景象。二王庙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二王庙内,一名道长手拿扇子站立于大殿前。他身穿道袍,精神矍铄,眼神中透露着睿智,有仙风道骨。

1944年,成都灌县城内,几名妇女坐在屋檐下带孩子。看到华莱士拿着相机对着她们拍照,脸上都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44年,位于灌县文庙旁边的“魁星阁”,因建筑的主色调是红色,当地人俗称“红塔子”。灌县文庙,是当时川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文庙、儒家思想传播的圣殿。

华莱士在灌县的古老街道上采风,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忽然,他看到一名女子正坐在门口织布。这种传统的织布方法,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灌县郊外的一条山路旁,有几间茶馆。一些挑夫将沉重的担子放在门口,到茶馆里喝茶休息。挑夫的工作很辛苦,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赚的其实也是辛苦钱。

灌县街边这家茶馆门口,放着挑夫的担子,里面装的是鸡毛掸子。一些挑夫正坐在茶馆里休息喝茶。华莱士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是站在茶馆外拍摄的,茶馆面积不大,里面摆着不少桌椅。门口放着鸡毛掸子,还有两辆装有猪的独轮车。

1944年,远眺青城山风貌。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灌县)西南,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山上道观殿宇众多:老君阁、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山荫亭、凝翠桥等。

成都街边的一个茶馆门口,站着不少当地人。他们可能是头一回见到外国人,都好奇地盯着华莱士看,华莱士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是横跨在岷江之上的安澜索桥,全长320米,桥面铺的是木板,旁设护栏,连接了川西与阿坝之间的要道。早在宋代,岷江上就建有安澜桥。到了明朝末年,安澜桥毁于战火。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何先德及其妻杨氏等重建安澜索桥。

6月的成都,天气已经很热了。成都街头的一间茶馆里,当地人手拿扇子,坐在茶馆里喝茶纳凉聊天。40年代的成都人,过得真安逸啊。

成都郊外的水田里,一名男子正赶着水牛耙地。远处的田地里,整齐的水稻绿油油的。画面充满了田园气息。

1944年,成都街头景象。在一间茶馆门口,有卖布匹的小贩在摆摊,不少路人驻足观看。茶馆里座无虚席。成都给人的印象是其闲逸的生活方式,在茶馆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位于成都郊外的一座木制廊桥。木桥横跨在山涧之上,桥上建有桥楼,桥两端还有桥亭。灌县多水之乡,百步一小桥,千步一大桥,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千姿百态。

1944年,成都郊外一座水磨坊。水磨坊由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zhóu)等部分组成,它日夜旋转。战国时期的水利家李冰在修都江堰(yàn)时,发明了水轮机后,就有了水磨。

成都,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古城小镇、人文景观众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结束语: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拍摄的成都旧照,城市的人文风貌令人惊叹。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80年前真实的成都,跟现在相比变化太大了。如今的成都,是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成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