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藏族老人,带着两个女儿,34年守住了中国3644平方公里国土!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5-07 21:30:14
文/平观千史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藏族老人的一家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中国西域边陲,那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他们爱国卫边的责任与使命感,将中国领土,分豪不让的牢牢守住。

可以在这片土地永远飘扬的五星红旗,少不了他们一家人的付出与坚守,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家人,为什么要一生坚守祖国边陲,现在的一家人们都还好吗?

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

国旗在家就在,有国旗升起的地方那就是家,而玉麦乡,可能就是那个需要守护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能少的一片区域,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几十年间也就生活着,那么一家三口人。

2021年的七一勋章颁发时,一位身着民族服装并不十分显眼的,名为卓嘎的藏族女人,从领导人的手中,接过了有着至高荣誉的那枚七一勋章。

也正是那备受瞩目的至高荣誉,让更多的人们渐渐了解到,在中国的西域边陲,还有这样的一家人,靠着自己的微薄力量,守住了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

那个土匪做乱,又常年遭受印度兵侵扰的边陲地区,历经34年时间后,依旧可以红旗飘飘的深深扎根在土地上,这之中少不了,桑杰曲巴这一家人的常年付出。

守住国家领土的一家人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虽然距离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的距离,但之间却是隔着海拔超5000米的3座大山。

然而就在这个有点儿荒凉偏僻的玉麦乡里,却几十年来,都一直只住着桑杰曲巴的这一家三口人,所以这里,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三人乡”。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里生活的,只有父亲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卓嘎和二女儿央宗三个人,一栋房子就是当地的乡政府,也是他们三人的家。

据全国人大官方账号消息,曾经的玉麦乡也是苍莽林海与无边草场包裹下的,一片美丽且富饶的地方,人们都靠着放牧为生,生活也是可以想象的悠扬惬意。

那时在乡里,也会有20多户将近300号人,是到了1959年时,大部分居民迁往内地后,到了1990年期间,玉麦乡这里,也就只剩下了桑杰曲巴的一家三口了。

原西藏隆子县玉麦乡乡长桑杰曲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藏族人,也是当时玉麦乡在1960年被任命的第一任乡长,虽然并没有被列入到公务员的编制内,但责任却让他和他的女儿们,肩负起了守卫国土的重任。

玉麦乡因为居民的搬离,以及在1962年时,印度兵来犯中国边境,使得本是富饶美丽的玉麦乡,慢慢失去了曾经的美好与惬意。

在那时的桑杰曲巴,就曾带领当时乡里的青壮年牧民们,前往前线部队,参与了支援前线的任务,他们会冒着随时可能丧命的风险,为部队送去了给养与弹药。

也许是战争的原因,也许是当地的资源渐渐不同往日,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有着重要地理位置的玉麦乡,也就只剩下桑杰曲巴及其女儿三个人了。

身为老民兵的桑杰曲巴,不仅自己一生以放牧为生,靠着放牧巡边守护家园,甚至还在年老之时,告诉他的女儿们,如果他们都走了,那么这片土地就会没人了,而也只有守护这片土地才能更好的守护国家。

也正是在桑杰曲巴,这位藏族老人的影响与带领下,他的两个女儿卓嘎与央宗,也是成长为了,那令人尊重的,生长在西域边陲最美丽的花朵。

那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也是在1988年,也就是他65岁高龄的时候,终于还是光荣的退休了,而守护祖国领土的重任,就那么落在了他的女儿身上。

后来的玉麦乡迎来了转机

因地处西域边陲,所以玉麦乡的生活也并不是完全风平浪静的,桑杰曲巴靠着自己的力量,让姐妹俩安心成长,还在面对不定时出现的山外匪徒诱惑,或是距离印度兵营并不算远的地方,三个人都那么坚守了多年。

待到桑杰曲巴退下乡长职位后,玉麦乡也是迎来了,由其大女儿卓嘎当上了乡长,二女儿央宗为副乡长,三个人就这么继续着他们的戍边生活。

直到1996年,有两户人家重新迁回到玉麦,县区对玉麦当地派遣了两名干部后,这保持多年的“三人乡”终于告别了,整个乡里只有他们三个人的状况。

也是县区开始慢慢重视这个偏僻乡后,卓嘎与央宗姐妹俩,也有了机会可以入党,崭新的玉麦乡,也就慢慢的建立了起来。

靠着姊妹俩强烈而又顽强爱国信念,玉麦乡也是一步步的,有了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曾经“三人乡”的苦日子,终是有了新生希望。

其实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有媒体报道过有关玉麦“三人乡”的消息,甚至是将桑杰曲巴一家人,守边放牧事迹传播了出去,所以才有了后来县区的重视,而姐妹俩也是收到了不少求爱信件。

但而为了守护这个边陲地区,卓嘎与央宗姐妹俩,也是硬生生等到35与27岁时,才终于结婚成家,这个年龄才结婚,对于边境牧区的人们而言,那是妥妥的晚婚了。

等到了2001年时,对希望可以有通往山外公路的桑杰曲巴而言,愿望也是终于实现了,甚至在当第一辆汽车开进玉麦时,这位藏族老人还为那“铁牦牛”献上了哈达。

三人也终于可以坐着那没见过的“铁牦牛”,去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也正是因为玉麦乡的发展,让当地的人家成长为了5户,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变成了25人。

随着人数的逐渐增加,玉麦乡也有了当地的小学意图卫生院,但到了2001年底的时候,仿佛是玉麦的未来终于有着落了,当时已经77岁高龄的桑杰曲巴,也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

她们是西域边陲的格桑花

据中国日报网消息,在桑杰曲巴与世长辞之前,这位藏族老人,依旧没有放弃那片被他爱的深沉的土地,临终之前还要叮嘱女儿们,不能因为当地贫穷,就选择离开与放弃。

玉麦这里,是他们祖辈生活过的地方,生长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中国的土地,应当被好好守护着,只要国旗在那么家国会一直都在。

随着玉麦乡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道,当地也发展起来了旅游等产业,又因为国家惠民政策对于玉麦乡的倾斜,当地生活的人们,也有了更高的收入。

而卓嘎与央宗姐妹俩,也是从其父亲的手中,接过了守护玉麦的重任,并没有嫁出玉麦,依旧选择继续生活在玉麦这片土地上,她们也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爱国守边的精神。

她们守着牧民的本分,带着自己的子女生活在玉麦当地,带动当地的牧民们,用他们的方式守护并建设他们的家园,就像扎根在雪域边陲的格桑花一样,顽强而又美好。

姐妹两人不仅继承了父亲守边放牧的遗愿,还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们放牧着140多头牦牛,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有着3611平方公里的玉麦乡。

如今的玉麦乡也是焕然一新,据光明网消息,在玉麦乡不仅通了水电和道路,还有了一应俱全的各项基础设施,曾经的“三人乡”也成了西藏自治区的“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

曾经的桑杰曲巴旧居也进行了翻新,是可以承载40余拨游客的旅游景区,甚至妹妹央宗的儿子,也会主动请缨的,参与并担任讲解员的身份,为前往旧居的人们讲解曾经的故事。

在这里的青年人们,即使出去上了大学,也依旧会选择回来家乡继续发展,在守护玉麦这片土地的同时,也让桑杰曲巴的愿望,得以长长久久的进行下去。

即使在这里的人们,需要常常赶着牛羊上山巡边,可能也会有风餐露宿的艰辛时刻,但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守住国家的土地,这里的人们依旧是乐此不疲的生活着。

爱国精神不只是说说而已

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玉麦乡处处都在展现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玉麦精神”,用代代人们的传承守护,让玉麦乡有了更多值得学习与了解的内涵。

据观海新闻消息,在2024年的4月,就有一批来自青岛的援藏干部人才,前往玉麦当地,进行了有关爱边护边的主题党日活动。

在有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大型标语位置,也是看到了将玉麦精神,代代相传姐妹俩人的身影,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姐妹俩没有华丽的外貌与服装,但却移植有笑容挂在脸上。

这里的人们过着与雪山为邻,同牛群为伴的生活,却也用着坚毅果敢的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新时代的“精神屋脊”,让人们感慨于她们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朴实又不失爱国守边决心的当地人们,将祖国神圣的土地牢牢守住,不容任何国家或是群体实施侵犯,即使与国家经济中心有些距离,但依旧是那么的深得国家的尊重与信任。

而前往当地的人们,也无不为她们的信仰根基所撼动,为她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感动,作为家国边陲的守护者与建设者,她们所得的荣誉也当是实至名归。

现在的玉麦乡,变得更美也更富了,乡亲们的钱袋子也都鼓了起来,成为了国家实行乡村振兴举措,走在前列的一个乡,成为了有名的小康示范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消息,这里人人都是卫士,而户户也都是哨所,全乡都为堡垒,通过放牧实行巡边生活,然而他们的生产就是执勤边陲的生活写照。

正是将这样过信念的实行与维护,也真真是实现了富了玉麦,强了边防的愿望,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也不只是说说而已。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桑杰曲巴》

观海新闻——《观海新闻记者援藏日记254丨家是玉麦,国是中国》2024-04-09

中国日报网——《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2018-10-19

光明网——《戍边的卫士,国家的坐标》2021-07-20

全国人大——《“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2021-07-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富了玉麦 强了边防,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军民坚持兴边固防》2022-08-11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