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赔款900万卢布也要收复,伊犁河谷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张守小科普 2024-10-05 15:08:56

晚清之际,天下风云变幻,清朝已是强弩之末,列强虎视眈眈。伊犁在这动荡中,命运也跟着大清一起飘摇。

伊犁的得失,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即便要给900 万卢布赔款,却依然选择收复。

它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何清政府愿意为它付如此大的代价?

一、伊犁的重要性

伊犁河谷,远在边陲,离富庶的中原山高路远。

它的东面是广袤的新疆,向西则和西域诸国相通,一直都是东西方往来贸易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过去,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商贾往来,贸易昌盛,从汉朝到明朝,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这河谷之地,土地肥沃,庄稼繁茂。粮食满仓,水果累累,和周围贫瘠的地区相比,大自然从来没有亏待过这片土地。

畜牧业亦是极为兴盛,每年都有大量的牛羊运往各处。

而且这里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待挖掘,可为国家经济注入强大活力。

这里居住着不同的民族,彼此交流得多,摩擦也比较多。

除了维吾尔族,还有汉族、哈萨克族以及其他人数占少数的民族。

伊犁河谷对中国的重要程度,体现在多方面。

单从战略位置而言,它就像是西北地区的一枚钥匙。

假如伊犁河谷被人夺走,整个新疆地区也就难有和平了,进而影响到内地的稳定。

在古代,伊犁河谷就是抵御敌人入侵的重要防线,多次成功阻挡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一旦失去伊犁河谷,敌人便可长驱直入,这个后果谁都不想承受。

风雨飘摇的局势

到了晚清之时,国势犹如即将熄灭的蜡烛,只是时间的问题。官员多贪污腐败,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完全不顾国家安危。

他们在朝堂之上为了一己私利斗来斗去,毫无担当。

朝廷每年在军事上花了大量的钱财,但是军队的装备依旧落后。

很多炮弹都是哑炮,军人的装备配备不齐,有的士兵甚至缺乏基本的防护用具。

士兵们时常拿不到应得的粮饷,而且还会饿肚子。

这就导致士气非常低落,在数次战争中屡战屡败,面对装备精良、粮草充足的敌人,瘦弱的他们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列强们如同饿狼一样对清朝虎视眈眈,这可是一块儿即将到嘴的肥肉,没有人会拒绝,他们纷纷前来要求割地赔款。

从鸦片战争开始,清廷签订了大量的条约,此时的国家正陷入动荡之际,朝中官员也难以高枕无忧。

北边的邻居沙俄就像一匹恶狼一样,他们在历史上就曾经侵略成性。

到了晚清衰落时期,更是被他们找到了机会。

1865年至1870年间,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国中之国“哲德沙尔汗国”。

此时沙俄正盯着清政府,他们看出了清政府的孱弱无能。

于是1871年发起快速的军事行动,如强盗一样侵占了伊犁河谷。

沙俄在这片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原本平静的村庄,变成了人间炼狱。

面对内忧外患,朝廷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官们还在从军费中贪墨。

三、朝廷内部的分歧

此时朝廷内部也乱成了一锅粥,大臣们为了收复新疆的事情争论不休,一众官员展开了激烈的“海防塞防之争”。

一些人主张把钱花在海防上,全然不顾国家大义。

他们私下议论道:“新疆偏远荒凉,收复需耗费巨资,实在不值。不如省些钱财,安稳过眼下日子。”

而有识之士则痛心疾首,他们深知伊犁河谷之重要性。

有人在私下交谈中感慨道:“新疆不可丢,伊犁更是重中之重。此乃祖宗领土,绝不可弃。若不夺回,大清绝无安宁。”

清政府一开始想要用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犁问题,也是就掏点钱,于是便派大臣与沙俄代表谈判。

但是沙俄向来狡诈,一边假意谈判,一边不断增加在伊犁的军事部署。

大臣们有的胆小如鼠,不敢强硬对抗,提出和谈,大不了赔点钱。有的则谋略不足,被关键问题上被沙俄牵着鼻子走。

在谈判桌上,沙俄代表傲慢无礼,咄咄逼人,仿佛稳操胜券,全然不见战场失利的样子。

而对面的清政府代表则面露难色,犹豫不决,完全没有胜利者的气势。谈判很快陷入僵局,众人心中迷茫。

慈禧太后,此时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在此事上,也必须做出决断。

慈禧召集群臣商议,一位官员站出来直接劝太后放弃伊犁这片土地。

慈禧微微皱眉,一言不发。

众人皆知,伊犁位置关键,一旦放弃,进入中原犹如探囊取物。

但此时局势复杂,各方势力交错,太后心中思绪万千。她在权衡利弊,思考着大清的未来,也在掂量着伊犁的真正价值。

又有大臣严肃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伊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如果丢掉了,那么西北以后便无险可守,今后沙俄可能会进一步进行侵略。

四、左宗棠领命

此时的左宗棠面色凝重,他劝太后一定要三思,伊犁绝对不能落于他人之手。

如果不收回来,将来后患无穷,并且毛遂自荐,愿意带着棺材亲自出征,一定要收复伊犁。

左宗棠之名,在朝中早已如雷贯耳。众人皆知他英勇善战,忠勇无畏。

慈禧权衡再三,最终决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过作为一位政治家,她有自己的私心。

一来收复新疆可巩固其统治,若不采取行动,恐引发更大危机,影响她的权力根基。

二来还可以留名青史。

无论其动机如何,终究为领土完整出了份力。

左宗棠作为一代名将,身材魁梧,面容刚毅,虽已年过半百,但依然精神抖擞。

他的手下有多员大将,部下对他敬重有加,他的威名世人皆知,平时在军队中公正严明,并且爱兵如子。

士兵们对他忠心耿耿,他下达的命令无人敢违抗,大家都愿为他效死力,左将军在他们眼里比太后重要得多。

随后左宗棠被慈禧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处理新疆军务。

他和谋士们精心谋划,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

1875年至1876年,左宗棠和亲信积极进行充分的军事准备,挑选精兵强将,筹备粮草辎重。

其中商人胡雪岩帮了大忙,他不光自己捐钱,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向其他商人、富户筹钱筹粮。

1876年,准备妥当的左宗棠率领大批清军进疆。

这一年,清军先后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

五、赔款换伊犁

在左宗棠指挥下,战事节节胜利,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标志着期盼已久的伊犁人民基本回到了清廷。

不过还有一部分地区被沙俄掌握着,此时伊犁问题依旧不算结束。

沙俄虽曾表示会在清军收复乌鲁木齐等地后再交还伊犁,可随着清军的胜利,沙俄的态度又开始变得强硬。

清政府代表崇厚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

此条约的大量条款对清廷不利,摆明了是故意薅羊毛。

就算换来了和平,也会吃大亏,因此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

左宗棠视死如归,分毫不让。

他公开表示自己一定要将收复伊犁所有地区,甚至准备把康熙划给俄国的领土也拿回来。

他的态度非常强势,沙俄不得不一改平日的气焰。

尽管赢得了胜利,但是出于多方面考虑,最后还是1881年在与沙俄签了《伊犁条约》。

伊犁河谷也算是清朝政府花费900万卢布“保”下来的。

但相比之前王爷们签的《里瓦几亚条约》,已经算是尽力维护国家的利益。

如果沙俄继续进攻,那么清廷很可能会失去已有的胜利。

之前军事上的钱不光白花,以后还要花更多的钱,这对朝廷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既然愿意用这么多钱留住它,那就说明它的实际价值远远超过所花费的钱。

总结

建国后,苏联在这里又开始了小动作,好在我们守护了新疆。

事实证明,无论是不惜赔款收复伊犁,还是建国后守护新疆,这两次选择都是正确的,新疆现在依然是很有战略价值的地方。

它连接中亚多国,有丰富的矿产,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新疆的稳定,对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

1 阅读: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