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是高中同班同学,一个木讷,一个活泼,一个出身贫寒农家,一个工人后代,家境尚可。高中毕业后父亲当兵,母亲追到部队,上演了一出女追男,家里极力反对但终成眷属的佳话,在那个年代,颇有些革命年代的小罗曼蒂克。
可作为他们“爱情”的结晶,我和老妹在成长过程中见到的却是另外一幅场景:每天就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平淡无奇,偶尔,木讷的老爸跟火爆的老妈会因为一些琐事“火星撞地球“,小吵不断,波澜不惊......
以至我考上大学后,起初颇有一种逃离原生家庭的小确幸。
后来老妹也离开家,我们才发现,父母迥异的性格渐渐失去了排它性,而更多地水乳交融:两人现在很少争吵,即使母亲发火,父亲也能最大程度地包容,有时候,他们需要帮忙,我们明明就在眼前,老俩口仍然会选择无视,直接呼唤对方的小名,流露出的,是不加掩饰对彼此的依赖。
母亲身体不好,多次住院,她倾向的陪床第一人选,就是父亲,而父亲也精心照顾,任劳任怨。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在大多数人看来, 也不过是少来夫妻老来伴,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浪漫、没有情比金坚......不过是麻木机械地承担责任而已。
直到去年,我回老家给母亲办慢性病,父亲跟我一起排队,一位老同事突然拍他肩膀:这不是赵师傅嘛,父亲看着对方,尴尬而不失礼貌的问了句:你是?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父亲的记忆力出了问题。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征兆:我们聊起小时候很多事情他都没印象了,一些原来的老邻居、老同事他也叫不上名字。
女儿问我,爷爷会不会有一天叫不上她名字?我说不会,爷爷只是暂时清空了部分脑容量,腾出空间,现在爷爷的世界里,全是奶奶......
事实不正是这样吗?每天5点半,父亲会准时醒来,给母亲的杯加满水,之后把夜尿倒入量杯,记下尿量,6点整,把提前冲好的药端到床前,然后做饭,擦扫屋子,再然后出门买菜买药......周而复始。
多年来,我们也在经营自己的家庭,在目睹了父母的生活后才真正领悟:所谓爱情,就像一壶纯粮酿的酒,起初是浪漫华丽的惊艳亮相,而后经历漫长的窖藏,终将化为一杯杯看似寻常,实则醇香的老酒,绵密有劲,回味悠长。
似水流年,静待花开。
今天是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