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十一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4-06 06:17:20

解读古代书法理论文献的核心关注点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关于书法艺术的论述卷帙浩繁,内容博大精深。要想对近两千年的书法思想有系统性的认知,我认为有几个核心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也是本书致力于深入探讨的焦点。

(一)辨识材料的真伪

书法批评的历史研究离不开文献的支撑。对于文献的出处和可靠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文献真假混杂,尤其以唐朝及其以前的文献问题最为突出。比如,一些作品打着李斯、萧何等名家的旗号,这些文献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理论的历史起点。如果不能辨识真伪,那么书法理论的历史脉络就无法明确。同样,还有那些以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的名义流传下来的作品,其中许多也是伪作。这些文献对某一书法家的思想有所涉及,前人如民国学者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对这些文献的真伪及版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今天的研究者们也对此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甄别工作,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二)理解概念的内涵

在古代,人们用词汇来表达对书法的直观感受,这些感受既敏锐又抽象。当这些词汇被反复使用,用来概括某一类美感经验时,它们就逐渐演变成了概念。

在理论表述中,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理论家阐述思想的工具。古代书法理论文献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对于揭示书法的本质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东汉崔瑗的《草书势》中就涉及到了“势”和“法象”等概念。横线注解:(崔瑗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势》是一部关于草书书法理论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崔瑗提出了“势”和“法象”等概念。

“势”是指书法作品中的气势和力度,是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和有力的感觉。崔瑗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具有势如奔雷、气如飞电的力量和气势,以展现出书法作品的生命力和活力。

“法象”则是指书法作品中的法度和形象,是书法作品所遵循的规律和形式。崔瑗认为,书法作品应该遵循传统的书法规范和法度,同时要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以展现出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通过对“势”和“法象”等概念的探讨,崔瑗在《草书势》中阐述了草书书法的艺术特点和创作原则,为后人理解和学习草书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虽然这些概念在原文中并未明确界定,但它们大多具有相对确定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概念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意”这个词,虽然大体上指的是主观的思想情感,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含义会有所不同。了解和关注书法理论文献中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某一时代或某一书法家的思想至关重要。

(三)理解理论体系

当我们谈论由概念群组成的系统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提及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有其繁简、大小之分,就如同思维活动的一张网,用以有效地把握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沿用已有的体系,或者创造出新的体系,用以解释所面临的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尽管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并未预先设立严密的概念及其体系来阐述他们的见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理论缺乏条理和系统。例如,张怀瑾的《书断》中的“神”、“妙”、“能”三品,就是一个书法评价体系,用以揭示书法的美感意蕴。横线注解:(张怀瑾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断》是一部关于书法评价和鉴赏的著作。在《书断》中,张怀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作为书法评价的体系,用以揭示书法的美感意蕴。

“神”: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灵气和神韵。张怀瑾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具有灵动的神韵和独特的气质,能够触动人心,展现出书法家的内在修养和情感表达。

“妙”:指书法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巧妙和精妙之处。张怀瑾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构图和笔墨运用,能够体现出书法家的技艺和创造力,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性。

“能”:指书法作品所具备的功力和能力。张怀瑾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稳健的笔墨功力,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功力和修养,体现出作品的稳健和力量。

通过“神”、“妙”、“能”三品的评价体系,张怀瑾揭示了书法作品的美感意蕴和艺术特点,为书法的鉴赏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这一评价体系不仅影响了后世书法家的创作和鉴赏,也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书法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体系,包括个人见解的体系、整体的书法理论体系,以及专门针对书法批评中某个方面问题的体系。只有理解了这些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批评理论的固有脉络。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当今艺术理论的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使我们在梳理古代书法理论时更加清晰明了。

(四)洞察理论主旨

每一个理论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立足点和思想,这些思想可能是为了应对特定的时代问题,也可能是因为某些具体的事件而引发的。然而,由于各种限制,如文体、人情世故等,作者真正的或主要的思想可能并不总是能够直接彰显出来。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些理论背后的真正思想,理解其理想和目标。我们在前文关于古代书法批评的思想基础一题中已经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五)追寻理论源流

中国书法批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几乎有两千年的历史。横线注解:(中国书法批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一直延续到近代,几乎有两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推崇。书法批评作为对书法艺术的评价和鉴赏,也随着书法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延续至今。

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学士都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他们通过书法批评来评价和鉴赏书法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汉代以后,书法批评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评价标准和理论体系,包括对字体、笔法、结构、气韵等方面的评价。

在宋代,书法批评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和文人都对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许多著名的书法理论和批评著作。明清时期,书法批评继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书法批评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开放的评价体系。今天,中国书法批评仍然是书法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努力解释书法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最初的粗朴到后来议题日趋复杂,书法实践与理论相互作用、相伴而行,同时理论构架也在不断积累和演进之中。很多议题、概念在提出后经过改造推进,虽然名目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每个时代都有其关注的重点,而各个时代之间又存在着相承的关系。只有理解了整个脉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前人的意图和书法艺术创造的取向。

(六)融会贯通

古代书法理论从其产生之初,就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政治环境、社会风尚、学术思潮、其他门类艺术及其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横线注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与哲学、政治、社会、学术等方面密切相关。

古典哲学思想: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受到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影响。儒家注重礼乐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书法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道家强调自然、随性而为,书法作为一种自然流畅的表现形式;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强调书法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政治环境:在中国历史上,书法常常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许多皇帝和官员都是书法爱好者,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权力象征,受到政治人物的重视和推崇。

社会风尚:书法在中国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社会风尚对书法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术思潮:书法理论与学术思潮密切相关,许多文人学士都对书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许多著名的书法理论和批评著作。

其他门类艺术及其理论:书法与绘画、诗词、音乐等其他门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书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政治环境、社会风尚、学术思潮、其他门类艺术及其理论等方面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例如,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书法审美价值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有过详细的介绍。同样,政治环境、社会风尚等也都对一个时期的审美趣味产生着影响。而与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绘画等,也有着深厚的互动关系。古代书法理论家往往身兼数职,他们的书法理论与其文学、绘画主张紧密相连。从理论形态来看,书法理论中的语汇、概念与文学、绘画理论彼此互通。横线注解:(语汇:书法理论中的语汇包括书法术语、笔画名称、书体名称等,这些语汇反映了书法的特点、规律和技法。通过学习和理解书法的语汇,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概念:书法理论中的概念涉及书法的审美标准、艺术特点、创作原则等方面。这些概念反映了书法的艺术内涵和审美追求,对于理解和评价书法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理论:书法与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与文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许多文人学士都是书法爱好者,他们通过书法表现自己的文学情感和思想,书法作品也常常与文学作品相辅相成。

绘画理论:书法与绘画理论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书法和绘画都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之一,它们在审美标准、构图原则、笔墨运用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许多书法家也是绘画家,他们在书法和绘画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书法理论中的语汇、概念与文学、绘画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互通的情况,这种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我们在研读古代书法理论时,如果能够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深入探讨,那么我们的结论将会更加切合实际。(全文3941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3月24日星期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