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 克里希那穆提《你就是世界》
全文大约130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L解释说自己已经遵循某种特定的宗教思想模式一段时间了,她无意遵循任何模式,却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了这样的行为。她说除了自己以外,她不可以追随任何人,如果我们能一起谈谈这件事,她的一些困惑或许就能理清。
我们为何需要模式?包括强加于我们的模式与自己创造的模式。难道不是因为恐惧吗?我们害怕无法达成、无法获得、无法成为什么。遵循一种模式时,我们不需要费尽力气让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别人已经想好一套行动方式了,我们只要照做即可。
我们以为,模式会保护我们免于失败、痛苦或困惑,然而它只会让我们变得欠缺思考,只能安抚我们而让我们变迟钝。遵循模式会让思考者及其思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继续维持分裂状态,因此不可能超越思考者及其思想。
在遵循模式的时候,思想感受是在一个已知的、被创造的范围裡移动,因此它永远在制约自己。思想永远无法自由地去体验、去发现真相。此外,在追求模式的过程中,永远有着想要成为什么的持续争斗,永远没有了解,也无法如是存在。
若能拥有免于模式的自由,就会有创造力。因此,如果我们了解模式的深层意义,就不该拒绝一种模式而接受另一种模式,无论那是由他人所创造,还是自己开发的。一个人一旦掌握了模式的根本本质,那么,透过持续的觉察,它们将会自行瓦解。
你无法透过一个狭隘的模式来引导并容纳浩瀚无边的生命之流,由于我们不断企图这么做,以致将自己缠缚于冲突与痛苦裡,从未自由,从未敞开,从未毫无防备地面对实相。
图源:pexels
“如果能如此思考,”她补充到,“这件事就不会让我感觉那么孤零零的。我很困惑,因此去找了心理治疗师讨论这件事,你认为这是个明智之举吗?”
我们不让所有的关系发挥镜子的功能,启动自我揭露的过程,透过这么做来清除困惑,反而选择了一面特定的镜子,希望它能消融我们所有的困惑。现在,有任何特定的权威能为我们带来清晰吗?或者它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找出来?专家或公式或许能造就一个结果,但那不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透过每一段关系累积而来的,包括与最谦虚之人和最有学问之人的关係,但是如果我们为了学习而依赖权威,便是将生命的无限丰美挡在门外,那么我们便不是在学习,不是在对实相的丰富抱以敞开的、毫无防备的态度。
“没错,”她答道,“我了解你的意思。我们都把权威看得太重要了,因而将自己阻隔于经验之外。一个人必须欢迎经验,并试图了解它们。”
你无法在不了解经验者的情况下去了解经验。经验者与经验是不可分的,它们是一个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在理解经验者的同时,整个现象都被掌握、理解了。
“现在似乎有另外一个困难出现,就是客体化。将事物客体化、外部化到一种令人丧失所有敏感度,让一个人内在麻木的程度,不是一件危险的事吗?”
如果我们为了了解内在反应而将经验客体化并检视它,那么我们便不会丧失敏感度,因为,这裡面有一种更大的整合与简单,以及对实相毫无防备的敞开。然而,如果我们是为了逃避痛苦、逃避了解而将它客体化,那么不敏感将会悄悄来到我们身上,我们会自我封闭,死亡也将随之来临。要在客观的同时保持主观与内在的觉察,是一件难事。这个过程也是一种静心。
图源:pexels
“我一直在努力尝试,”她解释道,“你一直在提倡的那种静心方式,去彻底思考、细细体会每一个思想感受,那似乎会带来更多的自由与了解。这几年来,我尝试了各式各样的静心、祈祷等等,但你所说的这些具有很大的启发与澄清的效果。一个人能碰触到思想与情感的更深处。”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客体的爱是什么,那其中含有依赖、占有、恐惧等情绪。难道没有本身已经完整具足的爱吗?爱有自己的本质,它是不费力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