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钟情徐海东,缘由竟是其两大无人可及的贡献!

素锦裹风愁 2025-01-09 10:18:18

前言:

在组织发展的宏大棋局中,人力与财力犹如棋盘上的车马炮,缺一则满盘皆输。

人力是前行的动力源泉,财力是运转的燃料保障。

这两者的匮乏,就如同把英雄困于绝地,空有壮志豪情,却难以施展拳脚。

“无米之炊”的困境:人力与财力的重要性

想当年,革命的道路布满荆棘,我党面临着人力和财力的双重危机。

毛主席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足够的兵力冲锋陷阵,没有充裕的财力维持运转,就如同大厦缺了根基,摇摇欲坠。

每一次决策,每一场战役,都因资源的匮乏而困难重重。

毛主席心急如焚,那消瘦的身影背后是人力财力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

这就像一个勇士,空有绝世武艺,却被困于空岛,有劲使不出。

就在这看似绝境之中,总有一些力量在暗中涌动。

张国焘凭借兵力的优势,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

这兵力的对比到底悬殊到何种程度?人力和财力的匮乏又将如何影响局势发展?

张国焘的“变脸”:权力欲望与兵力差异下的野心

张国焘,这个人在革命的舞台上可谓是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变脸”戏码。

最初,他像是一个忠诚的追随者,信誓旦旦地要放弃川陕根据地,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主动迎接中央红军。

那时候,他或许给人一种同心同德、共创大业的感觉,就像一个即将加入伟大征程的可靠伙伴。

可是,当双方会师的那一刻,情况就如同风云突变。

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足有8万多人,那场面可谓是浩浩荡荡,像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

中央红军呢,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人数锐减到大概2万人,战士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宛如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摧残后的残枝败叶。

张国焘看到这一幕,心里的小算盘就开始打得噼里啪啦响。

他不再满足于最初的角色,权力的欲望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迅速发芽生长。

他从“主动迎接”变成了“主动索权”,就好像一只原本温顺的绵羊突然变成了贪婪的野狼。

他看到中央红军的窘迫,觉得自己有了筹码,甚至最后不顾大局,自立中央。

他这种行为,简直是在革命的道路上挖了一个大坑,不仅破坏了团结,还妄图将自己的野心凌驾于整个革命事业之上。

他和中央红军的关系,从表面的合作迅速走向了对立。

这就像是一场原本和谐的合奏,突然被一个刺耳的音符打乱,变得混乱不堪。

张国焘如此嚣张,即使南下碰壁后,他还剩下4万多人,依然对中央只肯称呼为“陕北同志”,他的野心到底还有多大?他的这种行为又将给革命事业带来怎样的危机?

徐海东的“雪中送炭”:人力和财力的无私奉献

在革命的舞台上,当张国焘那出“变脸”闹剧愈演愈烈,局势岌岌可危之时,徐海东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

徐海东所带领的红二十五军团本可置身事外,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麾下有7000多人马,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当时的局势下,这股力量足以改变很多事情的走向。

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部队编入中央红军。这就好比在一个面临分裂危机的大家庭里,他果断地把自己的小家庭融入进来,为的就是维护整个大家庭的团结和稳定。

这一编入,让红一方面军有了拓展的资本,人数拓展到3万人左右。

这一变化可不得了,就像给一个摇摇欲坠的堡垒注入了一股坚实的力量,一下子让中央红军在兵力对比上有了更多的底气。

徐海东的“雪中送炭”可不止于此。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正值寒冬,战士们缺衣少食,整个部队满打满算仅有1000多块大洋,这如何过冬?毛主席向徐海东借钱时,谁也不知道徐海东会怎么做。

徐海东的做法简直是超乎想象,他没有按借条上的数额“借”,而是直接“给”。

他把自己仅有的大部分钱财,5000块大洋交给了中央红军,自己只留下2000块大洋。

他的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把自己唯一的炭火毫不犹豫地送给了更需要的人。

他还明确表示红二十五军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领导,这无疑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予了中央红军极大的支持。

徐海东如此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他的行为在当时的局势下到底有着怎样扭转乾坤的力量呢?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又将如何影响后续中央红军与张国焘之间的博弈呢?

徐海东的贡献与大将授衔:当之无愧的荣誉

徐海东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却有人对他授大将衔产生疑问,毕竟他缺席革命10多年。

可这就如同只看表面,不看实质。

在中央红军最艰难的时刻,他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他的7000兵力和5000大洋就像两场及时雨,拯救中央红军于水火之中。

他的贡献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革命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相比他的巨大贡献,那缺席的10多年似乎变得微不足道。

结语:

毛主席授予他大将衔,这是对他的高度认可。

徐海东自己还说授大将衔受之有愧,这更显他的谦逊。

事实胜于雄辩,他的贡献摆在那里。

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在革命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