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2年后,组织问贺子珍有何需要,她说出藏了30年的愿望

白薇说社会 2023-01-29 00:07:04

1976年9月9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个悲伤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

消息传出中南海之后,举国上下一片哀痛,毛主席的孩子们更是悲痛欲绝。

当时毛主席的前妻贺子珍在上海,得知毛主席逝世,她亦是悲痛不已。

但身份尴尬的她只能隔空吊唁,独自消化这痛失“爱人”的痛苦。

“四人帮”倒台后不久,组织派人询问贺子珍,在政治和生活方面是否有什么需要,会尽量满足她。

贺子珍眼里泛出一丝光芒,她小心翼翼地说道:“我想去一趟北京...”

事实上,这个愿望已经埋在贺子珍的心里30多年了,那么,她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

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一切,还要从贺子珍的革命经历说起。

青年革命家贺子珍

贺子珍出生于1909年,原名叫贺桂圆,又名贺自珍。

贺子珍的父亲是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贺家家境相对富裕,因此贺子珍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童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贺子珍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不凡。

父亲为了让她有个好前程,便把她送到了永新女子学校。

不久后,“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革命热潮,不少学生被这股热潮所感染,毅然选择投身到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中。

这其中,就包括永新女子学校的在读生贺子珍。

1925年,贺子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与一些革命活动。

翌年,她从学校毕业了,并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贺子珍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受到了国民党的疯狂追捕。

为了保存实力,贺子珍跟随哥哥贺敏学来到了井冈山,最终在袁文才庇护下才得以保全性命。

后来,袁文才推荐贺子珍到毛泽东的身边工作,贺子珍不久后成为了毛泽东的工作和生活秘书。

在艰难而又惊心动魄的革命工作中,贺子珍和毛泽东互生情愫,并在1928年结为了夫妻。

此后贺子珍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照顾毛泽东,与毛泽东一起共同谱写中国革命的篇章。

女英雄贺子珍

1935年4月23日,贺子珍听从毛主席的安排,跟随长征部队经过盘县的一个村庄,在这里稍作休整。

然而到了中午时分,国民党的战斗机忽然盘旋在村子附近,贺子珍跟其他红军战士立即找地方隐藏了起来。

慌乱过后,已经隐藏好的贺子珍,发现一名伤员和抬伤员的战士还暴露在敌机的轰炸范围内。

于是她立马冲了出去,帮助抬伤员的战士抬起担架,一边跑一边给伤员包扎伤口。

眼看着几人就要到达隐蔽地点了,敌机忽然朝这里冲了下来,一时间炸弹爆炸声和机枪扫射声响彻云霄。

危急关头,贺子珍忽然扑在了担架上,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护住了伤员。

敌机离开后众人纷纷爬起来,一看伤员没事,但贺子珍的头上和背上鲜血直流,担架也被她的血染成了红色。

这时,警卫员吴志清飞奔过来,看到贺子珍的伤情担心不已,立即背起她把她安放在了另一个担架上。

随后,吴志清骑上快马,一路狂奔到卫生部找到李芝医生。

李医生赶到贺子珍身边后,立即为贺子珍打了一阵止血针,随后开始给她做全身检查。

一检查才发现,贺子珍的头上、背上、腿上、胳膊上布满了弹片,必须立即进行手术。

然而,当时没有麻醉药了,李医生担心无麻醉做手术风险太大了,但战友们却央求她一定要救活这位女英雄。

最终,李芝狠下心,让几个同志将贺子珍死死地按住,随后她用夹子把身体表面的弹片逐一取了出来。

剧烈的疼痛令贺子珍浑身颤抖、冷汗直冒,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但她始终没有大喊大叫,而是强忍着配合医生。

尽管贺子珍有着超强的意志力,但有几个弹片嵌入身体太深了,没有麻药实在无法取出来,加上贺子珍已经意识模糊,李芝只好让这些弹片留在她的身体里边。

手术结束后贺子珍就昏迷了,在此期间经过了好几次抢救,好在几天之后她苏醒了过来。

醒来后,贺子珍脸色苍白,嘴唇干裂,然而她开口后的第一句话却是:

“钟赤兵(伤员)怎么样了?”

得知钟赤兵无恙后,贺子珍又虚弱地嘱咐道:

“请你们暂时不要给主席说我受伤的事,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公务繁忙,不要让他分心。

另外,你们把我放到老乡家,不要因为我的伤耽误了大家的行程...”

话音未落,贺子珍又昏迷了过去。

毛主席爱妻心切

这时警卫员吴志清焦急不已,因为他是被毛泽东派来专门保护贺子珍的,如今贺子珍生死未卜,他该如何给毛泽东交代!

“怎么办?怎么办啊?”

他一边絮叨,一边在病房里焦躁不安地走来走去。

最终大家经过商量,还是决定将此事尽快通知毛泽东,至少让他知道妻子的情况。

于是,吴志清就冲出病房纵身一跃上马,朝着红军司令部飞奔而去。

见到毛泽东后,吴志清又急又怕,语无伦次地讲述了贺子珍的伤势和受伤的经过。

毛泽东听罢立马将工作安排妥当,随后就骑马一路狂奔来到了盘县的这个村庄。

经过了一路奔波,毛泽东的身上脸上都是灰尘,然而他此时自己的顾不上形象问题,而是直奔贺子珍身旁。

“子珍!子珍...”

毛泽东伏在贺子珍的床边,拉着她的手轻轻呼唤,然而贺子珍却没有任何反应。

此刻,这位叱咤战场的领袖,担心妻子再也醒不来了,竟当着众人的面抽泣起来。

或许是感受了毛泽东的真情,贺子珍最终奇迹般地苏醒了。

后来,贺子珍的伤势好转了,她再次提出将自己寄在老乡家。

然而,大家却不肯丢下她,毛泽东更加不同意。

于是大家就轮流抬着贺子珍,一路翻山越岭。

贺子珍心疼战友,感觉自己能下地后就再也不让战友们抬了,最终她靠着顽强的意志力,跟着大部队一起走完了万里长征,来到了陕北延安。

贺子珍选择离开毛主席

1936年,贺子珍在陕北保安县的一个窑洞里,为毛泽东生下了一个女儿。

但由于当时普遍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恶劣,孩子显得瘦弱不堪。

毛主席闻讯赶到窑洞时,邓颖超等女同志已经先到了,邓颖超看孩子瘦小的模样,疼惜地说道:“这真是个小娇娇呀!”

毛泽东一听,瞬间想起了那句“又君蛟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

于是,当即决定孩子就叫毛姣姣(后来大家和毛主席都习惯叫了娇娇)。

生完孩子后的贺子珍身体还很虚弱,仅仅休养了四个月后,她便决定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将孩子送到了老乡家寄养。

翌年,贺子珍又怀上了一个孩子,但这一年她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选择离开毛泽东,只身一人去了苏联。

在苏联,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但不幸的是孩子因病未能得到有效救治,最终夭折在苏联。

丧子之痛乃人间至痛,然而对于贺子珍而言,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失去孩子,在她与毛泽东相守的十年里,一共怀过6个孩子。

在去苏联之前,她的其他四个孩子也因为战乱不幸夭折。

每逢夜深人静,一想到这些痛苦的经历,贺子珍的精神几乎崩溃,身体情况也越来越差。

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安抚贺子珍,便将女儿娇娇送到了苏联。

娇娇是贺子珍和毛泽东唯一幸存的孩子,她的到来无疑给了贺子珍很大程度的精神抚慰。

在她的呵护下,娇娇一天天长大,模样越来越像毛主席。

1948年,贺子珍带着女儿回到了中国,她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同时让女儿也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贺子珍在信中说:

“我已经回国,参加了一些工作,目前身体不太好还在休养...在苏联的日子很苦,比长征那时候还要苦...

我要谢谢您,对我母亲和妹妹的照顾...”

而娇娇则在信中用稚嫩的语气说道:

“您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您尽快回信告诉我...”

很快,毛泽东给娇娇回了一封电报,确认了自己就是她的父亲,并提出要接她去北平。

一个月后,毛主席派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去哈尔滨,准备把娇娇接到北平。

临走时贺子珍嘱咐女儿,到了北平后一定要乖乖听话,不要打扰爸爸工作,随后就把女儿和妹妹送上了车。

贺子珍的尴尬身份

1950年,贺子珍收到了毛主席的一封回信:

“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非常喜欢她,我给她取了新的名字,叫李敏。

希望你多保重自己的身体,你要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封短短的信,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贺子珍还是很关心的,但他却没有办法将贺子珍接到北京生活。

之后的日子,贺子珍一个人倍感孤独,对女儿和毛主席的思念也日甚一日。

1954年,贺子珍在上海的贺敏学哥哥家养病,偶然听到了收音机里,毛主席正在宣读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

这个洪亮而又熟悉的声音,她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了!

于是,她贪婪地霸着收音机,一遍又一遍地收听这段开幕词,听着听着她就不自觉地泪流满面,脑海里满是那些已经褪色的陈年往事。

次日早上,嫂子敲门喊贺子珍吃饭结果没有得到回应,推开门才发现她早已僵硬地倒在了椅子上。

嫂子着急忙慌地把贺子珍送到医院,经过医生紧急抢救贺子珍才苏醒过来。

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再次病倒,心情十分复杂。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对于这位陪他走过艰难岁月的前妻,他心底始终有一块地方属于她。

但彼时他已经组建新的家庭,又能为她做得了什么呢?

他只能在女儿李敏面前默默叹气,让女儿给贺子珍送去一封他的亲笔信以及北京的一些特产。

收到毛主席的信件后,贺子珍犹如良药下肚,很快就康复出院了。

此后多年,李敏就一直充当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传话筒,默默传递着二人对于彼此的关心。

期间,年幼的李敏曾经询问过毛主席,是否能将母亲贺子珍接到北京来治病疗养。

不料毛主席抚摸着女儿的头,深叹一口气说道:“你以为你妈妈来了北京就不会受气吗?”

一句短短的话,李敏顿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也知道有人不能接受的母亲的存在。

1959年,李敏与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婚,作为母亲的贺子珍却无法亲自到场送女儿出嫁。

好在毛主席亲自为女儿操持了婚礼,这让贺子珍有了些许安慰。

婚后不久,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孩,对于这个小外孙毛主席格外喜欢,常常抱着他亲亲抱抱。

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敏一家在中南海住的并不舒心,毛主席也常常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为了不让父亲为难,李敏带着丈夫孩子搬出了中南海。

离开之后,李敏的证件就被收走了,后来她再想见父亲,就只能像个外人一样打申请了。

后来,发生了很多事,李敏能够见到父亲的次数越来越少,贺子珍与毛主席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少。

1971年夏末,贺子珍在青岛疗养,李敏和舅舅去前去探望,然而她刚到就得知江青要来,母亲必须要离开青岛。

虽然这很不合情理,但周总理为了保护贺子珍,最终还是将她们一行人送离了青岛。

然而江青的霸道,远不止于此。

多年后,毛主席病重,贺子珍提出想要去探望,但江青暗中干涉丝毫不给贺子珍一丁点希望。

无奈之下贺子珍只好委托女儿李敏,代自己去看看毛主席,但李敏也被无情阻止。

1976年8月底,毛主席再次病重,中央领导为了让他老人家坚持下去,派人把李敏接到了中南海。

病床上,毛主席非常虚弱,他艰难地拉住李敏的手说道:

“娇娃...你来看我了...娇娃,你怎么不经常来看看我呢...”

几句话过后毛主席已经再难开口,他只能虚弱地在李敏手上画圈,眼睛里也闪烁着泪花。

李敏知道,父亲这是在怀念母亲呀!因为母亲贺子珍的小名叫桂圆,父亲一定是要想交代自己日后要照顾好母亲!

事后,李敏给贺子珍讲了父亲的病情和举动,贺子珍顿时泣不成声,她恨不得立马飞到北京,亲眼看看毛主席。

然而,毛主席不止一次地叫她“顾全大局”,她又怎能冲动行事呢?

想到这里,贺子珍更加悲痛抑郁,精神头也一日不如一日。

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9月9日,毛主席还是没能扛过病痛折磨,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贺子珍得知消息后,在上海哭了很多天,她不停地给李敏打电话,责怪李敏和女婿没有照顾好毛主席。

李敏担心母亲的身体和精神出问题,立马赶到上海探望,一见面贺子珍又满含热泪地念叨:

“你爸爸去世了,他走的时候儿女都不在身边...

你当年就不该从中南海搬出去,为什么不留在那里好好照顾你爸爸呢...”

此后多年,贺子珍一直病恹恹的,唯有提到毛主席时她的精神才会好一些。

1978年,国内时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央派人找到贺子珍,询问她在政治方面和生活方面有什么愿望。

贺子珍满脸希冀地说道:

“这30多年来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去北京一趟,看看毛主席...”

不久后,贺子珍的这一请求得到了批准。

在女儿和女婿的陪同下,她终于如愿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北京,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一进门,贺子珍的泪水就模糊了视线,但她还是强忍悲痛的情绪,把提前准备好的花圈轻轻安放在毛主席的坐像前。

花圈的缎带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您的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战友”一词令人泪目,亦令人感动,曾经患难与共、出生入死的岁月,终究是战友情永远不灭!

1984年4月15日,贺子珍病重经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

她逝世后,她的后事如何操办,骨灰按照什么身份安葬,让上海市委的领导班子犯了难,为此他们专门请示了邓小平。

邓小平考虑到贺子珍除了是毛主席的前妻,还是最早一批的红军女战士,她曾经为新中国流过汗流过血。

为此,应该按照革命烈士的身份,操办贺子珍的后事。

她的骨灰也应该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不仅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还要前去吊唁。

1984年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举行,邓小平、陈云、聂荣臻、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上了花圈以表悼念。

第二天早上,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各大报刊也纷纷刊载了这一消息,并刊登了她的照片和革命经历。

至此,贺子珍的一生终于盖棺定论。

结语

世人谈及贺子珍,大都认为她只是毛主席的前妻,是个容颜美丽的女子。

然而,在中国革命史上,贺子珍实则是一个传奇女子,是当年英姿飒爽的“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神枪手”、“双枪女将”。

为了开展革命工作,她的身上布满了敌机的弹片,她的心里装满了爱子夭折的苦楚。

这样一位女英雄,理应得到公正的历史评价,理应得到我们的铭记和尊敬!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