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寿司之国,米饭之魂,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当大阪官员焦急地请求中央政府释放储备粮时,得到的却是冰冷的拒绝。
大米,这个日本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如今却成了稀缺之物,价格飞涨,货架空空,甚至还出现了限购!
“米饭仙人”的传说似乎也蒙上了一层阴影,难道日本人真的要告别米饭了吗?
日本这样了,那么中国和美国呢?
——【·日本米荒·】——»
还记得电影《寄生虫》里那场大雨吗?朴社长一家在豪宅里享受着悠闲,而住在半地下室的金司机一家,却在洪水中挣扎。
如今,这一幕在现实中上演了,只不过主角变成了大米,舞台是看似岁月静好的日本。
2024年还没过完一半,日本就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戏码——“米荒”。
超市货架空空如也,民众为了抢购大米大排长龙,甚至出现了限购政策。
你说,日本不是发达国家吗?怎么会连大米都吃不上?这事儿说来话长。
表面上,日本政府宣称有100万吨大米储备,但别忘了,日本有1.25亿人口,这点储备根本不经用。
更要命的是,日本粮食过度依赖进口,自己种的那点根本不够吃。好巧不巧,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因为担心国内粮食安全,开始限制大米出口。
这下好了,国际米价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到648美元/吨的历史新高。
日本政府也不是没想过救市,但日元贬值太厉害了,以前能买一船大米的钱,现在只能买半船了。
更尴尬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农民,日本政府对进口大米征收高额关税,最高的时候达到了惊人的778%,这直接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等到“米骚乱”爆发,想救市都来不及了。
——【·政策隐患·】——»
日本这次米荒,有一大部分还和政策有关。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大米产量过剩,为了稳定米价,政府出台了减反政策,限制稻米种植面积。
这一政策一实施就是40年,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却为日后的“米荒”埋下了隐患。
长期限制种植,导致日本大米产量逐年下降,农业活力也受到了抑制。
更糟糕的是,政府并没有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导致日本农业错失了发展良机。
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转变,这些都对大米的消费需求产生了巨大冲击。
年轻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减弱,更倾向于面包、面条等西式主食,大米不再是他们的首选。
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给了日本大米市场沉重一击。餐饮行业需求断崖式下跌,原本就不景气的大米市场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严峻的形势,日本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8年,日本取消了实施了40年的减反政策,试图恢复大米生产。
然而,积重难返,仅仅依靠增加种植面积,已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021年,迫于市场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再次恢复减反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米价,比如限制种植面积、储存陈米等等。
然而,治标不治本,控制供给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解决日本大米的困境,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日本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出路,比如开发新型米制品、利用大米的综合价值开发新产品等等。但这些努力是否能奏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美国存量·】——»
美国,一个汉堡、薯条当道的国家,竟然悄悄地成为了水稻生产大户?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2021年,美国大米每亩产量高达1152斤,而我们中国才948斤,足足少了200多斤!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人自己不怎么吃米饭,他们更爱汉堡、薯条这些高热量食物,米饭在他们的餐桌上简直是“稀客”。
那他们种这么多水稻干嘛?难道是准备出口抢占国际市场?
其实,美国水稻产量这么高,还有个“幕后英雄”——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
说起来也巧,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来中国谈合作,结果他们公司里有个专门给美国农场找优质种子的“小分队”发现了“新大陆”——中国的杂交水稻!
这一试种,不得了,产量直接比美国本土水稻高出30%-50%!
美国人立马就“上头”了,二话不说,1980年就花了230000美元,从中国正式引进了杂交水稻生产专利。
这下,中国的“南优2号”、“南优6号”等水稻品种漂洋过海,在 美国土地上“安家落户”了。
美国媒体甚至把这些来自东方的神奇品种称为“东方神稻”。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直到今天,美国还有近60%的水稻种植面积都在用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只会“拿来主义”,他们把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和自身的农业科技优势结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
美国中西部地区,像威斯康辛州、伊利诺伊州,还有南部的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 这些地方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简直就是水稻生长的“天堂”。
再加上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科学化种植管理模式也相当成熟,愣是把水稻产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了这些地方的种植,美国水稻的存量自然不会低到哪去,据统计美国大米的存量是197万吨。
——【·中国存量·】——»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积攒了令世界瞩目的粮食储备。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大米库存超过了1.5亿吨,占全球大米库存的一半以上。
这个数字背后,既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传统智慧,也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经济压力和环境影响的思考。
1.5亿吨大米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就知道:美国的库存是197万吨,日本是156万吨。
中国的大米库存,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多。也就是说,就算天灾人祸导致颗粒无收,我们也能安心吃一年大米。
但如此庞大的库存,也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储存、维护、防虫、防霉……每一项都要花钱。
更别说,大米也有保质期,储存久了会变质,造成浪费。有人调侃,这是“囤了很多食物,结果过期了大半”。
这话看似戏谑,却点出了高库存背后的隐忧:经济负担。
除了经济压力,高库存还可能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水稻,可能会挤压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空间,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高库存也可能抑制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毕竟,仓库里满满当当,谁还愿意冒着风险去种地?
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储存1.5亿吨大米需要巨大的仓库,这些仓库的建设和维护都会消耗能源,产生碳排放。
此外,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们还需要开垦更多的耕地,这无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那么,面对高库存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该何去何从?降低库存,轻装上阵?还是继续保持高库存,以防万一?
答案或许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像湖南、江西、黑龙江这些水稻高产省份,就是很好的例子。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我们可以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从而降低对高库存的依赖。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粮食流通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储备制度,既能保证国家安全,又能避免资源浪费。
同时,还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调控效率,实现粮食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这边烂在地里,那边排队买米”的尴尬局面。
——【·总结·】——»
在全球化的今天,粮食安全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意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通过国际合作,促进粮食科技交流,分享粮食安全经验,我们可以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大米库存,是安全保障,也是时代命题。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答案或许充满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开动脑筋,积极行动,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通往可持续粮食安全的光明之路。
参考资料:
天眼新闻——《日本多地“大米荒”未解 大阪府再次呼吁投放储备米被拒》——2024年9月2日
新浪财经——《2024年8月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2024年8月13日
和讯网——《中国大米产量稳步提升:2024/25年度预估1.45亿吨》——2024年5月28日
新米价格大涨,日本政府再次拒绝投放库存米2024-09-03 11:58·观察者网
印度再次调整大米出口限制措施 无限期延长蒸谷米出口关税政策2024-03-04 16:25·粮油市场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账面上的,能盘库吗?
希望是真实的!!!
稻谷晒干可以无限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