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池鱼白
编辑 | 池鱼白
前言1971年,毛主席在江西南昌接见了许世友。
在交谈中,毛主席对许世友说,你要打倒的三个人都是好人,你要高抬贵手,刀下留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许世友要打倒哪三个人呢?
打倒三位战友80年代初,年迈的许世友决定编写回忆录,在众人的帮助下,许世友组成了两个写作班子,还专门去到四川和山东,重返当年战争时期的故地收集资料。
而他的写作班子找到了许世友的部将王必成了解一些当年的情况,为此,他们还专门写了一份“收集许世友同志生平材料访问提纲”,送到了王必成的家中。
然而,和许世友共度几十年风雨的王必成却仅仅只回复了简短的几个字,他在信中写道:“此材料已阅,因身体欠佳,况时间已久,记不清了,望谅解。”
两人共事这么久,王必成总该对一些事情有点印象的吧,怎么会绝口不提,只是称自己记不清了呢?其实,王必成就是当时许世友决定打倒的三人之一,其他二人也都是和许世友一起征战四方的战友兼部下,他们分别是林维先和鲍先志。
1912年出生的林维先是安徽金寨人,在战乱时代出生的他为了给父亲报仇,林维先毅然决然的参了军,林维先首先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后来又被编入了红二十八军。
而他所在的红八十二军,大约有一千来人,主要是由皖西北红军组成的,在战场上拼杀几年后,因为屡建奇功,林维先当上了红八十二军的师政委,后又当师长。
就在林维先以为自己能就这样一直浴血在前线,奋勇杀敌时,却因为一桩冤假错案被下放到红25军做苦力。
然而林维先并没有气馁,他认为即使是在后方当挑夫也是光荣的,照样算是打敌人。
1934年,林维先没有跟随大部队走上长征之路,当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他坚持战斗在鄂豫皖一带,确保大别山的红旗不倒。
在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的领导下,将地方武装和一些体质稍好的伤病员集中起来,组成了拥有800多人的218团,下辖了两个营和一个交通队、一个苦工队。
但218团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就连粮食都成了问题,更不用提什么武器设备,隐蔽在山林里得到这段时间,218团每天都小心翼翼打起精神,防止敌人偷袭。
就在众人迷茫之时,林维先带领的苦工队在外出寻找食物时遇到了曾经是手下败将的敌军,凭借着绝处逢生的勇气,苦工队抄起几十根扁担和敌人拼杀了起来。
这一天的战斗,不但筹集了足够的粮食,还缴获了100多支枪,原先没有武器的苦工队也每人都背上了一支枪。
这一仗,林维先打的淋漓尽致,将他的指挥才能出色的展现了出来,回到驻地高敬亭就将苦工队编为了3营,林维先担任营长。
1935年2月,鄂东北独立团来到了皖西地区,与218团合编为红28军。
在担任营长的一年多时间里,林维先率领自己的军队每次都能出其不意,大获全胜,先后歼敌8个多团。
除此之外,林维先还在战斗中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敌情明、地形好,缴获大就打,敌情不明、地形不好,缴获不大不打”的“三打三不打”原则和“伪装歼敌”“杀回马枪”“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等。
数年的游击战争,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一个艰难的事了,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林维先也在华东野战军,担任了第七纵队的副司令员。
建国后,林维先担任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为许世友的副手,由于林维先骁勇善战,还非常善于和敌人打游击战,因此也被毛主席誉为是“游击专家”。
而鲍先志则是湖北麻城人,他和林维先一样是来自大别山区的红四方面军将领,只不过鲍先志是政工将领,他曾和王近山搭档过数年,王近山担任团长,他当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鲍先志是第十一军的首任政委,建国后,他也来到南京军区任职,担任军区副政委,也是在许世友手下任职。
而三人之中,就数王必成与许世友渊源最深,因为他们二人不仅在战时四处拼杀,还是老乡,年轻时他们都是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的相邻两个村里(今河南新县)走出来的。
早在大革命时期,许世友就和王必成一起去参加了麻城地区的农民运动和黄麻起义,彼时许世友是农民赤卫队的队长,而王必成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是许世友手下的一员了。
二人从初出茅庐到后来一起参加红军都在同一个地方,还共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
直到抗战爆发后,两人才第一次分开,许世友被调到八路军129师386旅担任了副旅长的职位,而王必成则被调任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长。
但命运并没有将他们分别太久,解放战争爆发后,两人都属于华东野战军序列,许世友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而王必成则担任了第六纵队的司令员。
他们还一同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时,王必成率领的六纵,创造了一战就歼敌2.4万人的记录。
而在孟良崮战役中,王必成更是为了给死去的战友们报仇雪恨,率六纵猛攻孟良崮,并率先攀登到了孟良崮顶峰,在激战中,他还击毙了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
等到了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王必成和许世友又先后奔赴朝鲜参战。
建国后王必成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二人并肩作战这么多年,终于又在一个军区里,成为了上下级关系。
那么几人关系如此深厚,为何许世友坚持要打倒他们呢?
隔阂原因许世友秘书李文卿在《近看许世友》一书之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原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向军委请假,到大别山深处休息养病,以后又被周恩来总理接到北京中南海。
而此时南京军区的工作主要由副司令员张才千、王必成、林维先和副政治委员鲍先志等几人负责。
在混乱的局面下,几人出于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没有执行许世友的命令,不得已出面说了一些应付局面的话,签署了一些相关的文件。
尽管他们是为了将局面尽力稳定下来,但仍被身在大别山深处的许世友所察觉,但由于不了解具体的局面和情况,许世友认为三人已经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他对三人的行为十分不满,甚至是大发雷霆,虽然三人后来尽力解释,但许世友却始终不相信。
后来许世友回到南京军区,将他们三人赶出了南京军区。
王必成调离到昆明军区,担任了第一副司令员,林维先调到了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员,而鲍先志调到了济南军区仁副政委。
这么大的动静,就连毛主席也惊动了,但他深知许世友冤枉了这三人,明察秋毫的毛主席在1971年8月中旬巡视南方时,特地经过南昌,和许世友见了一面。
在谈话中,毛主席拉着许世友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他们三个是好人呐,你要高抬贵手。”
然而,执拗的许世友却不置可否,见到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答坚决照办,毛主席痛心道:“你对我的感情没有过去深了,我的话你也不听,也不听。”
看着主席疲惫的身形,许世友想说些什么,却又沉默了下来。
但还念着和许世友长达几十年的兄弟情的王必成知道了这件事,一度以为他们二人的关系能够缓和。
到了1982年初,王必成住进了南京普陀路1号,许世友住在中山陵8号,得知二人住的比较近,王必成就在春节时前去看望许世友。
面对从年轻时就一起打仗的老战友,王必成看着许世友苍老的脸哽咽道:“许司令,当年赤卫队100多人,就剩你一个队长和我一个队员了,我们都是幸存者啊。”
回忆起年轻时的峥嵘岁月,许世友也短暂的放下了别扭,感慨万千地与王必成交谈了起来。
但也许两人关系太过亲密,许世友还是没有彻底原谅王必成,1984年1月,中顾委华南组在南京第一次开会。
在会上,许世友本来正好好地发言,可令众人都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话锋一转,不点名批评了三个老红军,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他是在批评王、林、鲍三人。
这下,就连好脾气的王必成也生气了,同年六月,中顾委华南组在杭州召开了第二次会议。
在其他同志的劝导下,两人勉强能坐在一间屋子里,会议中,王必成将当年的几件事一一细数,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说到激动处,他的声音甚至都开始颤抖起来。
望着许世友,王必成哽咽道:
“我们都是70多岁的人了,快要到马克思那里去报到了。我们这些老同志要多栽花、少栽刺,有利于团结的话多说,有利于团结的事多做,反之就别说,更不能做。毛主席当年也专门给你讲过,他们三个是好人,你要高抬贵手。”
话音刚落,在寂静无声的会场里,许世友颤巍巍地站起了身,缓慢地走到王必成身边,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
十几年的隔阂,终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小结次年10月,许世友在南京去世,享年80岁,四年后,王必成在南京去世,享年77岁,挽回了这段战友情的两人最终再无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