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为何不愿让老乡邱清泉当兵团司令?杜聿明:他疯起来我都怕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2024-11-08 14:19:4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既有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又有非嫡系出身但却得到老蒋认可和重用的奖励。前者的典型代表是邱清泉;后者的典型代表是杜聿明。但邱清泉和杜聿明也有区别。

比如杜聿明是发起内战的急先锋,既促成了辽沈战役的到来又是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并且杜聿明还在淮海战役当中成为第二兵团的一把手。反观邱清泉则一直没有成为兵团司令。

有传言称,不是邱清泉没有能力和才能当上兵团司令只是老蒋不愿意让邱清泉当而已。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邱清泉为什么不能当上兵团司令?答案是邱清泉确有能力当兵团司令。但是蒋介石控制不了他,所以不敢放权给邱清泉。

老蒋不敢放权给邱清泉

邱清泉虽然是蒋介石的老乡,但老蒋却对他满是忌惮。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老乡身份的存在使得蒋介石不敢过度重用邱清泉。

如果重用了会被人说成是有私心,特意偏袒老乡。在邱清泉这边,得到了同为老乡的蒋介石重用很可能会使他心高气傲。所以即使邱清泉有能力当上兵团司令可是却只能碍手碍脚。

意思是能用但是不能独当一面,不能放大权。要用只能在紧急时刻危急关头,比如淮海战场上重用;其二、邱清泉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十分优异。淞沪会战时邱清泉作战就极为勇猛。

不仅数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而且敢于率兵实施反突围,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要知道,日军的武器装备比国军精良很多,这样做的下场很可能是九死一生。但邱清泉非但不怕还很兴奋。

见到了日军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邱清泉在后来得名“邱疯子”。当然,这是很明显的后话了。值得注意的是,邱疯子的这个称号是表达他对日军的亢奋和疯狂,并非说行事风格很疯狂。

但这一含义在后来不仅只局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到解放战争后期,邱清泉因为不敌解放军而明确表示不背锅。意思是战事失利的一切责任均需老蒋承担。其他国军将领没这个胆。

也不敢和因为战事失利而处于气头之上的老蒋叫板,可是邱清泉就这样做了。于是乎,邱疯子之名也从抗日战争时期延续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邱清泉在当时的国军将领中是奇葩存在。

其他国军将领都不敢和邱清泉过度深交,老蒋更是忌惮他意气用事。之后老蒋就不愿意让邱清泉在极其重要的徐蚌战场上担任军团司令。但邱清泉最后还是在杜聿明的帮助下如愿。

邱清泉在1948时被任命为第二兵团司令。第二兵团司令职位先后由王敬玖、杜聿明和邱清泉接替。杜聿明接替第二兵团司令后不久就被蒋介石调往东北指挥作战,而后邱清泉接替了。

后来辽沈战役以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终,杜聿明又被调回来任职第二兵团司令职位。是以,虽然邱清泉接替的第二兵团司令职位时间不长,可也是短暂执掌过第二兵团的,算是圆满过。

但邱清泉最后的结局却是死于淮海战役中;其三、邱清泉脾气暴躁。在某些方面可以用行事不可理喻来形容。而且邱清泉曾顶撞老蒋,视党国最高领袖于无物。再重用会有损权威。

当然,主要是蒋介石个人权威。再加上蒋介石喜欢过度干预的缘故,凡是大型战役蒋介石都要亲自过问前线战事。即使不在一线,蒋介石也要以电报的形式和国军将领取得直接联系。

如果让邱清泉成为兵团司令,但又在后来出现了和蒋介石意见不合、尥蹶子的情况。于整个战局战事都非常不利。所以蒋介石一开始没有让邱清泉出任兵团司令,但后来形势变化,邱清泉还是成为了第二兵团司令。

老蒋要维护个人的权威

杜聿明曾经这般评价邱清泉:邱清泉行事风格多变并且很多时刻都无法理解,不可理喻。邱清泉发起疯来我自己都非常害怕。杜聿明评价很客观。

因为邱清泉敢于和老蒋叫板,这样的行为放在杜聿明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杜聿明和有着“鹰犬将军”之称的宋希濂都是死忠蒋介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二人都以蒋介石命令为准。

从未出现过顶撞蒋介石的突出情形。这也是二人非嫡系出身但却可以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长时间重用的原因所在。但邱清泉却仅仅因为有过功劳而且和蒋介石是老乡关系就这般行事。

这样胆大的作风在一众国民党将领当中还是独一份。那么为什么蒋介石后来又选择重用邱清泉了呢?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上了黑名单的人,之后都不会再度得到重用。

这是一般规律,也符合蒋介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行为准则。答案是形势变化以及多种综合因素所致。这里的形势变化指的是辽沈战役国民党军败了,蒋介石寄希望于徐蚌地区的美械王牌师。

希望可以凭借着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挽回战局,达到扭转乾坤的作用。亦即:虽然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接连为解放军所得,但徐蚌战场如果打得好,就可以和我党以黄河为界限了。

之后在美国源源不断的援助之下,国民党还可以再度取得优势。打败仗不可怕,打几次败仗也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再战的勇气,如果变得不敢再对上解放军就大势已去。

可是徐蚌战场的结局却是蒋介石众多嫡系美械部队被解放军悉数消灭。徐蚌战争的失败间接影响到了广大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前者的影响是许多国民党部队借此而退到大西南地区;

后者的影响是顺势引出包括渡江战役在内的大大小小战役,而后奠定国民党败退台湾的终局。跳回徐蚌战场,当时能用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并不多。邱清泉实在是赶鸭子上架的无奈之选。

老蒋后来无人可用了

从蒋介石任命刘峙当徐州“剿总”司令就可看出,蒋介石当时手里已经来到了近乎无人可用的地步。而刘峙上任这一职位让国民党和我党都大跌眼镜。其实刘峙此人并非酒囊饭袋。

但那只是人生前期,刘峙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有过非常亮眼的表现,有福将之称。可是刘峙在之后的表现非常一般。并且越到后期,弊端越是明显。

后期的刘峙有傀儡的名号,意思是整个人呆滞得就像一个提线木偶。而徐蚌战场上的一把手职位非需要一个有胆识、有谋略和有远见的可以独挡一面的上将不可。后期刘峙不管是哪一方面都不符合这一描述。

有一段是这样形容刘峙的:派头猪去守南京的大门徐州,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意思是守门的最好是具有强大威慑力的老虎;再次也要是拥有看家护院本事的狗。派猪只会葬送战局。

果不其然,徐蚌战场的结果是国民党军大败并且无力在华中、华东地区和解放军再战。其他国民党残军只能退到大后方的西南地区,想要来个困兽犹斗。徐蚌战争本该是最不容有失的。

可却这样失去。只能说蒋介石当时在高级人才的遴选上确实捉襟见肘。不过,虽然能用人的将领很少可是也并不是没有人可以选择。反而,远在西南地区的白崇禧就是很好的人选。

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曾被毛主席评价为“最狡猾的国军将领”。但白崇禧一直和蒋介石不太对付。如果白崇禧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司令,很大可能是白崇禧不听蒋介石命令。

蒋介石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形出现所以就没有让白崇禧担任要职。事实上,像白崇禧、阎锡山这样地方军阀出身的高级将领,蒋介石一直是心怀忌惮的。蒋介石害怕这些将领生有二心。

如果在军队当中制造了哗变,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就不会那么牢固。所以蒋介石一直比较关注唯命是从非常听话,只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像宋希濂和杜聿明就是这类将领的典范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邱清泉当上了第二兵团的司令但还是有可以制约他的人存在的。这个人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在旁帮忙说情

杜聿明是徐州“剿总”副司令,和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有过一段师生情谊。

刘峙曾在黄埔军校任教,而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用老师当正职学生当副职的做法既可以不用备受争议而且可以形成制约关系。最主要的是杜聿明会将前线战事通报给老蒋,并且是事无巨细的那种。

所以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老蒋的心机之深重。老蒋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放权的机会,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将领愈发束手束脚,最终失去大好时机战局。

而且邱清泉上任第二兵团司令时还有杜聿明帮忙说情。不得不说,杜聿明的情商非常高而且懂得审时度势。在知道老蒋的难处之后,杜聿明没有选择直接点出或捅破,而是非常地委婉。

杜聿明一边以自己黄埔一期出身的学长身份劝说邱清泉不要和校长怄气;一边又给了老蒋顺坡下驴的机会。让老蒋既可以不用“求着”邱清泉上任又最大程度地保全了自己的权威。

邱清泉在淮海战场上牺牲后,蒋介石还特意下令追授邱清泉为上将,感谢他为党国做出的贡献。可谁都知道蒋介石是在笼络人心,在邱清泉顶撞他的时候老蒋没有大人不记小人过。

参考资料:

前事不忘.抗日——抗日名将邱清泉丨凤凰网历史综合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