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张发奎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看牙,时任驻英公使的郭泰祺曾领着一个年轻人走进了他的病房。
几乎就是在一瞬间,张发奎就认出了这个人。
他就是张学良。
1933年3月10日,热河失陷,守将汤玉麟败逃,本就背负“不抵抗”骂名的张学良更是受到了国人指责,不得已之下只得引咎辞职,在蒋介石安排下出国。
偶然听闻张发奎就在伦敦,张学良就令郭泰祺带着他去看望。
张发奎虽然此前从未与张学良谋面,却一眼就认出了眼前这个年轻人,本来郭泰祺还想替两人介绍一下,但张发奎打断了他:
“我们俩早就认识了,当年在河南战场,就属我们俩打的最凶。”
张学良也微微一笑:
“真是不打不相识,我从来没碰上过这样厉害的队伍。”
一张发奎、张学良口中的河南战场,指的是二次北伐期间。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不过,当时武汉的汪精卫政府,仍然装出一副左派的面孔,为了团结革命力量,他们并打出旗号要东征讨蒋。
当时,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云集武汉,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更是恨之入骨。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情况有了变化。
因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本身就是为了打倒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在内的军阀,北伐军节节胜利,让张作霖十分恐慌。
1927年1月26日,张作霖在北京召集奉鲁将领开会,决定发兵十万,征讨河南,并打出支援吴佩孚的旗号。
可当时的吴佩孚已经被国民革命军打的军心涣散,心腹寇英杰投奉,河南的靳云鹏原来是吴佩孚的下属,后来秘投了武汉国民政府,张作霖想法就是,借口打击北伐军,伺机吞并吴佩孚。
靳云鹗听闻奉系大军南下,仓皇之间组建了河南保卫军,虽然有三个军20余万兵马,但派系众多,根本就不是兵强马壮的奉系大军的对手,靳云鹗率部连战连败,于4月25日退守河南驻马店,并向武汉的国民政府请援。
武汉的国民政府也很犹豫,一方面他们要应付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还要应付进攻河南张作霖。
到底孰轻孰重,各方面态度也不同。
以张发奎、唐生智为首的左派将领,主张先东征讨蒋,先解决了自家内部的隐患,然后再一致对外。
以武汉政府汪精卫为首的人认为,应该进行二次北伐,先解决了张作霖外患,然后在解决内部问题。
关键时候,是共产党人站出来,力主先进行二次北伐。
当时,张发奎麾下的共产党人如恽代英、叶挺等人都支持二次北伐,并积极劝说张发奎,要知道那时上海、广州、湖南等地都掀起了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屠杀,共产党人做出这个决定,无疑是把自己夹在火上烤。
共产党人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征服了张发奎。
唐生智最先被说服,他直接表态:
“只要北伐获得成功,再收拾蒋介石不难。”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兵分三路二次北伐,唐生智任总指挥,张发奎率领第四军、第十一军北上进入河南。
二张发奎那时麾下共产党人众多,其中特别是以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最为知名。
据资料记载,到北伐后期,张发奎部队中有名有姓的共产党人就有2500名至3000名。
除了如叶挺、恽代英、张云逸等共产党人外,张发奎部基层官兵中,还吸纳了不少黄埔出身的年轻军官,其中最杰出者如蒋先云、卢德铭,就连陈赓当时也在张发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任特务营营长。
蒋先云、陈赓都是黄埔一期,当时“黄埔三杰”中,除了贺衷寒死心塌地投靠蒋介石外,其余两人都是共产党人。
黄埔军校早年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不少人才,共产党人中诸如徐向前、左权等都是黄埔一期。
可如果追溯至大革命时期,黄埔学生中无一人能达到蒋先云的高度。
蒋先云早在1921年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中,大革命时期在党组织安排下入黄埔军校学习,一来就开创了记录。
据黄埔一期的同学宋希濂回忆:
“当年入学考试和毕业考试,都是蒋先云连得第一。这就恰如科举时代的学人士子经历县试、省试、京城会试能连中三元而得到金榜题名第一的状元一样。”
也因为太杰出,蒋介石对蒋先云看重,还尤在其他黄埔生之上。
按照国共双方约定,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只能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于是蒋先云入校不久就加入了国民党。
作为一名跨党党员,蒋先云在当时深受国共双方器重。
在那个时代,蒋先云太耀眼,以至于遮掩了所有人的光芒。
黄埔一期毕业的徐向前元帅回忆蒋先云,就曾赞颂他:
“蒋先云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为青年军人的模范。”
郭沫若后来谈蒋先云的军事才能时也坦言:
“他率领士卒有一种天才的手腕,无论怎样的新兵,只要经他训练一两礼拜,使人人都变为效命。”
周恩来那时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对蒋先云的军事能力与政治能力也很看重,并称他是“将才”。
从军校毕业后,蒋先云当了蒋介石的秘书,对于这个人才,蒋介石更是挖空心思想拉拢他,并毫不讳言的称:
“将来革命成功后我解甲归田,黄埔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能驾驭。”
蒋先云如陈赓一样,也救过蒋介石的命。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部队打到南昌时,遭到孙传芳大军负隅顽抗,那时蒋介石亲临南昌城下指挥,结果被返回救援的孙传芳大军包围。
就在全军慌乱之际,在蒋介石身边任侍从秘书的蒋先云亲自安排警卫团掩护蒋介石突出重围。
蒋介石很爱重蒋先云,想把他带在身边,可从一开始两人就不是一路人,蒋先云一开始出于革命的考虑,还向党组织建议与蒋介石合作,一面利用身份规劝蒋介石。
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蒋先云也认清了他的面目,毅然决然的与之决裂,秘密从南昌返回武汉中央驻地。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天才,后来竟英年早逝,成了所有人的遗憾。
三蒋先云到武汉后,在党组织安排下,在张发奎部第十一军26师77团任团长兼党代表。
尽管蒋先云忠于革命、忠于中国共产党,可在初到武汉的一段时间,一度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传来。
蒋先云过于曾深受蒋介石器重,曾几次奔走于国共双方调解,后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他又毅然决然的回到党组织,本身是证明他是意志坚定的。
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当时竟有不少人指责蒋先云。
一部分党内的“极左”者说:
“蒋先云过去就是投靠蒋介石升官发财的,回归共产党只是伪装革命。”
国民党右派则出言指责蒋先云:
“忠于革命是假,忘恩负义是真。”
更有甚者认为,蒋先云就是蒋介石派来的卧底的。
据说张国焘甚至还对人说:
“他(指蒋先云)如果不投蒋介石,我不姓张。”
在很长一段时间,蒋先云很痛苦。
据同在77团的黄埔一期同学孙天放以及下属黄埔三期同学黄伟斌回忆:
“他回到武汉时期,经常显得怅惘若失。不时表现了苦闷、失望,失意和心绪不定之情 。他虽然再三向说怪话者解释,申辩无济于事。”
孙天放、黄伟斌多次劝说蒋先云振作,却始终无济于事。
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对是进行二次北伐,还是东征讨蒋举棋不定,蒋先云与绝大多数共产党员主张一致,进行二次北伐。
蒋先云那时已经萌生死志,希望能死在河南前线,以证明自己对革命的忠诚。
应该说蒋先云心里的想法,是绝大多数共产党人的想法,他们希望凭借一腔热血,来洗清国民党右派泼在身上的脏水,以证明自己对革命的忠诚。
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对国情了解的不够,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也总是以客人自居。
也因为这一系列客观主观的原因,酿成了蒋先云的悲剧。
1927年4月下旬,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司令张发奎率领第四军、第十一军进军河南,一路上连战连捷,奉军一败再败,于5月下旬退守临颍。
临颍是奉军最后一道屏障,如果被攻破,那么奉军要承受北伐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两面夹攻。
当时奉军在临颍集中了几个军六七万人,其中还包括张学良率领的第三军团。为了能挽回颓势,张学良亲临临颍一线,枪毙了之前作战不利的的旅长陈琛及其属下团长甘宗逊。
唐生智见奉军势大,立即把原本是进攻开封的张发奎部调来临颍。
从5月27日开始,北伐军与奉军在临颍展开激战,战况一开始就陷入胶着状态,奉军装备精良,更兼张学良亲自坐镇前线,北伐军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按照战前计划,北伐军第36军配合独立第十五师贺龙部攻南郊,北伐军第4军第12师在副军长黄琪翔的率领下猛攻城东。张发奎亲掌十一军26师为预备队。
黄琪翔指挥12师城东作战,在七里头与奉军主力大战,结果奉军出动坦克,登时不敌。张发奎见状,亲自率领预备队26师上去。
在正面坦克难于对付的情况下,蒋先云提出侧翼进攻,他亲率77团主力破坏了奉军在城北的炮兵阵地,为12师争取了一线生机。
蒋先云的77团伤亡特别大,3个营长2死1伤,9个连长战死6个。
为了吸引敌人炮火注意,他故意身穿军礼服,骑着一匹白马冲锋,第一次被敌炮击伤了腿部,仍坚持顽强冲锋,第二次直接被炮连人带马掀翻,直至第三次起身,蒋先云胸口重创,倒地不起。
据时人回忆,当救护人员赶到战场后,蒋先云拉着身边人的手说了一句:
“请你们代我转告组织,我已经为革命尽力了。”
5月28日上午,蒋先云在医院停止了呼吸,享年25岁。
本来蒋先云就是奔着死去的,据孙天放回忆,按照一般的军事准则,上了战场以后,应该尽量躲避,发扬自身火力优势,而他却不顾一切的带头冲锋,完全违背了军事准则。
据说周恩来听说蒋先云身穿军礼服冲锋,立即派人到前线,想要将他拉下来,可他派的人刚上去,蒋先云已经中炮牺牲了。
周恩来也忍不住喟然长叹:
“蒋先云这是要以死明志啊!”
蒋先云的死让国共双方都感到很遗憾。
张发奎在一线听说蒋先云受伤的消息后,立即吩咐把他抬到医院,一直到晚年他还记得这个年轻人,就算是深受重创,也依然要求到一线去,只是那时他已经说不出话,只能挥舞着双臂。
后来张发奎在汉口《国民日报》上刊登纪念文章,哀悼蒋先云,并称赞他:
“此种健儿,天下能有几人!”
蒋介石在蒋先云奔赴武汉后,仍不断派人拉拢他,甚至许以第一师中将师长的职务,都被蒋先云拒绝,后来得知蒋先云在河南阵亡,蒋介石痛苦不已。
1955年3月19日,蒋介石接受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苏兹贝格采访,回忆起20多年前的蒋先云,还忍不住感慨:
“蒋先云是我最得意的门生,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