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状元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光耀门楣,一朝能够鲤鱼跳龙门吗?
先别管最后能当多大的官,但是至少这也算是在仕途上,走上那么一遭。
只要不出什么大事情,当上个十年半载的官,基本上也都有升迁的可能,如果能受到皇帝的赏识,那么可谓是功成名就了。
所以无论是怎么说,当状元最后能不能有出息,其实还要看自身的才能,能不能符合当权者的为政思想。
也总有些人可能时运不济,虽然在科举中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却卡在了最后的面试关。
但是要说面试也没问题,最后卡在了名字上,这多少就有些冤了。
他本是状元,因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而落榜,所以他也看透了清政府的昏庸和无道。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最后他却亲手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他究竟是谁呢?
一、慈禧闹的笑话谭延闿能在科举上大放异彩,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人家从小就是个神童。
神童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引导和教育,那么未来必将成大器。
一切还就恰恰巧了,谭延闿的人生中这些还真就不少。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而且这个书香还真不一般,因为他的父亲在朝为官。
这个官位可不是买来的,而是他父亲参加科举中了进士,一点点晋升上来的。
所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他从小就刻苦学习,到了11岁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还在玩泥巴,但是谭延闿此时文章和诗,才已经相当厉害了。
谭延闿之所以能够进步这么快,也应该感谢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可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翁同龢。
翁同龢是何等人物?那可是帝师,皇帝的老师这能是一般人么?
翁同龢当上谭延闿的老师后,还亲自下场带着他研究八股文。
如果谭延闿学习学的好也就罢了,这人总得有点缺点吧,但是好像谭延闿真就没什么缺点。
他特别孝顺,为了改变母亲的命运,谭延闿下定决心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1904年,他参加当时清朝的最后一届科举,然后中了头名贡士。
要说这个贡士,还不是如今意义上的高考状元,可以说谭延闿中的这个贡士,远比高考状元更难。
最后到了面试环节,谭延闿更是信心满满,他觉得自己应该没什么问题。
可是在现场,慈禧太后竟然让意外来的无比突然,可能不仅仅是谭延闿,就连在场的其他人都懵了。
慈禧太后的操作足以在科举届封神,她以谭延闿的名字不太好听为由。
将谭延闿给降到了第三十五名。
虽然这个名次也能当上官,可是毕竟是不公平,这黑的多少有些彻底了。
慈禧的这个操作不仅让谭延闿迷惑,更是让整个朝堂都陷入了迷惑。
难不成谭延闿得罪慈禧了?要不然怎么这么狠?但是谭延闿就只是一个从湖南走出来的考生,他又能与慈禧有什么交集呢?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也在不停地猜测这其中的原因,各种说法漫天飞,如果说当年有网红,那么谭延闿应该就是最大的网红了。
二、让人滑稽的背后真相人不能不信命,至少在谭延闿身上,这一点体现的格外明显。
为什么慈禧拿掉他的头名?这多少有些巧合在里面了。
因为慈禧的心里有一怕,这一怕俨然就是她心中最大的阴影,而这一怕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要知道慈禧这个人昏庸了一些,她想要让清王朝能够一直存续下去。
她也希望封建统治可以一直这样维持下去,所以这个世界上最不能挑战的就是皇权。
为了皇权,慈禧也是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但是偏偏这个时候,蹦出来个谭嗣同。
原本皇帝啥也不懂,自己还可以轻易操控,但是偏偏谭嗣同等人出来随着光绪帝变法,但她不容许光绪帝挑战自己的权威。
彼时热情澎湃的光绪帝,和谭嗣同等人进行改革,废除八股、建学堂、训练新军队、开矿采矿等等。
要是真由着光绪和谭嗣同的性子,继续搞下去,那么这个变法还真就说不定成功了。
慈禧眼看自己不能坐视不管了,于是也是赶紧站出来制止,戊戌政变也以闪电之势开始了。
明明人家变法的东西很有道理,也很有需要,可是作为大清朝实际的掌权者,却不得不打压下去,这对于慈禧来说,多少有些被动了。
谭嗣同这个人是有大才的,而且他带光绪走得每一步,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还可以帮助清政府摆脱现状。
但是无奈在绝对的强权面前,谭嗣同也只能低下头。
后来虽然变法失败,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跑的,可是他却偏偏不跑,用他的话说就是以血明志,他觉得如果他不死,那么民众的思维始终无法启蒙。
所以慈禧真正害怕的是,谭嗣同在慷慨就义时的那些口号,还有那犀利的眼神。
有意思的是,谭嗣同和谭延闿都姓谭,更巧合的是,他们俩都来自湖南。
为了这件事,慈禧还专门找人去打听谭延闿的身世,但是后来无论怎么找,也没找到这俩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可以说慈禧把谭延闿的家庭和祖宗,都给查了一遍,还是压根没就发现他和谭嗣同之间的联系。
不过一想起谭嗣同那曾经的所作所为,曾经那毅然决然的眼神,慈禧的心头不觉一阵寒意来袭。
她就觉得别管谭嗣同还是谭延闿,只要是姓谭的就都没有好下场,就这样,谭延闿也是名落孙山了。
这个理由,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滑稽,但是这的确就是当时慈禧的真正理由,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个人才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三、金子到哪都是金子要说谭延闿这一辈子,活得比他爹要更精彩,毕竟他父亲只是个知府,而他则是致力于推翻一个王朝。
在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谭延闿首先想到的是认命,所以在吃了几天官饭之后,谭延闿也是真正看清了,清政府的弊病之深重。
既然政府不给力,那么就自己来,所以他辞官了,然后回到了家乡,自己办起了学堂。
但是办学堂也是需要费用的,一天两天还能坚持,但是时间长了就撑不住了,这个时候谭延闿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到了1906年的时候,清政府不得不接受实行立宪制,这个时候谭延闿也看到了希望,可是实际上立宪只不过就是一个名头罢了。
紧接着,武昌起义的爆发、袁世凯复辟称帝,这一系列的清末乱局,都让谭延闿认识到一个问题。
自己看不惯的事就要自己亲自去平,想要靠任何人去解决自己心里的不平事,那都不靠谱。
幸好谭延闿他这个人平时人际关系不错,利用朋友的关系,他也是获得了不少的支持。
1922年,谭延闿摇身一变投笔从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并担任重要职务。
而清政府也在辛亥革命之后走向了灭亡。
估计就连慈禧自己都没想到,当年被自己亲手扼杀在科举中的小小状元,最后竟然成为了,推翻自己的一股力量。
正所谓天道好轮回,无论做了什么事,都要能承担得起后果。
很显然无论是慈禧还是清政府,如今都为自己当年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结语很显然谭延闿就是一位诞生在乱世中的英雄,不过像他这样,能真正敢于挺身而出,亲自下场参加革命的人并不多。
在当时的时局中,一些有能力的人都不敢亲自投身于革命中,怕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不得不佩服谭延闿的勇气和决心。
也不得思考慈禧当时昏庸的决定,如果真的给了谭延闿一个不错的官职,那么也许他就会真正沉迷在官场中,从而失去了斗志。
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清政府也是自己将自己推到了深渊中。
虽然时过境迁,如今已经是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但是仍旧无法忘记这些革命者,他们是真正的斗士。
能在乱世中挺身而出,为民族大义而努力,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这是一种何等的情怀。
感恩当下拥有的一切,虽然没有了战争,但是仍旧不能放弃对未来的期待,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探索。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强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