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少帝懦弱,更好控制。董卓想专权,为何要改立聪慧的汉献帝?

佳霖谈历史 2024-12-05 04:26:48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面对天下兵寇不息的局面,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说白了就是加强版的节度使。

自此开始,地方郡县有什么事,向州牧汇报即可。皇帝只需要问责州牧。

汉灵帝这么改,有利于资源整合,荡平地方匪患。

可州牧掌握了一州的军权、政权、财权。他要是不听调动,朝廷又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汉灵帝已经病入膏肓,没来得及解决这个事,便撒手人寰。

灵帝死后,东汉政府迅速崩盘。

而造成这场末日大剧的,有三个关键人物:

一个叫何进。

一个叫袁绍。

一个叫董卓。

何进出身屠户家庭,由于其妹何氏得宠于灵帝,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受到重用。

黄巾起义期间,汉灵帝无人可用,遂拜何进为大将军,统领左、右羽林兵,镇压洛阳附近的黄巾军。

何进不懂军事,但他有自知之明。平时与士大夫关系较好。

因此担任大将军期间,何进身边聚集了一批军政人才,这些人大多是世家子弟。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荥阳又爆发叛乱。

汉灵帝派何进的弟弟、时任河南尹何苗剿匪。

何苗不辱使命,击败群贼,得胜回朝,获封车骑将军、济阳侯。

随着何进、何苗大权在握,灵帝发觉事态不对。

一来,东汉朝廷由外戚、宦官、士族三股势力共同维持。

现在何进与士大夫眉来眼去,一旦旧有的平衡被打破,势必会威胁皇权。

二来,灵帝不喜欢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希望传位于王美人所生的刘协。

只是因为何进掌握重权,灵帝才迟迟不决。

为了制衡何进,灵帝决定设立西园八校尉。

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理论上,西园八校尉的老大是蹇硕,直接听命于汉灵帝。其余七人听命于蹇硕。

蹇硕的权势在何进之上。

然而,袁绍、曹操、淳于琼都是士族阵营,又岂会听命于蹇硕?

这时,凉州爆发边章、韩遂叛乱,蹇硕趁机向汉灵帝献上一计:让何进领兵去打边章和韩遂。

只要把何进调走,蹇硕就能腾出手来清除异己。

汉灵帝批准了蹇硕的建议。

何进不想去,又不敢抗旨,只得找借口,说打仗得用兵,我现在兵不够,已让袁绍去徐州和兖州招兵。等袁绍回来了,我再动身。

袁绍与何进是一伙的,便故意迟迟不归。

他们这一拖,就把灵帝拖死了。

汉灵帝临死前,心有不甘,将刘协托付给蹇硕。

蹇硕接受遗命,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干掉何进。

毕竟只有先弄死何进,整倒何家,才能扶持刘协上位。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蹇硕在皇宫中设下埋伏,只等何进入宫吊唁,就将其斩杀。

但何进命大,通过安插在蹇硕身边的眼线,逃过一劫。

事后,何进强行立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则变身为皇太后。

蹇硕见木已成舟,依旧不甘心,又打算联合十常侍翻盘。

不料,十常侍鼠目寸光,出卖了蹇硕,拱手将兵权交出。

前面说过,袁家人与何进关系很好。

因此刘辩继位不久,袁绍的叔叔袁隗便荣升太傅,与何进参录尚书事,共同辅政。

何进掌握军权、政权后,旋即将矛头指向外戚董家。

因为刘协是灵帝生母董太后抚养长大的。

若不清洗董家人,刘辩的皇位就不稳固。

另一边,董太后对何家人专权亦是不满,曾扬言:“何进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侄子骠骑将军董重砍断何进的头颅,易如反掌。”

既然都撕破脸了,那就没必要客气了。

同年五月,何进和何苗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董重被捕。后在狱中自杀。

董重死后,董太后也死了。

有说是吓死的,有说是被何太后毒死的。总之就是死了。

整倒了董家,袁绍建议何进将十常侍一勺烩。

自‌灵帝的老爸汉桓帝开启“党锢”以来,士大夫与宦官就是一山不容二虎。

现在宦官势微,袁绍当然要痛打落水狗。

何进对袁绍的主张深以为然,但何太后不同意。

何太后表示:“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

何太后反对赶尽杀绝,对不对呢?

站在她的立场,是对的,

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忽略一点:古代太后临朝,并不能直接面见朝臣,甚至是会见亲哥哥都有严格限制。

而太后与朝臣联系,要通过宦官、宫女才能完成。

如此一来,宦官与外戚,看似敌对,实乃一体共生的关系。

毕竟外戚执政,要有太后背书。而太后要想干预朝政,必须依赖宦官作为传声筒。

现在何进打算诛杀十常侍,在何太后看来,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旦没了宦官,太后的权势就会被削,继而何进的权力也会受到波及。

何进不懂其中道理,袁绍门儿清。

袁绍还深知何进靠宦官、宫女与何太后沟通,消息极易走漏。怕是十常侍早有准备了。

故而,袁绍便建议何进召集四方猛将进京。

这样既可以打宦官一个措手不及,又可以威胁何太后。

何进缺心眼,当即表示同意,遂派王匡、毌丘毅、张辽、鲍信、张扬等人到外地招募兵马,又以大将军名义,招董卓、丁原、桥瑁率军进京待命。

于是,董卓闪亮登场。

董卓祖籍凉州,生于豫州颍川郡,后来又回到老家发展。与羌中豪帅多有联系。

约在熹平年间,董卓被袁隗征为掾吏,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傍上汝南袁氏,让董卓的仕途少走了很多弯路。

汉灵帝在位后期,董卓在西北镇压羌人和黄巾军起义,建立了一支战斗力较强,且只听命于自己的凉州军团。

诸军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不可不虑。

中平五年(188年),灵帝征召董卓回朝,担任少府,管理皇家的琐碎事务。

董卓不愿放弃兵权,百般推辞。

国家疲弱之际,灵帝也无力深究,只得诏命董卓为并州牧。

并州牧的权力可比少府大多了。但董卓还是不想交出兵权。

灵帝见董卓如此狡猾,终于是怒了。

然而董卓那厮手上有兵,有恃无恐。

最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董卓带上五千亲兵(也有说三千人),前往并州赴任。

可行至河东郡,董卓又不走了,留在河东,观察洛阳局势。

不久,何进、袁绍私招董卓进京。

董卓得知消息,立即动身。同时还上书弹劾十常侍。

见董卓人未到,心已至,尚书卢植、尚书侍郎郑泰苦谏何进,说董卓凶悍,手里又有精兵,必定不可控制。况且诛杀中官,也用不着征召外地部队。

何进起初不听。后面又发现言之有理,急忙派人阻止董卓进京。

然而,丁原是何进的人,桥瑁与袁氏只是合作关系。只有董卓是“自己人”。

袁绍又岂会让何进得逞?

于是,袁绍便私信董卓:继续前进!别管朝廷旨意。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城郊。

何进得知,派谏议大夫种劭以慰劳为名,劝说董卓回军。

尽管在种劭的义正言辞下,董卓同意暂退到洛阳城西二十里处扎营。但洛阳已在眼皮子底下。董卓想进城,随时都可以。

八月二十五日,洛阳爆发十常侍之乱,何进被杀。

紧接着,袁绍、袁术打着给何进报仇的名义,带兵冲入皇宫,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

混乱中,何苗被杀。

耐人寻味的是,杀何苗的,不是别人,正是何进的部将吴匡。

何苗死后,董卓之弟董旻掌控了他的部队。

八月二十八日,董卓得知洛阳大乱,又听闻刘辩被宦官挟持到了北邙山,便带人冲向北邙山。

据《献帝纪》记载,刘辩见到飞驰而来的凉州兵,吓得哇哇大哭。

而董卓与刘协对话,问起祸乱的来源,刘协却能对答如流。

董卓认为刘协比刘辩贤能,又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便萌生了废黜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的想法。

自古权臣上位,都是尽可能地扶持蠢人当皇帝。找个聪明人上去,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难不成董卓失心疯了?

显然不是。

前面啰啰嗦嗦介绍这么多,无非也是想说清楚全貌。

通过全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立刘协是汉灵帝遗诏。废刘辩,立刘协,属于拨乱反正。

第二,东汉外戚通过中朝系统和军权,把控决策权;士大夫阶级通过外朝系统和入仕权,把控行政权。两者之间虽有矛盾,但也能合作,共同对付宦官势力。

换言之,东汉王朝不仅是皇帝轮流执政,外戚也是轮流执政。

外戚执政,至少在帝国解体之前,拥有相当强的合法性。

在这种情况下,刘协聪明与否,好不好控制,并不重要。

董卓必须要通过拥立刘协,攀附董太后的家族,获得外戚身份,才能掌控大权。

哪怕董太后是冀州人,董卓是凉州人,彼此八竿子打不着,他也必须要这么做。

由于目标明确,所以在北邙山下,面对群臣的呵斥,董卓回怼道:“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

怼完群臣,董卓率军进入洛阳。

董卓进城,让袁绍陷入了被动。

对于袁绍而言,他下这盘大棋,最好的结果是何进活着,宦官团灭,董卓从哪来回哪去。

尔后,袁绍为“党锢之祸”平反,赢得天下人心,继而架空何进。

当然,何进与宦官同归于尽、董卓进城,也没关系。

董卓进京当天,鲍信找到袁绍,劝他尽早动手。

彼时的董卓才几千人马。如果何进余党和汝南袁氏联起手来,第一时间将其压制,袁绍仍然是最大赢家。

结果袁绍却因畏惧董卓兵强马壮,错失了机遇。

这时候,董卓给人的印象还是袁隗的门生故旧。

鲍信摸不透袁绍的真实想法,为求自保,只得连夜跑路。

一同逃走的还有王匡。

鲍信、王匡跑路,使得本就群龙无首的何进余党更加人心涣散。

董卓抓住机会,将他们收入囊中。张辽就是此时归顺董卓。

之后,丁原和董卓叫板。

董卓又策反吕布,诛杀丁原,吞其部众。

随着对手跑得跑,死得死,董卓终于亮出了底牌——废刘辩,立刘协。

见此情形,袁绍怒了。

老子是让你来打下手的,不是来当大爷的!

于是,袁绍当众与董卓大吵一架后,逃出了京城。

这波操作,让他挣足了面子。

但关键时刻,袁隗没有与袁绍站在一条线上。

当董卓把废帝的想法告诉袁隗后,袁隗表示同意。

更迷的是,刘辩被废当天,董卓还没动手,袁隗就先动手了。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胁迫何太后下诏,废刘辩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登基大典上,袁隗亲自解下刘辩身上佩带的玺绶,进奉给刘协。

袁隗的举动,仿佛是在对董卓说——小董啊,你墨迹什么?还要老夫亲自上手?

袁隗与董卓沆瀣一气,无形之中又打脸了袁绍。

九月初三,董卓派人用毒酒鸩杀何太后。

同时,董卓还让人扒了何苗的坟,开棺戮尸。

这套流程,很残忍,但董卓做的没毛病。

前面提到过,民间传言,何皇后毒死了董太后。而何苗曾协助何进逼死董重。

老百姓相信一报还一报,一命抵一命。

董卓想要攀附外戚董家,就得这么干。

紧接着,董卓宣布为“党锢之祸”彻底平反。

他还“除旧布新”,大举提拔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名士,担任地方要职。

甚至不计前嫌,对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

这些举措,使董卓赢得天下人的赞誉。

另一边的袁绍,对此自然是咬牙切齿。

因为如果刘协是汉灵帝敲定的接班人,那刘辩、何进、何太后,岂不都是篡位者?

这等于将袁绍之前劝何进谋诛宦官的功劳,给抹杀了。

袁绍不仅无功,还变成了篡位者的元从。

更倒霉的是,袁绍逃到冀州后,还被韩馥派人限制了人身自由。

不过,看似赢麻了的董卓,终究还是翻车了。

为何翻车?

因为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

当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亲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后。地方实力派已不受朝廷节制。

于是我们就看到,桥瑁冒充三公,写信给各州郡长官,历数董卓罪状,称“受董卓逼迫,无以自救,亟盼义兵,拯救国家危难”。

韩馥收到信件,召集部属,问大家应当助袁氏,还是助董氏?

这简直就是废话嘛。

试想,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谁还愿意陪董卓玩那套三角制衡的老把戏,受朝廷节制?

而要兴兵讨董,袁绍是最有号召力的人物。

这不仅因为他出身显赫,还因为他与董卓硬刚的举动。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十几位州牧、刺史、太守、国相,公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不出意外,这场讨董战争最后沦为闹剧。

事实证明,董卓不是好东西,关东群雄也是柳条上串王八,一类货色。

按理说,关东联军难成大事,董卓手握皇帝,他的赢面并不低。

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崩坏局面,尤其是看到自己任命的官员,纷纷奉袁绍为盟主,打算再拥立一个新皇帝刘虞。董卓的心态炸了。

早知如此,老子就去并州做土皇帝了,何必趟这滩浑水?

一个人心态失衡,往往会破罐子破摔。

董卓就是如此。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董卓出动军队,挟持刘协及群臣,强令洛阳居民西行。

大冬天的来这么一出,老百姓毫无准备。一时间,洛阳内外积尸满路,哭天抢地。

三月,在杀了袁隗全家,以泄私愤后,董卓下令焚毁洛阳。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这场浩劫,使东汉近二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文物毁灭殆尽。

也让董卓之前费尽心思积攒的人心,烟消云散。

西逃长安后,董卓囤积财物,躺平摆烂,打算终老于郿坞。

他还曾自言:“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从董卓的自言不难看出,他与关东群雄并无二致。

论野心,董卓甚至还远逊于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孙权等。

然而由于士大夫书写史书。

最重要的是,魏蜀吴的奠基人曹操、刘备、孙坚,都参与了讨董战争。

史官要给自家主公贴上正义标签。

这在无形中就给人一种印象——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是正义讨伐邪恶。

但关东群雄讨伐董卓是假,不承认中央政府才是真。

董卓行废立之事,让地方实力派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公开独立。

这场战争,不存在正义的一方。苦的只是千千万老百姓。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