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王钱镠的这首小诗,混杂着刘邦和项羽的影子

文博谈文化 2024-03-21 02:29:43

《吴越备史》载,后梁开平四年(910)冬,吴越王钱镠回到家乡临安,并且亲自创作了一首《还乡歌》,其辞曰: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臣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这一首《还乡歌》,气势不凡,字里行间,混杂着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的影子。

“大唐”铭文砖,衣锦城出土,钱镠在位时旧物

开平四年,钱镠身兼镇东、镇海、淮南三镇节度使,以“三节”的身份,荣归故里。为了迎接他的到来,临安的大街小巷,都挂满了锦缎、树满了旌旗。初冬的这一天,天气晴朗,临安的父老乡亲,早早就在城外迎接回乡的钱镠。

平日里,钱镠忙于军政要务,无暇分身,今天是个好日子,不仅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还能和家乡父老一起,开怀畅饮、共叙天伦!今天,我钱镠荣归故里,往后希望大家各安其命,再接再厉,好好建设吴越国……

《还乡歌》总共64字,但总结下来,主题无非就四个字:衣锦还乡。

黑釉瓷盏残片,衣锦城出土,钱镠时期旧物

作者钱镠出身不高,在乱世之中,凭借无上的军功,逐渐成为江浙一带的实际统治者。在取得最高权力后,钱镠便将自己家乡——临安,改名为衣锦军——这名字,任谁都能看出来,钱镠那“衣锦还乡”的心思。

其实,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多少都会有衣锦还乡的心愿。

自五代前溯1100余年,秦末的两位英雄——刘邦、项羽,内心都充满“衣锦还乡”的愿望。

青白釉花口瓷杯(上),板桥出土;白瓷盏托,衣锦城出土(钱镠时期旧物)

《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就是司马迁无比欣赏的西楚霸王,那个不怒自威、令诸侯自觉“膝行而前”的项王——连他也免不了“衣锦还乡”的俗套,而且,还为自己找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这样的完美说辞:人发达了,如果不衣锦还乡,那就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却选择在晚上出门,这样做,岂不是浪费了这身华丽的衣裳嘛!

而钱镠的衣锦还乡,不过是延续着项羽的传统罢了。

圣果寺遗址,吴越国时十分兴盛

唐人有诗形容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形: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如果说,项羽、刘邦和钱镠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便是:不读圣贤书。他们仨,从来就没有过忠君爱国的思想包袱,看到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心里想的只有“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以及,自己真的富贵之后的衣锦还乡。

其实,钱镠的这首《还乡歌》,并非完全原创,因为它的基调,都是仿照项羽的对头——刘邦。

钱镠时期的吴越国疆域图

在刘邦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他强撑病体,亲自率军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回长安的途中,特意去了自己的家乡——沛县。面对前来迎接的父老乡亲,刘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衣锦还乡的荣耀。他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只三句,却熟练地运用比兴之法,将自己的抱负倾泻而出。这样一首诗,其胸襟,自非项羽那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能比。而刘邦的这首《大风歌》,也引来了后世的一众仿效者,钱镠,便是其中之一。

吴越国西关砖塔藏经

当然,仔细玩味,我们还是能看到,钱镠的《还乡歌》与刘邦的《大风歌》相比,其胸襟、气魄,颇有差距。且看最后一句。

《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天下的英雄,都来我这儿吧,替咱们守卫这汉家天下!

《还乡歌》: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我钱镠今天又回来了,你们可都要各安其命,好好地保守吴越国境啊!

一句诗,胸襟、抱负,高下立判。刘邦的眼中,装着天下;而钱镠想的,无非是保住自己两浙十三州的地盘罢了……

临安功臣塔,钱镠所建

史学大师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

五代时的国,原不过唐朝藩镇的变形。这许多武人,虽然据土自专,其实并无经营天下的大志,不过骄奢淫逸而已。所以除中原之地,战争较烈外,其余列国之间,兵事颇少。

吕思勉的评价,恰如其分。钱镠在位时,虽然也曾开疆拓土,但毕竟没有经营天下的雄心,他和他的子孙,也乐得“保境安民”。个中心态,从《还乡歌》里便可一览无余——当然,钱镠和他的子孙,也颇受益于这样的心态。

吴越国郊坛遗址,钱镠题刻

北宋时,《百家姓》开始流行起来,其中第一句,相信很多人都会背: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钱镠的子孙后代,竟然紧跟在皇族之后,成为最具影响力家族排行榜上的第二名,足见钱镠忠顺的态度,给子孙后代赢得了多少好感!

越窑青瓷褐彩云纹熏炉,秘色瓷的代表。钱宽夫妇墓出土

吴越王钱镠的一首《还乡歌》,混杂着两位英雄的影子,里面既有项羽那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炫耀,也有刘邦那份保境守土的豪情——

只不过,钱镠志在两浙,与胸怀天下的刘邦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钱镠墓前的墓碑与供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