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人如果去到太空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无可置疑,首先肯定是维持生命的氧气。
太空中没有大气层,也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可能具备可供生存的自然氧气。如果只是五天四夜的太空旅游,那带着几罐氧气罐就够用了。但如果是在长期执勤的空间站呢?
就在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三名宇航员送往我国的“天宫”,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
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这3名航天员需要在太空里工作生活半年的时间,按每人每天平均消耗550升氧气计算,这半年就需要30万升氧气。
在这寸地寸金的太空站里,是怎样“屯氧”的呢?
空气的“管家”——环境控制系统在空间站里工作生活的航天员,并不需要像潜水员一样,嘴里始终衔着氧气管。他们能够很自由的太空站里“游动”,完全不顾虑呼吸氧气的问题。
这是因为,太空站里模拟了地球的空气组成。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空气管理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参考地球空气的组成,太空站里面的氧气控制在22%左右,其余的是氮气。这能让航天员能够感受到与地球相似的感觉,有最好的状态进行工作。
另外,这个控制系统也时时检测和调节舱内的温度、湿度与压力等参数,另外就是确保氧气持续稳定的供给。它称得上是整个太空站内的“管家保姆”。
氧从何来?——太空制氧技术很多朋友会以为,我们还需要一罐一罐的压缩氧气往太空站送,其实这已经是过去式。现在航天员根本不需要携带氧气上天,因为太空站里就能够自主制氧。
空间站氧气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电解水技术获得。通过化学公式的组成我们知道,水了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空间站利用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电解水提供氧气。而氢气保留一点可循环利用外,其他直接排出舱外。
电解水的技术,让空间站实现了“氧气自由”,避免了以前需要依赖地面补给的方式。也让氧气的供应更加的安全稳定。
一升水通过电解,能够产生620升的氧气,按这样计算,只需要3升水就能够解决3名航天员一天的所需且有余。
电解水技术既解决了持续稳定供氧的问题,也节省了空间。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弱点。就是需要稳定的电能和稳定的水源。
那假如这个系统发生故障,或是能源供应不足?那就有第二种供氧方案——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
这是一种结构独立的供氧方式,这个制氧机器通过高温分解特制的固体化合物来释放氧气。固态化合物的主要作用成分是过氧化钾和氢氧化钾。一般能储存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氧气。
它主要作为备用供氧,在电解水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快速启动释放氧气,让航天员能够安全撤离或是进行故障维修;或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进行某些强度比较高的科研任务时,宇航员的对氧气消耗就会快速增加,就需要使用进行供氧的补充。
由于这个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度,因此当做备用供氧设备,被称为“最后的生命保障线”。
“用不完”的秘密 ——循环再利用系统前文提到,电解水技术是需要电能与水的稳定供应。电能很好解决,在太空中没有太气层,没有气候因素,也没有“遮挡”,因此它的受光面和受光强度是可计算可控制的。那水呢?难道不带氧气罐但是需要带大量的水。
其实,我们飞船运输的水并不需要太多,空间站里面的用水,主要来自于“水循环”系统。这是一个极为精密且复杂的处理系统。
首先,系统进行水的收集,比如航天员的尿液、洗漱水等废水,还包括航天员汗液散发在空气中的湿气。然后通过系统的净化中心进行净化,并重新再利用。这样不仅解决饮用水的问题也解决了生产氧气的问题。
这个系统节约了极为宝贵的水资源,让空间站拥有更大的自主运作能力。这个水循环处理系统代表着我们航天的顶尖技术之一,它需要先进的净化技术,也需要精密的控制系统,还要确保水质符合航天员饮用标准,并且全程智能化处理。最大限度的对水进行循环再用。
那是不是我们呼出来的二氧化碳也是可以利用的,答案是:肯定的。这就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循环利用系统,二氧化碳处理系统。它也是空间站里环境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模。
大量二氧化碳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空气比例构成,从而会对航天员身体造成影响。而对二氧化碳的处理,也能转换为氧气。这也是空间站氧气的第三种来源,循环再利用。
这个系统的运作原理是采用吸附技术和膜分离技术,通过如氢氧化锂等化学吸附剂,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催化剂反应将二氧化碳分离转化为氧气。
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水还是氧气,都在空间站里形成了闭环。循环再利用,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对资源的依赖,也让空间站的运作更能自主性。
结语尽管我们实现了资源的“源源不断”的循环供应,但这绝对不是终点。就如空间站只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一样,我们还在探索更加便捷,更加持续的氧气供应模式。
比如,我们可以研究通过种植太空植物也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或是通过特定的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甚至直接从土壤或是其他大气里面提取氧气。
另外,目前空间站还采用者高压氧气储蓄罐,这种容器占用的空间比较大,而且重量也高,我们的科技人员也正在研究新型的储氧容易,比如复活金属新材料、纳米材料等,实现更加高效的氧气存储与释放。
此次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的太空任务,将搭载超过100项科学实验,将会涉及到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天文学等众多领域。但愿此次的航天员能够继续给科研带来更进一步的成果。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