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AI市场有多差?别刚起跑就想冲刺(二)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0-19 01:41:08

国内创业者现在在硬件投入和应用之间的选择上,有一些明显的趋势变化。从去年年初开始,我始终觉得应用是最重要的。历史证明了单纯的技术创造的价值并不大。有人曾经用AI比喻电,真正创造AI底层模型的人未必能够赚到钱。这更加像是发动机,而最后赚钱的却是装有发动机的汽车。

我的观点是,只有当应用的价值足够大时,AI这件事才成立。否则,如果只是讨论底层技术和模型的价值,而没有应用,这个事儿本身是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应用和模型到底能否分离。去年年初和今年,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比如端到端的东西到底如何实现。我越来越觉得端到端分离是更合理的,且这种分离不仅仅存在于底层模型和上层产品之间,还可能有更多的层次。

具体来说,最底层可能是一些大型模型公司,比如OpenAI,它们能负担得起昂贵的模型研发和维护费用。中间层次可能会有一些垂直领域的小模型,这些模型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处理垂直领域的数据,满足特定需求。上层则是一些基础设施和应用。这种多层结构未来可能会成为主流。

像Perplexity这种模式,看起来更合理。他们自己

不做模型和产品,而是聚焦于其他方面。我认为这反而是一种更合理的分工。目前,行业内有一种说法,让人觉得不解:在做自媒体时,人们偏向于说自己是做某个平台的,而不是某个领域的,这也是我们在讨论AI和模型时需要避免的思维定式。一切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如果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我就不需要做模型;如果需要,我再去做自己小领域的模型。

关于创业环境的问题,今年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个是苹果和AI手机,另一个是搜索。现在,每家模型公司都在做自己的搜索,包括国内的一些创业公司和大厂。在这个领域,国内和美国的创业公司有区别和各自的优势劣势。国内能看到的可行模式分为几种:对话式的ChatGPT、陪伴类的Cardinai,以及Perplexity这种搜索类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时机、资金支持,以及市场反应,都决定了它们的发展前景。

然而,搜索类产品在国内的发展较晚,虽然有大厂在做,但最终谁能脱颖而出尚不确定。很多做Toc类产品的人也声称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抖音;做搜索的则认为自己会成为下一个Google。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还需时间证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