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的文章和视频很少影评,却连续五评贾玲及《热辣滚烫》,而且都是力挺和赞美。先看主要评语:
2月15日一评:
贾玲本身就是个励志典型,她的电影票房大卖也是理所当然。如果贾玲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一点儿都不感到意外。
有人把电影票房冠军的成功,说成是"贾玲减重成功"作为宣传噱头的成功,我觉得凡是说这话的人都有点儿冷酷。这个电影我会打98.888分。
2月16日二评:
有人说《热辣滚烫》翻拍日本电影《百元之恋》,我相信中国女人和日本女人有所不同。影片中小沈阳的妻子演的那个角色说:“健身房的人约你出去就两个目的,一是办卡,二是睡你,咱俩这种情况肯定是办卡”;贾玲给另一个坤教练转钱,那个人要先转3个1314,再转2个520,最后转个18,这样的细节我不相信日本的影片里有。这个影片更像是一部千锤百炼的话剧,又搬到了银幕上。
2月16日三评:
贾玲的电影源于生活但没有高于生活,励志但不过度励志。她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但不努力永远不会成功。
2月17日四评:
我认为这个电影的优点之一是里面台词不多,中国电影有一段时间不知道受了什么风气的影响,台词多且贫嘴,那种电影之所以盛行一段时间,甚至是以贺岁片的方式受到大众喜爱,与解体某种意识的主观诉求有关。
而这部电影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一个走投无路的小人物陷入困境又改变自己的故事,怎么就不是经典的片子呢?怎么就不是伟大的片子呢?现在我们有多少片子都在炫富,多少片子都在编造流行,多少片子都在追求感官刺激,多少片子都在假装深入生活。
2月19日五评:
现在有舆论说贾玲的电影不好看,如果贾玲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首位包括男性导演在内的百亿票房导演,还能忽视贾玲的成功吗?中国电影有很多里程碑式的人物,姓张的、姓陈的,姓冯的,贾玲为什么不能是呢?
看了以上评论,不禁拍案叫绝,想先叫声司马南老师。十分敬佩、完全赞同司马南老师的仗义执言,从减肥、翻拍、风格、贡献等角度,全方位评价了贾玲电影成功的价值,拨乱反正了一段时间来的奇谈怪论。
贾玲明明不管当艺人当导演,都是励志典型,但我们的社会承认一个人的成功太难了。团队减肥,是整个电影制作中的一部分,除了减重还有拳击各种动作训练,况且团队不是培养宇航员的,减肥本身就是老百姓的日常话题,只要有贾玲那样的毅力,普通人也能做到,但贾玲却被从头喷到尾。
翻拍电影,多了去了,为什么单说贾玲?就像司马南老师说的,中国女人那样的困境和“1314”那样的幽默日本电影有吗?你翻拍个几十亿的电影试试!况《你好,李焕英》已被好莱坞拿去翻拍,《热辣滚烫》已被买断全球发行权,这怎么不说?
关于成功秘诀,司马南老师说是接地气、贴近老百姓、台词少、反映小人物走出困境的自主意识等。这的确是贾玲影片成功的特有基因。冯小刚开创了春节档的京腔耍嘴皮子风格,以《非诚勿扰2》的夕阳西下谢幕;张艺谋重拾牙喙在《第二十条》又玩起了东北话《乡村爱情》味的耍嘴皮子,正是落败贾玲的一个原因。贾玲最后的拳击赛从形式上并没有成功,但坚持下来获得了内心的成功,这才是超越了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心灵毒鸡汤,让大众共情接受的成功。就像很多马拉松爱好者,只要坚持跑下来、没有什么名次,难道不是成功吗?
司马南老师对贾玲影片“经典”、“伟大”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高赞,可能还为时过早。但在一部影片里同时出现210斤和110斤的贾玲,是中国电影史上抹不掉、复制不了的现实;两部影片位居全球女性导演独立执导票房第二,是事实;第三部影片上映后,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包括男性导演在内首个百亿票房导演,也可能是事实。就像司马南老师所说,中国电影史上不乏里程碑式人物,张姓、陈姓、冯姓导演等等,当贾玲或许有一天代表中国电影问鼎奥斯卡走向世界时,她为什么就不能也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