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时,仅一人敢为他送行,后来周总理争取他多次

野史记录 2024-06-21 14:59:02

1926年,距离孙中山先生病逝的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一些阴谋家、独裁者的野心再也按捺不住,蒋介石在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以后,一场蓄谋已久的反革命行动开始实施,“中山舰事件”就此爆发。

国民党一人送行

此次事件之后,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实力削弱,让他的独裁思想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黄埔军校的掌控权彻底落入蒋介石手中,黄埔军校的性质从培养军官转变为向蒋介石输送人才。

周总理当时在黄埔军校工作,发生“中山舰事件”以后,若继续留在黄埔军校,势必就意味要对蒋介石妥协。而周总理自幼立志读书是为了“中华崛起”,可不是为了替某一个人充当急先锋,自然要离开黄埔军校。

周总理的为人大家都很清楚,在黄埔军校期间,对不少学生都有过指点和教导,算是结下了师生之谊。不过,能够考入黄埔军校的人,哪一个不是顶尖的人才?即便不是顶尖的军事人才,也必然对政治有一定敏感度,对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理解。

因此,在黄埔军校被蒋介石掌控的情况下,周总理离开黄埔军校时,昔日里受过周总理教导,对周总理十分钦佩的学生们,几乎一致的失声了。他们因为忌惮蒋介石而不敢在周总理离开那一天去送行,自己也没有勇气跟着周总理离开,就这样为了自己的前途选择默不作声。

以周总理的格局和胸怀,自然不会因为这点事情而生气。其实周总理对此事也能理解,这些黄埔军校的学生,未来可能绝大多数还是要在国民党军队供职,他们担心因为送自己而葬送前途,也算是人之常情。

但让周总理没想到的是,在国民党一方的将领中,还真的有一个人敢冒风险来为他送行,这个人便是当时已经在军中担任营长的胡宗南。胡宗南是国民党员,也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如今又在国民党第一军担任营长,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

胡宗南能走到这一步,说明他是一个智商在线的人,既然所有人都能看出来此时给周总理送行会惹蒋介石不满,胡宗南又怎么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呢?但他在周总理离开黄埔军校这一天,还是果断的来送行了,这让周总理也颇为意外,对胡宗南自然也高看一眼。

野心膨胀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送行举动,但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却需要一定的魄力,胡宗南身为国民党一方唯一送行的黄埔军校学生,足以证明他有这个魄力,对周总理足够敬重,甘冒风险追随本心,体现出胡宗南重感情的一面。

除此之外,胡宗南对周总理敬重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胡宗南自幼读书,文化基础打得很扎实。黄埔军校里的人虽然都是人才,却并非全都有深厚的文化底子,反而有些人在军事上有天赋,但在文化方面却很匮乏,因此看不出周总理的文化底蕴。

胡宗南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凭借优于其他人的文化基础,经常得到跟着周总理组织活动的机会。在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之中,胡宗南学到很多东西,也更深刻的认识到周总理文化底蕴的深厚,自然对周总理的敬重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不过有意思的是,周总理与胡宗南虽然有师生之谊,但胡宗南的年纪其实还要比周总理大了两岁。而且,胡宗南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时,虽然文化基础不错,但身材实在太矮小了,因此没能通过考核。

胡宗南报考黄埔军校之前嗜赌如命,欠下了不少的赌债,这次参加考试还是靠同乡的资助才得以如期参加考试。如今考核失败,即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一旦返乡将面对巨额赌债的问题,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

但在这个时候,廖仲恺出面特批了他直接参加考试的资格,这才有了展示文化水平的机会,最终成为黄埔军校的一期学生。从这样的经历来看,胡宗南是一个大龄青年,考入黄埔军校的原始动力也是摆脱赌债,而能顺利进入黄埔军校也有运气成分。

那么,胡宗南后来凭什么平步青云,成为拥兵几十万,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呢?当然不会是因为他的文化底子好,而是与他的出生地有关。胡宗南是浙江人,又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更是复兴社的骨干,被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

胡宗南的这几个条件几乎全部命中了蒋介石任人唯亲的标准,这才是他的地位能够不断攀升的关键所在。胡宗南凭借蒋介石的器重,可谓是官运亨通,几乎没带过兵打过仗,手中的兵权却越来越大,毕竟蒋介石看重的是忠诚而不是指挥作战的能力,否则手底下掌握嫡系部队的人也不会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了。

在蒋介石的器重之下,胡宗南在国民党的地位不断攀升,心中的野心自然也就不断膨胀,几乎将自己视为未来继承蒋介石衣钵之人。

正因为胡宗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善于察言观色者找到了阿谀奉承的方向,甚至有人称洛阳挖掘出一方古碑,上书一句“一轮古月照中华”。此人对“古月”一词进行解析,给出了代表“胡”字的全新解释,寓意着中华未来要落在“胡”字之上,指的自然就是胡宗南了。

胡宗南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高兴,这也导致更多的人向他谄媚,使他不断自大起来。事情发展到后来,胡宗南索性也不等别人来谄媚他了,直接自己粉墨登场,将传闻中刘秀发迹的青龙岭改名兴隆岭,预示着自己未来一定兴隆。

除此之外,胡宗南还将皇甫村的名字给改了,叫黄埔村,明显是向蒋介石表达自己的忠心,也向其他人展示自己黄埔一期生的身份。而最令人感到无语的是,胡宗南还将终南山的名字改成了“宗南山”,以彰显自己的地位。

由此可见,胡宗南对蒋介石忠心,深得任人唯亲的蒋介石器重,他自己本人也有样学样,在用人时以 " 黄、浙、陆、一 " 为标准,几乎是蒋介石的“翻版”。而他的野心,也不是将蒋介石取而代之,只希望未来能继承蒋介石衣钵,这让蒋介石更加放心。

只不过,这种忠心和器重更多的体现在蒋介石全盛时期,毕竟那时候的蒋介石有太多的优势可以肆意挥霍。但随着战局的不断转变,几次战略性决战的接连失利,蒋介石的处境急转直下,最后不得不败逃台湾。

数次争取

覆巢之下无完卵?胡宗南虽然一直龟缩,麾下精锐部队保持完整,但随着国民党军的倾覆,胡宗南独木难支。胡宗南失败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蒋介石并不甘心,仍然幻想着反攻大陆,因此让胡宗南继续顽抗。

彼时,周总理和胡宗南其实都明白,胡宗南继续顽抗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周总理想给胡宗南机会,多次争取他站到人民的阵营来。周总理为此可谓用心良苦,在解放军发起总攻之前,专门派了两个人去见胡宗南,为了争取他做最后的努力。

周总理当时为了争取胡宗南,先找到了胡宗南的贵人胡公冕,又找到孟丙南和张新,让他们带着胡公冕的亲笔信去胡宗南。

其中,孟丙南娶的是胡宗南的干女儿,又曾是胡宗南的部下,与胡宗南的关系不一般。而张新则是胡宗南的同乡,又是小胡宗南两届的校友,从军之后也曾在胡宗南麾下任职,深得胡宗南器重。

从这两人的身份来看,就能轻易看出周总理对争取胡宗南的用心程度,也让胡宗南感受到了周总理的诚意。遗憾的是,胡宗南虽然与二人沟通后有所考虑,但他一直以来做过很多错事,又长期与彭德怀对立,担心自己以后会被惩罚,虽然产生了动摇之心,却迟迟没能下定决心。

就在胡宗南悬而未决之际,蒋介石突然来了消息,要求胡宗南立刻跑一趟台湾。蒋介石的命令,胡宗南自然不敢怠慢,简单准备一下就赶紧去见蒋介石了。其实,蒋介石此时让胡宗南去台湾,胡宗南心中也能猜到他为了什么事。

果然,两人见面以后,蒋介石谈了让他继续顽抗的事情,并将胡宗南的家眷全都留在了身边,用意自然也不用明说。胡宗南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感谢蒋介石照顾他的家眷,自己返程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继续与人民作对。

消息传到周总理的耳中,让周总理无限惋惜,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机会已经给了胡宗南很多次,他如今仍然执迷不悟,继续捆绑在蒋介石反动的战车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终,解放军挥师而下,一举击溃了胡宗南,他也只能落荒而逃,在台湾度过了余生。

3 阅读: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