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文化家底,
原来这么厚,很多人都不知道
兰州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二十四亿年前兰州还是汪洋大海。随着一次次的地质运动,这块土地慢慢露出了海面,到距今一万五千年前时,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兰州境内最早的行政建置是榆中县,是秦始皇33年派遣大将蒙恬所修筑。从那是时候算起,兰州建成已经有2040多年了(时在2007年夏)。
兰州市所属的城关、七里河、西固三区四面环山,黄河穿城而过,形成了一个个河谷盆地。在兰州西起八盘峡东至桑园峡,长达100多公里的地域内,形成了河口、西固、兰州三个相连的河谷盆地,被人们称之为皋兰川。兰州市区就座落在黄河和峡谷塑造的川台上。这里恐龙遗迹、黄河峡谷、丹霞地貌、世界黄土之最厚处、风雪马衔山等自然景观,隐藏着一个个诱人的故事。
大约在二十四亿年前兰州还是汪洋大海,后来随着一次次的地质运动,这块土地慢慢露出了海面。在遥远的中生代(显生宙的第二代,开始于2.5亿年前,到距今6500万年前结束,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纪。)出现了鸟类、有袋类、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湿热的兰州成为爬行动物的天下,不论是水中,还是在陆地上到处都有爬行动物活动的足迹。到了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代,也是距今最新的一个时代,从6500万年前至今),兰州出现的生物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致相似,几乎成为哺乳动物的天下,其中最多就是黄河古象,成群的黄河古象漫步在黄河边的草丛里树林中。人们曾经在永登中堡的一个山湾中,曾发现过大批的象和犀牛等动物的化石,它们见证了当时的一切。
时光进入距今约三百万年到一万年之间,兰州河湖密布,降水充沛。在地质运动下,兰州地壳仍在缓慢向上抬升。一次次的地壳抬升,也伴随着一次次的黄河下切,这两种力量最终塑造了兰州今天南北两山上一层层的坪地。兰州著名景观“白塔层峦”,就是黄河在白塔山上下切的遗迹。专家们还原了兰州坪地诞生的过程:当地壳急剧抬升时,黄河下切的力度也自然加大,湍急的水流就如同切割机一般,将黄河河床下切,南北两山靠黄河的一面形成了一个个陡坡;而当地壳抬升的速度变慢时,大量的泥沙就慢慢地沉积了下来,形成了坪地。这些陡坡和坪地构成了兰州地貌中最显著特点——坪地。兰州南北两山上的兰工坪、五星坪等坪地就是黄河和地壳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质运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今也没有停歇仍在缓慢进行,兰州黄河边上最年轻的坪地可能距今只有几千年。
在新生代后期人类逐渐地出现在了地球上。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的时候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们一步步从愚昧走向开化,从荒蛮走向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珍贵遗产。
自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科学家布林在甘肃酒泉发现了甘肃最早的恐龙化石——微角龙化石后,甘肃的千里大地上就接连不断地发现了恐龙和其它古生物化石。位于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兰州,曾经发现过留下了大量的古生物遗迹。现有的资料证明,在远古时期兰州曾遍布恐龙,有些人甚至将兰州称之为恐龙乐园。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不断有恐龙化石在兰州出土;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石湾出土的亚洲最大恐龙骨骼化石和兰州龙的化石以及刘家峡黄河巨龙。
兰州境内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时间是1947年5月,地点在红古海石湾马家户沟。这也是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身长达22米,高达4米。它们在活着的时候体重达到40吨到50吨,仅是脖子的长度就达到9米。解放后,专家们在命名时,将海石湾发现恐龙化石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可是,兰州人依旧喜欢将“合川马门溪龙”称之为“兰州海石湾龙”,以此来纪念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2005年10月11日,一具被人们命名为“兰州龙”的恐龙骨骼化石,在甘肃省地勘局院内悄然出现。这个身躯庞大的动物给兰州人带来了惊喜。“兰州龙”因发现于兰州盆地而得名。这是中国最新发现的恐龙种类,也是目前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
在兰州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和其它古生物遗迹。其中永靖恐龙足迹化石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永靖发现的恐龙化石点和恐龙足印群化石遗迹,位于盐锅峡水电站上游1公里处的太极湖北岸。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但是人们在大约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清理发掘出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经过统计共发现数百个恐龙脚印化石,同时还发现鸟脚印、植物等化石。其中,有7组119个蜥脚类脚印化石,60个鸟脚类、兽脚类恐龙与8个蜥蝎类脚印化石,以及蜥脚类恐龙的尾痕卧迹。这些恐龙化石中最大的蜥脚类脚印化石前脚79×12厘米,后脚150×120厘米,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恐龙脚印,一串串足迹见证了恐龙如何生活的。
在众多的恐龙足迹中有世界上最大蜥脚类恐龙脚印。这是一个直径一米左右足迹,如果它活着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能不能找到这个恐龙呢?人们经过艰难的搜寻发现了兰州龙。它最显著特征就是牙齿巨大,单个牙齿最大的7.5厘米宽、14厘米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由于它的发现地在兰州盆地,因此被命名为“兰州龙”。人们估算“兰州龙”活着的时候,体长约为10米,高约为4.2米,头部有1米长,体重超过5500公斤,属四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恐龙,和同时期鸟脚类恐龙相比,兰州龙的体型显然比较笨重。
在遥远的一万五千年前的旧时器时代,兰州这块土地上就生活着原始先民们。考古专家在兰州的不少地方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这些先民的生活遗址,见证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兰州境内河流众多,黄河及其支流庄浪河、大通河、湟水、雷坛河、苑川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沿岸分布着三级台地。这些依山近水、背风向阳的台地,便于人们居住和农耕渔猎,成为古人栖息最佳场所。在旧石器时代,兰州先民们用石块相互碰撞击打的办法,制作各种各样的打制石器,用石块木棒来捕获各种野生动物,在岁月的长河中缓慢地进化着。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之自然人为原因的破坏,兰州境内旧石器时代遗迹中有价值的并不多。其中榆中垲坪沟、西固崔家崖遗址出土了一些遗物,给我们初步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状态。
据资料记载,垲坪沟遗址位于榆中县垲坪乡垲坪村小学东约25米处。这是一个西依大山,东南临沟的古遗址,面积约4500平方米。它是1986年8月进行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的。
崔家崖遗址位于西固区陈坪乡深沟桥东约800米的范家坪北缘,北临崔家大滩,属黄河南岸第三级阶地。
在五千年左右时,兰州植被条件相当好,气候温和湿润,南北两山处处是潺潺的流水。今天已经干涸的阿干河等河流水势汹涌,其它的小沟小岔更是流水咕咕。
今天兰州城区周边上的王保保城、青白石、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沙坪、西固城、土门墩、蒋家坪、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地都有原始先民生活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七里河黄峪沟陆家村发掘出了一个面积达十万平方米左右,距今约5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这是一个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遗址,出土了石刀、石斧、石铲、石纺轮等石器类生产工具;大量骨质类生产生活工具,如骨针、骨锥、骨耳环、骨指环等。同时,还出土了夹砂粗质红泥陶片、彩陶碎片,以及窑址、灰坑、灶址等。在人们居住地上还发现了羊、牛、猪、鸡、鹿等动物的骨骼。所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猜想兰州先民们生活状况的依据。
原始居民们选择了面临黄河而又背风的地方作为居住地。氏族的聚落内,各种房屋的排列依然整齐有序,先民们已经有了原始的规划意识。那时,男女基本平等。人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由于房屋比较低矮需要猫着腰才能进屋,屋中间有一个灶;靠墙的地方放置着各种彩陶做成的器皿,有些用来盛水,有些则用来盛装收获的谷物,还有些则是特殊用途的器物。兰州先民们正处在贫富分化的转折时期。兰州城关区白道沟坪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大型窑场遗址,证明先民们有着比较高超的陶器制做技术。当时人们能非常娴熟制作出各种彩陶,这给原始先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帮助。这些彩陶就被称之为“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
位于彩陶文化的核心地区的兰州,也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用绚烂多姿来形容兰州出土的彩陶丝毫不为过。可以看出4500年前,不仅人们开始有讲究地生活,而且陶器的生产也出现了专业分工。整个马家窑彩陶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从出土器形看,集中了盆、钵、碗、瓶、罐、壶等。陶器外部则绘出了草叶、旋涡、波浪、圆点等纹饰。同时,还有素陶出土,大多为罐、瓮、甑、砂锅等。
兰州出土的彩陶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在这个地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年人们在兰州境内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主要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从发现的地点来看,这些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庄浪河、阿干河等河流附近的台地上。尤其是,庄浪河中下游西岸、大通河南北两岸和马衔山东南麓,从麻家寺起至小康营止,遗存分布尤其密集。可以这样说,远古时候,兰州地区的沿河流的二级、三级台地上密布着众多聚落。
仅仅在黄河沿岸及湟水、庄浪河、大通河等地就已发现的几十马家窑文化遗址它们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兰州市区附近已发现沙井驿、十里店、徐家湾、大沙坪、王保保城、白道沟坪、西固城、土门墩、彭家坪、牟家湾、西果园、青岗岔、龚家湾、兰工坪、四墩坪、华林坪、中山林、雁儿湾等几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郊各县区则发现了永登的大沙沟、蒋家坪、杜家坪、团庄等,榆中的马家屲、白虎山等史前文化遗址。其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马空山、郭家湾、红山大坪、团庄、蒋家坪、李家坪、曹家嘴等遗址,这些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达0.7米——3米,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好,是兰州地区史前时期的代表性遗存。这些地方都出土了大批的彩陶,其中花寨子遗址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乡水磨沟东岸第二台地上。
“风雨过后见彩虹”作为彩陶文化核心地区的兰州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彩陶的衰落时期。自齐家文化开始,整个彩陶开始衰落期,因为更先进的生产工具金属出现了。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彩陶时期后,又逐渐进入青铜器时代。
兰州市博物馆,人们能够看到一件陶鼓。它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呈喇叭口,小头则呈圆筒状,中间连同的部分则是圆柱状,陶鼓表面是红黑两色的装饰花纹,透着一股粗狂之气。这个鼓是在永登大通河东岸的河桥镇乐山坪一带发现的。
陶鼓的发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青海地区就已经出土了鼓乐,可见作为打击乐的领袖——鼓,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今天兰州太平鼓的演出方式,能够明白先民是如何使用这些陶鼓的。而从这些陶鼓上我们则发现了兰州太平鼓的演变流传过程。
这种陶鼓两头的两个环形耳和太平鼓上用于悬挂的两个环形耳,位置几乎一样,作用也大同小异,都是用来的拴鼓带的。陶鼓和太平鼓的最大差异就是陶鼓只能在一边发声,而太平鼓是两面发声。显然这与当时的生产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兰州的太平鼓以苍劲、深厚、粗犷、豪迈让人产生一种激越之情,而陶鼓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这一面。
兰州境内最早设立行政建制单位是榆中县。它设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是蒙恬将军驱逐匈奴后,“因河为塞”设置44县之一。然而榆中县很快就因秦王朝的垮台,而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公元前205年,汉骑都尉蕲歙等人,率军攻击秦将章平,夺取陇西郡后,恢复了榆中县。后来霍去病在远征匈奴途中指派大行李息,在西固一带修建了金城县。
随着战争和政府管理的需要,人们开始选择险要冲,修城筑堡。从秦初到清末,人们在兰州境内修筑了大量的城堡。榆中境内曾有七十二连营的记载、连城地区有十二连城之说。仅是明长城沿线修筑的城堡有24个,同时还在长城沿线和山水要冲修筑城鄣4座。据统计,兰州市境内的城堡遗迹有109座。可见在过去兰州境内堡寨遍布,如今那些如烟的往事仍在诉说着城墙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在五泉山、白塔山以及黄河边都会看到许多寺院。这些寺院都是历经兵灾战乱、历次运动、市政拆迁之后幸存的历史遗迹。兰州修建寺院的历史应该说是非常得早。兰州周边比较早的寺院是炳灵寺,人们发现的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的字样,建弘元年为公元 420年,这是中国石窟中最早的题记。兰州众多的寺院中比较出名的寺院有唐代建的普照寺(在今兰园)、庄严寺、嘉福寺(亦称木塔寺,在今木塔巷北)等;宋代修建的兰州府城隍庙(在今张掖路中段北)、东华观(在今城关医院)、兰州府文庙(在今兰州市第二中学)等;明建华林寺(在华林山)、接引寺(在今庆阳路城关区文化馆)、广福寺(在今中山路市一商局院内)、白衣寺(在今市博物馆)、金天观(在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部)等;清建白云观(在今滨河中路)等。
兰州地区保存的清末以来有价值的建筑大约有450多处,其中寺院道观宗祠就占240多处,可惜许多已经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了。
建国后,兰州境内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墓葬群,这些墓葬群基本上涵盖了兰州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的马家窑文化墓地到清代墓葬,它们构成了兰州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许多墓葬的随葬品,成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金钥匙”。其中,让兰州引以为骄傲的彩陶鼓、东汉残纸、汉代陶楼等许多珍贵文物就是从墓葬中出土的,给专家学者揭开历史之谜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资料显示,兰州市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有165处,这些文化遗存中往往有古墓葬相伴。同时专家统计资料表明,兰州境内现存有秦汉至清光绪末年的墓地共91处,其中汉墓最多达到59处。两者综合,兰州市的古墓葬共有116处。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同时,许多民间的收藏爱好者也藏有不少珍稀藏品。
仅兰州市博物馆所藏的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石器、字画、钱币等七大类藏品就有10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2件,二级文物82件,三级文物698件。特别是半山彩陶鼓、西周青铜簋、东汉墨迹纸、明代印花丝绸属同类文物精品,都是国之瑰宝。
《兰州轶事》本书大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始于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止于兰州解放前。全书分为史前兰州、两汉烽烟、西秦王都、隋唐兰州、宋元纷争、明代植根、清为重镇、近代风云共8个篇章。编写人员从大量的史料中,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细节,然后以点带面,以趣闻轶事的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段兰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