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彭加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逃亡?隐藏于罗布泊的离奇秘密!

昭文馆知事 2024-11-09 15:19:06

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彭加木的消失,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

1980年,彭加木率科考队成功穿越罗布泊,揭开了死亡之海的神秘面纱。

但在回程中,他却意外神秘消失了。

自那之后,他的失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逃亡,还是因意外长眠于死亡之海,也成为外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纵贯罗布泊首人,却在回程中神秘失踪

1980年5月,时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第三次带队向罗布泊发起了挑战。

这一次,他决心揭开这片死亡之海的神秘面纱,将隐藏其中的奥秘展现给了世界。

出发前,大家制定了由南向北纵贯罗布泊的计划,考虑到450公里的路程,他们准备了7天的给养。

6月初,准备妥当的考察队,正式向这片死亡之海发起了挑战。

然而一行人刚进入罗布泊,就遇到了诸多困难。

昼夜差距明显的气温、干涸湖水形成的盐壳,以及能将一切痕迹抹除的风沙,让考察队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好在考察队对困难早已做好准备,食物补给都非常充足。

为了防止迷路,每走几百米,他们就会用大铁锤在盐壳上砸出标记点。

还要不断采集生物、土壤标本,方便日后的研究工作。

尽管行进速度颇为缓慢,但一行人最终还是顺利到达罗布泊北岸,实现了对死亡之海的穿越。

科研任务至此已经顺利完成。

而随后,彭加木的一个建议,却险些让考察队陷入险境。

当时罗布泊东线几乎被视为生命禁地,但因为和丝绸之路重合,科考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彭加木提出了沿东线进发的建议。

刚创造历史的队员们斗志正高,纷纷同意了彭加木的建议。

意外悄然而至,在行驶12个小时后,考察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油料告急,同时饮用水暴露在外,已经变质发臭不能喝了。

队员们在周边寻找一圈都未发现水源,只能向附近的解放军兵站发出救援信号。

可因为沙漠中无线电信号较差,一天后他们才收到驻军回电。

通讯员将情报告知彭加木时,却只看到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裹,和一张他留下的字条: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

包裹里,还装满了考察队沿路采集的各种标本,以及他的考察日记。

队员们只能留在原地等候彭加木和解放军的到来。

几小时后,一辆军车带着汽油和水找到队员们,可彭加木却迟迟未归。

科考队员和当地驻军一同沿着他行进的方向展开搜索,途中,他们发现了彭加木吃剩的糖纸,却始终未能找到其踪迹。

考察队随即将情况汇报给中央。

党中央在得知情况后极其重视,派空军和地面部队配合寻找。

消息传开不久,罗布泊周边群众纷纷自发加入搜寻工作,全国人民也焦急地等待着搜寻结果。

可经过四次大规模的搜寻工作,却始终无果。

一年后,党中央遗憾地宣布:彭加木同志不幸遇难。

此消息轰动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向彭加木学习的活动,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无数人。

但多年后的一份海外报纸,却让他的失踪,多了几分阴谋论的味道。

报纸上赫然写着,是彭加木精心策划了此次消失,只是为了潜逃出国,甚至有人爆料曾在美国见到彭加木本人。

这样的消息是否可信?彭加木的人品又如何呢?

为支援边疆,彭加木放弃出国留学还改了名字

1956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很多青年学子和科技人才也纷纷响应,决心要为科学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

不久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的信。

信中写道:

我希望能到边疆去工作,这一直都是我的梦想,而且我的知识储备和身体,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所以我愿意将前往苏联学习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应当选择前往最偏远、艰苦的地方。

写这封信的人,就是年仅31岁的彭加木。

不过在此之前,他的名字是父亲所取的彭家睦,希望他能让彭家一直家庭和睦。

彭加木认为,家庭和睦太过小家子气,希望改名“加木”,要为边疆的发展添砖加木。

同时加木为架,他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架起边疆和内地科学交流的桥梁。

在写这封信时,彭加木其实还有另一条前途光明的道路可供选择:前往苏联学习核磁共振技术。

彭加木却毅然选择支援边疆,甚至还为此向郭沫若院长写下请战书。

在组织的批准下,他如愿以偿地奔赴边疆,先后赴云南、新疆、海南等展开科研活动。

在这期间,他积极参与云南和新疆等地的科研机构建设,尤其为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筹建付出诸多心血。

也正是多次对新疆和罗布泊的考察,让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前来考察。

新疆恶劣的天气,让彭加木患上纵膈障恶性肿瘤,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彭加木并未被疾病吓到,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研究起如何使用电子显微镜。

仅用两年时间,彭加木便成功战胜癌症,重返工作岗位,还成了中科院的先进标兵。

当时主管科研的聂荣臻得知其事迹后,也是动情地写下:“向彭加木同志学习”的题词。

回到研究所,彭加木也用电子显微镜为中国科学界开启了植物病毒学科的大门。

尤其是对植物病毒的提纯和分离,更是找出了危害我国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罪魁祸首,由此开创了植物病毒学着一全新学科。

不过对彭加木来说,最让他着迷的还是对罗布泊的考察和研究。

尤其是当时国际流传“罗布泊在中国,但考察和研究都在外国”的传言,更是让他暗下决心,要揭开这片死亡之海的神秘面纱。

所以自1964年开始,彭加木两次带队,对这片死亡之海展开深入了考察,最终得出了诸多惊艳世界的研究。

尽管在三探罗布泊时不幸失踪,可也为后来人指引了方向。

结语:

用精心策划的逃亡来形容彭加木的消失,无疑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亵渎。

一个为了祖国科考工作放弃留学机会、不顾自身生死的科学家,精神值得后世为之学习!

而彭加木之所以没有被发现,大概率是在找水途中遭遇风沙,毕竟风沙连野鹿都能埋掉,更何况一个人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