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求教鸟窠禅师生死之事,为何禅师只是抖落树上落叶?

溪边青石冷 2024-12-15 16:57:57

【引子】

唐朝时期,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

他虽然位居高位,但一直对生死问题耿耿于怀。

这时他听说灵隐山上有位高僧名道林,因常在树上打坐,人称"鸟窠禅师"。

一日,白居易特地登山求教生死大事。

不料禅师并未多言,只是轻轻抖落了树上的落叶。

这简单的动作,却让白居易豁然开朗。

这一抖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

为何能让这位饱读诗书的大文豪如此震撼?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灵隐山上红叶满山。

白居易身着官服,带着几个随从,沿着山路徐徐而上。

山风吹过,落叶纷纷,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白居易虽贵为杭州刺史,但一直对佛法深感兴趣。

他读过许多佛经,写过无数诗词,经常与高僧论道。

可是越是博览群书,他越觉得对生死的真谛把握不透。

这个问题像一团解不开的心结,让他日夜思索。

有一次,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昨日田园今官府,前身童稚后衰翁。疾病生死都不觉,浮生倏忽如春梦。"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流露出对生死问题的困惑。

这天他特地来访,是为了拜见这位独特的鸟窠禅师。

禅师名叫道林,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高僧。

他不住禅房,常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上打坐,因此得名"鸟窠禅师"。

不少人都说禅师见解独特,常能一语道破修行的要害。

山路崎岖,白居易走得有些气喘。

一路上,他心中思索着要如何向禅师请教。

他见过很多高僧,问过很多问题,得到的多是玄奥的答案。

这次他希望能得到一个明白的答案。

跟随白居易的有一位老仆,见他走得辛苦,劝道:"大人,要不要歇息一下?"

白居易摆摆手说:"求道之心切,这点辛苦算什么?"

又走了一段,终于来到了那棵闻名的松树下。

只见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树冠如伞,高耸入云。

树干上横着几根粗大的枝干,枝干之间搭着一块简单的木板,那就是禅师日常打坐的地方。

木板四周系着几根藤条,防止掉落。

白居易仰头看着这简陋的"道场",不禁感叹。

这样的修行方式,确实需要大毅力,也难怪禅师会有如此深的见地。就在这时,树上传来一个平静的声音:"施主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见教?"

原来禅师正在树上打坐。

他身材瘦小,一袭灰色袈裟,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虽然年纪已大,但看起来矍铄精神。

听到动静,禅师睁开眼睛,低头看着白居易一行人。

白居易向前施礼,说道:"禅师,弟子久仰大名,特来请教。常闻禅师道行高深,今日得见,果然非同寻常。"

鸟窠禅师微微点头,似笑非笑地看着白居易。

树上的木板随着禅师的动作轻轻晃动,但禅师却稳如泰山,丝毫不显慌乱。

白居易仰头问道:"禅师,您为何要在树上修行?这样不危险吗?世人都说您独具慧眼,弟子不解其中真意。"

鸟窠禅师淡然答道:"你的危险更大。"

白居易愣了一下,不解地问:"弟子脚踏实地,如何比禅师您在树上更危险?"

禅师说:"你为官位所累,为名利所困,心不得安,岂不危险?我虽在树上,心却安然,何险之有?"

这句话说得白居易哑口无言。

确实,虽然他位居高官,但内心却常常不安。

他时而担心官位得失,时而焦虑前程命运。

有时写诗作赋到深夜,想着生死问题,辗转难眠。

相比之下,禅师虽在树上,反而心如止水。

白居易深深叹了口气,又道:"禅师说得是。弟子虽然在地,心却不定。正因为如此,弟子今日特来请教一个问题。"

"请说。"禅师的声音平和而坚定。

白居易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弟子一直困惑于生死大事。我读过很多经书,写过很多诗词,与很多高僧讨论过这个问题。可是越想越迷惑,不知该如何看待?"

说这话时,白居易的声音有些激动。

这确实是他心中最大的疑惑。

作为一个文人,他善于思考,也习惯于用文字来表达。

可是面对生死这个终极问题,他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树上的禅师听了这个问题,并没有立即回答。

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禅师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片刻之后,禅师忽然伸出手,轻轻一抖树枝。

只见几片枯黄的松叶随风飘落,在阳光下打着旋儿,慢慢落在地上。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充满了禅意。

落叶的飘落是那么自然,没有丝毫的勉强和刻意。

白居易注视着这一幕,忽然感到心中一阵澄明。

这简单的一抖,却像是打开了什么门户,让他看到了从未注意的东西。

落叶飘落的过程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勉强和执着。

叶子从生到落,本就是自然规律。

生命也是如此,何必执着?何必恐惧?

此时的白居易,仿佛明白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明白。

就在这时,白居易刚要开口询问更多,禅师却指着那几片落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原来,禅师指着落叶说:"生死本自如此,何须强求解答?"这句话点明了生死的本质。生死如同落叶,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的执着和恐惧,反而遮蔽了这个简单的真理。

禅师抖落树叶的动作,蕴含着三重深意。

第一重是"自然"。

落叶随风飘落,既不执着于生,也不恐惧于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正如树木不会因为落叶而悲伤,也不会因为发芽而欢喜,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第二重是"无常"。

树叶的生灭,正如人生的生死,都是无常的显现。但无常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

第三重是"解脱"。

当我们明白了生死的自然,就能从生死的执着中解脱出来。

白居易作为文人,常常用复杂的思维去理解生死。他读过无数经书,写过无数诗词,却始终解不开这个心结。但禅师的一抖,却让他看到了最简单的真理。

生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就像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一样平常。我们太过执着于生,太过恐惧死,反而看不清这个简单的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禅师要在树上修行。树木不执着于生,不恐惧死,四季轮回,自然而然。人若能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不执不求,就能超越生死的困扰。

禅师选择在树上修行,正是要时时体会这个道理。

所以说,鸟窠禅师这一抖,不仅回答了白居易的问题,也道出了生死的真谛。生死原本如此简单,是我们用复杂的心去理解它,反而看不清真相。当我们放下执着,像落叶一样随缘自在,生死的困扰自然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理往往藏在最简单的事物中。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不需要玄奥的言语,一片落叶的飘落,就能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谛。就像禅宗常说的:"平常心是道。"生死的答案,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