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被压迫不要紧,重要的是,得知道自己是被压迫者,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被压迫。不能光知道是这样,还得知道为什么。如果一部文学作品什么都没告诉你,那它的深刻从哪里来呢?“深刻”这个词汇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譬如笔者经常谈起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者,但她不知道自己是被压迫者——小说中就呈现了这样一个人。她受了柳妈的蛊惑,去捐门槛——她拯救自己的方式就是捐门槛,就是问人死后有没有魂灵。压迫者固然可恨,但是民众的麻木也是导致被压迫的原因之一。
而且鲁迅批评也并非只从一个方面。今天很多作品只是从一个方面去批判。鲁迅既批判封建势力,也批判民众的麻木,当然,作者这个“我”其实也在批判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每个“人”都被打了一板子。有人还说了,祥林嫂是穷死的,不是被压迫的。其实鲁迅可能预料到有人会这么说,于是《祝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一个人是穷死的,还是被压迫的,那要看这个人有没有选择,有没有个人自由。而祥林嫂是没有的,只从婚姻这件事上,祥林嫂就很不幸。
余华的《活着》,写得当然是好,但是笔者觉得吧,其实主人公福贵仿佛是旧社会里的一个芸芸众生,这个“众生”没有思考过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惨。《活着》在笔者看来,只是描写了这样悲惨的生活,但是福贵没有思考过。如果福贵再来一次,他会不会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一个人的悲剧有时候也是时代造成,比如福贵。这个是没问题的。福贵这么惨,可是他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或者小说中的旁观者也没有替福贵思考过,仿佛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我想,我们某些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有的人很不幸,自杀或者其他悲剧。没人思考过为什么,于是我们的生活就像《百年孤独》一样,不停地轮回。但《活着》似乎也没有以“轮回”的方式去写,只是把一个人的悲惨生活方式通过艺术方式展现了一遍。
当然了,《活着》仍然是相当好的作品。所以说,其实当下很多作品大多也只是批判,但没有思考过批判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批判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