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中医”让中医背了锅,中医与西医都不是万能,而是各有所长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7-14 09:00:34

很多人不相信中医,包括一些公知、高知,并且都认为自己理由充足。比如某学者看到中药中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古人对药性的总结也有很多想当然的地方,就把中医批得一无是处。再比如某院士认为阴阳五行不是科学理论,一次认为中医90%都是糟粕。

我在之前的八段锦心得文章中提过一些三焦、气血、经络的知识,结果就引来不少人在评论区大肆诋毁,可见这些人有多仇视中医。不清楚这些人到底对中医有多少了解,是了解后否定?还是自己不了解纯粹盲从?估计后者居多吧。

本文分成四部分:

“伪中医”让中医背了锅——抱残守缺、不学无术的人代表不了中医对精液的认知体现了中医的高明——从结果、过程、长期三个方面讲解纵欲的危害中医不代表落后,研究瘟疫比西医早150年——中医中也有接近现代医学的精华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中医非常适合治“未病”

其中2、3两个章节的内容很有趣味性,建议坚持看到最后。

“伪中医”让中医背了锅

其实中医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议,很大程度是因为借鉴了不少“封建糟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就是其中典型,将五脏与五行对应,什么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中医的五脏存在于自有的体系中,准确说只是功能化的概念,并不是具体的器官,因而与现代医学认知的五脏有很多偏差,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否定中医的。

五行与五脏

实际上中医并不只有阴阳五行,后世医家也在实践中做了很多改进。明朝的李时珍就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这与传统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有了很大进步。清代的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他精于人体解剖学,修正了五脏六腑及血管的位置,并认为“脑主记忆”,将脑与心作了明确区分。

只不过不少中医从业者或者所谓爱好者不思进取,抱残守缺,至今仍然只盯着四大经典,而这几本书最晚的也是成书于东汉末年。打个比方,就像现在某个物理学爱好者只研究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是不是很可笑?强调一下,我并不是否定四大经典,而是认为应该去芜存菁,更重要的不只是继承,更要更新换代。

中医四大经典

很多人反感中医,是因为反感一些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人,这些人的不堪和不学无术拉低了中医的高度,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声誉。这些人只盯着四大经典,还只学了些皮毛,对晦涩的古文又是一知半解,就挑相对简单的阴阳五行来说事,这些似是而非的说辞还很容易打动一大群没有识别力的人,以至于“中医养生”快成了贬义词,这种可以称为“伪中医”,并不能代表中医。而批判的人对中医也没太多研究,片面地认为“伪中医”就是中医,于是中医就背了锅。

有人可能会问:那什么不是伪中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在实践中有效就是有价值。与其无谓地争论中医的很多细节,不如多盯着中医的可取之处,下面举一个例子。

对精液的认知体现了中医的高明

之前看过一位国外医学专家的言论,他说精液中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精子及营养液),因而射精并不会造成人体多少营养的流失,而且精液的分泌速度很快,跟唾液分泌差不多,以此安慰纵欲者不用过于担心。可以看到,西医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而且他关注的这个结果也是错的,只看到了表面。

纵欲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并不能简单用化验中看到的这些水和蛋白质的损失来衡量,大家肯定都知道其有害,但用西医很难解释清楚,我们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认知的。

首先是结果——“精”流失的损害

中医有“精气神”的说法,其中精指的是有形的精微物质,气指的是无形的精微物质,神则指精气的活力,是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精包括精、血、精液,精液同西医中的精液,而精又称为阴精,是人体的能量源,有助于生长发育、抗病。中医认为射精不只是精液的损失,更会导致阴精亏损,对人体是很大的损害,恢复起来也很不容易,绝不是像唾液那样快速分泌就能恢复。

精气神

其次是过程——对“肾”的损害

很多人以为中医中的肾就是指西医中的肾这个器官,并以此认为中医胡说八道,因为西医中的肾,也就是人体解剖学中的肾器官,只负责泌尿功能。中医中的肾是先天之本,肾精所化之气成为肾气,纵欲就会导致肾气不足,影响泌尿功能、性功能、抗病能力,严重的还会早衰。纵欲是个过程,而不只是最后射精那个结果,哪怕没有那个结果,也已经形成了对肾的伤害。

中医中的肾

最后是长期——情志和欲望的损害

中医将人的精神活动分成神志和情志两种,神志即各种知觉,情志可以简单理解为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些情绪会对五脏造成伤害,其中恐伤肾。而欲望是另一种精神活动,纵欲过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红楼梦》中的贾瑞贪恋王熙凤的美色,被戏弄后着了凉,就此一病不起,请来跛足道人治病,得到了本是用于治病的“风月宝鉴”,结果他在欲望的驱使下看了镜子的背面,结果一命呜呼,这就是纵欲的下场。

风月宝鉴

尽管相比西医,中医对此的解释复杂很多,但无疑更有道理,因为跟我们的感知是相符的。纵欲过度的人腿脚酸软、面色惨白、浑身乏力,西医无法解释,或者压根认为这就不是病。而中医则很容易诊断为肾虚,然后可以对症医治。

中医不代表落后,研究瘟疫比西医早150年

在很多人眼里西医就代表现代科学,中医就代表落后愚昧,说到底还是对中医了解不全面,或者说被那些“伪中医”误导了。中医和西医其实很早就有融合,或者说中医也有向西医领域的探索,比如对细菌、病毒的研究和认知。

明末的名医吴有性(字又可)对微生物的研究就远远早于西医,1642年(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大流行,死伤无数,其他医者都按风寒医治病人,吴又可反复研究后认为是空气中传播的某种物质导致了疾病,并将其取名为“疠气”。根据这一发现,他发明了隔离病人、保持空气流通、下猛药以毒攻毒等一整套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大获成功,并写出了《瘟疫论》。

瘟疫论

与其说吴又可将中医与西医融合,不如说是独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与后来的西医殊途同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医要在150年后才发明牛痘疫苗。

天花曾经是顶级流行病,流行时会造成大量人员死亡,英国医生詹纳于1796年为一名8岁男孩接种了牛痘疫苗,让天花病毒有了克星。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则于1885年发明了狂犬疫苗,他在传染病领域多有建树,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牛痘疫苗

只不过中医中像吴又可这样勇于创新的人太少了,之后的清朝又闭关锁国200多年,这期间很多东西没有发展而是倒退,就像明朝已经普及了火器的使用,清朝又回到了冷兵器。而这段时间正好是西方科学技术和西医蓬勃发展的时期,这就导致中医没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

西医以解剖生理学为基础,只相信看到(包括用显微镜、检验设备等看到)的东西,将人体功能分成八大系统,形成了严密的科学体系,包含检验、药品、器械、手术等,能有效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疾病,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水平。

西医的优势领域很多,是中医无法比拟的,比如:

外伤:刀伤、枪伤、断骨、肌肉撕裂等。器质性疾病:比如先心、心脏瓣膜损坏、胃穿孔、肾结石等。微生物引发疾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比如化脓感染、胃溃疡、流感病毒、脚气等。

战场上就需要西医,都是些断胳膊断腿、取子弹、伤口感染、传染病之类,都是西医的优势领域,你带个中医就没啥用了,这些不是中医擅长的。

西医治病简单直接,哪里不好就治哪。比如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就安装心脏支架把血管撑开,但安装支架后为了防止血管堵塞,可能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如果还有其他后遗症,那就再吃相应的药。可能为了治某个病,引出一连串后遗症。比如治疗癌症采用放疗、化疗,健康细胞也被大量杀死,还带来很多并发症,很多人因身体虚弱没能抵抗得了并发症。当然两者有害取其轻,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中医则崇尚整体观,区分“症证病”,从症分析背后的证,再确定得的什么病。不只要看病,还要看“得病的人”,根据不同人的情况辨证论治,会将症状、事件、情志、环境的影响都综合考虑,不过对医者的要求也极高。现在越来越强调治疗“未病”,也就是对疾病的预防、注重强身健体,正好是中医擅长的领域。

未病

最后,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体系,有各自擅长的截然不同的领域。但中医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东西过于高深,很多东西又没有统一标准,完全靠医者的个人经验。而且中医的发展创新做得很不够,学校、医院都热衷于搞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药性也很成问题。

衷心希望宝贵的中医财富能够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2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4-07-30 11:41

    严厉打击伪中医你应该没意见吧?

  • 2024-08-17 07:17

    一知半解的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