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塘村现隶属深圳市龙岗区园山街道大康社区管理,与龙村、上中村相邻。惠盐中路、安康路、沙河路、山子下路等主要道路环绕村旁,1960年全面实现户户通电,1980年接通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990年全村村道全面实现水泥硬底化、电话通讯快速普及,1996年开通互联网数据服务。村内建有篮球场、健身路径及村民活动中心、莘塘村办公楼等主要建筑。
该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廖姓先祖由横岗福田村吉合围分迁至此而形成。曾用名观音埔,大康河从村东南流过。世居村民主要为廖姓,明末有廖姓先祖从福建永定迁移至广东三洲田,后从三洲田又迁移至横岗大康福田村,至清嘉庆十一年再从横岗福田村迁移至此地定居。詹姓和张姓为村里第二、第三大姓,均于清初迁移至此地居住。村中现存有《廖氏族谱》,是由族人廖显军于1998年续修完成。
在清朝末年莘塘村属归善县管辖。1912年划归惠阳县管辖。新中国成立以后,莘塘村属惠阳县第二区领导。1951年11月,属第三区管辖。1957年12月归属横岗乡。1958 年11月属宝安县龙岗公社。1961年7月属横岗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横岗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横岗公社。1983年7月,属横岗区。1986年10月,属横岗镇。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2004年属横岗街道大康社区。2016年12月属园山街道大康社区管理。
莘塘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如革命前辈廖国鎏 (1910—1993),又名廖璞,早年从事教育工作,1938年投笔从戎,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曾任八路军、解放军师级高级领导干部。投笔从戎廖存容(1915—2001),早年从事教育工作,1944年毅然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任肇庆专区副专员等领导职务。革命烈士廖少生(1925—1946),1944年主动参加东江纵队成为一名合格战士,1946年春在博罗县罗浮山突围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文化名人廖春发(1928—1994),笔名廖哥,是牙买加华侨。1949年平冈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艺术学院进修美术。20世纪50年代初,回到村里组建夜校式“美声社”,教授青年绘画、弹唱、演戏等文化活动,深受区、县政府好评,特邀出席相关重要会议。
改革开放之前,莘塘村以农业生产传统经济为主,村民基本都是种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维持生计,农产品十分丰富,有水稻、木薯、红薯、花生、龙眼、荔枝、米蕉、沙梨、李子、梅子等等。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传统种植业逐渐消失。2000年,村集体多方面筹集资金兴建各类厂房、宿舍,集体经济以工业厂房出租及物业管理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工资性收入等,部分村民还对外投资创业下海经商。2015年末,莘塘村有户籍人口448人,其中男性212人,女性236人,实际在村人口328人,当年80岁以上老人有6人,最年长者为89岁(女)。非户籍外来务工人员12826人。据统计旅居香港的同胞有165人,海外华人华侨约10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主要使用客家方言、粤方言。莘塘村民保留客家饮食习惯,在每年春节会制作年糕,清明节制作鸡屎藤结、艾粄、粗叶粄,冬至时节会制作萝卜粄等客家传统食品。
为莘塘村属于传统客家居住地,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莘塘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该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由三堂两横四角楼一围构成,正面开三石拱券门,正门额书写苍劲有力的“莘塘”二字,左右两边各开一门。四个角楼各高3层,除西南角楼目前尚存外,其他部分现已倒塌。围内房屋后部比前部明显高出,利于排水,门前月池保存较好。屋顶屋脊、墙体历经风吹日晒已损坏严重,部分木柱也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但围内的其他建筑木雕、砖雕等依然保留了原有客家建筑风格,目前保存较为完好。
围内有间名为诒德堂的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该祠堂位于莘塘围的中轴线上,占地面积220平方米,面阔三间,最大进深26米,正门额书写“上杭世泽”四个字,中堂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梁架结构,檐壁壁画清晰,封檐板木刻精美。内有匾额 “县丞”二字,于清末时期书写,另一块匾额“勤奋勤积”四字,于清朝中期书写。该祠堂于1992年重新修缮,内部建筑保存较好,现仍在正常使用之中。
(莘塘村供稿 统筹:廖文峰 编辑:王传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