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之死:死前殿内现“烛影斧声”,留两字遗言,死后尸体发绿

李满谈过去 2024-08-03 17:16:48

976年10月20日夜,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死了,他以50岁壮龄死在了他的万岁殿里。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随之而来的各种热议汹汹。

赵匡胤之死遭热议是有原因的,首先:赵匡胤死后是弟弟继位,而非自己已成年的儿子,这明显属于“反常”;第二,赵匡胤死时刚刚50岁,正值壮年,且他以前身体很康健,没有任何病症;第三,他死时,身边只有其弟弟,即继皇帝位的赵光义在他身旁;第四,赵匡胤死后尸体出现了诡异一幕,尸体颜色“玉色莹然如出汤沐”,这显然也不是正常死亡会出现的现象。

赵匡胤的死遭热议还有第四方面的原因:正史对其死的记载“惜墨如金”。通常,帝王驾崩,尤其是如此突然驾崩,肯定会详细叙述原因。可《宋史·太祖本纪》在讲述赵匡胤之死时,总共只有两句话: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宋太祖在50岁那年,身强体壮,却突然辞世;死前他曾受母亲杜太后之命令,决定传位给亲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

人都说:字越少,事越大。后世因为史书对赵匡胤之死的描述过于简单,越发觉得其死存在猫腻。尤其,史书所载的“受命于杜太后”,也实在说不过去。

要说杜太后是为了让北宋不重蹈周王朝的覆辙,避免因为年幼帝王继位,而被臣子篡位,情理上说得过去,但细思之下却不对劲啊:北周被赵匡胤篡位,是因为北周皇帝死后,继位的儿子年仅7岁,乳臭未干。可赵匡胤的儿子,在杜太后辞世时就已经14岁了,在古代已经算成年了。

再者,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正值壮年,完全没有“要挂”的迹象。就算杜太后未卜先知,料定赵匡胤会在50岁这年英年早逝,此时,其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次子‌赵德芳也有17岁,完全可以继承皇位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史书所载“受命于杜太后”极其牵强。如此牵强,能无猫腻?

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是正常死亡。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寻找赵匡胤死亡的真相了。

关于赵匡胤的真实死因,有诸多野史曾有过详细的记载。当正史讳莫如深时,野史的记载才更接近真相。众多野史记载中,北宋初期的高僧文莹所载的赵匡胤死因,是最详实,也最有说服力的。

文莹虽是高僧,却极关心时政,他交友甚多,其中不乏宫中权贵。这样的人,放在今天,就相当于一位大记者,而大记者,正是每个时代隐藏的史学家,他们对当世之事的了解,甚至比史学家更加详实。

文莹因是出家人,自然“不打诳语”,所以他所记载的历史细节,非常严谨,运笔也非常客观。以下是文莹所载赵匡胤之死的具体还原——

976年10月20日夜,赵匡胤突然莫名地感觉自己有些心神不宁,起坐难安。于是,他便决心去湖边观看天象。

赵匡胤刚到湖边时,夜空尚晴朗,月明星稀。可就在他到湖边站定后没几分钟,一阵阴风就刮来了,紧接着,狂风大作。

赵匡胤见状脸色大变,因为他突然想起前几天一个老道和自己说过的话。当时,他问老道:“自己阳寿几何”。老道说:

“今年10月20日夜里,如果天气晴好,你就还能活12年。假若那夜天气不好,或雨或雪,你就要赶紧安排后事了。”

这个老道素来“神龙见首不见尾”,且精通易经八卦,老道的话,他虽不甚在意,却也不觉记在了心里。

见天气突变,赵匡胤心里生出了一种不好的感觉。就在他寻思着老道的话时,天空竟还飘飘洒洒降下了棉絮般的雪片。

越想越不对劲的赵匡胤确定自己当晚是不可能睡着了,于是便匆匆回了万岁殿,并派人召弟弟赵光义前来。

以往,赵匡胤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也会召弟弟前来,每次,只要兄弟俩把小酒一喝,很多烦心事便在觥筹交错间烟消云散了。

说到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那当真是兄弟情深。当年,在后周时,两兄弟就一同为官,他们一同辅佐后周皇帝柴荣,属于同事关系。

与赵匡胤做同事时期,赵光义与哥哥立场总是一致,哥哥遇到烦心事时,他也总是及时站出来帮忙解决。

后来,柴荣早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权时,赵光义亦从中辅助。可以说,赵匡胤能最终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离不开赵光义的辅佐。

陈桥兵变

也是因为有功,北宋建立后,赵光义便一路高升,就在公元973年,即北宋建立13年后,他便受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此时的赵光义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古往今来的位高权重者,都不可避免地会想到篡位。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不也是因为位高权重么?

没人知道赵光义心里究竟如何想,但从情理上而言,赵光义是一定会有想法的:我和哥哥你当日同朝为官,我们在一个起跑线上,凭什么最后你一步登天做了皇帝,我却要做你的臣子呢?这事,搁谁,也有些想不通。

当晚,赵光义来了之后,赵匡胤一时没忍住,就将老道说“10月20日若天气不好,他就得准备后事”的话,说给了弟弟听。

赵光义本来心里没啥,听了这话后,当即就“咯噔”一下,想到了“死”字。赵光义跟赵匡胤关系良好,可他和两个侄子的关系却一直一般,他想:若哥哥当真早逝,侄子继位,我还能如现在这般居于宰相之上吗?

影视剧中的赵匡胤与赵光义

按照正常逻辑,任谁都会往“不如篡位”上想。偏偏,赵匡胤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提及了当日陈桥兵变时篡位时的种种。

赵光义突然地紧张起来,人在有非分之想时,往往容易紧张。没错,赵光义此时,有了非分之想。他想:“若我直接就此了结了皇帝哥哥,自己上位……”

有了这个想法后,赵光义是越喝越清醒了,而本就有烦心事的赵匡胤则越喝越迷糊。酒喝到差不多时,赵匡胤忽然睁大眼睛,指着赵光义,似有话要说。

赵光义见状,觉得时机已成熟,便将宦官、宫女统统赶出殿去。按理,在北宋宫廷,宦官、宫女是不能离开皇帝一步的,可无奈此时的皇帝已经喝高了,而下令的赵光义又位高权重,地位仅次于皇帝。于是,宦官、宫女,便只好一一退下了。

如此一来,万岁殿便只剩下兄弟两人了,且一个是清醒状态,一个则已经喝得迷迷糊糊。

被谴退的宫人只能在殿外远远地观望,可他们却终究看不真切,因为他们和赵匡胤兄弟之间隔着屏风。

透过屏风,宦官、宫女见烛光中,有人影摇曳,隐约中,赵光义时不时离席,做出谦让不能胜任的推却姿态。且看起来,完全也是一副醉酒后步态不稳的样子。

转眼,就已经到了三更时分,烛光依旧摇曳,寒气袭来,守在殿外的宦官、宫女们都睡眼惺忪。此时,夜空中雪花飞舞,地面的积雪已有数寸。

突然,昏昏欲睡的宦官、宫女听到了一阵奇怪的声音,那声音好像是太祖皇帝用玉斧斫着雪地发出的声音,与此同时,还似有太祖的声音传出,听去,像是在说“好做,好做!”而“好做”二字,也是赵匡胤留给世界的最后二字。

这之后,殿里殿外悄无声息,宦官、宫女都以为太祖皇帝已经睡着了,而赵光义也没了声音,大约也已经睡着了。

四周透着一种诡异的静谧,大雪越积越厚,冻得有些僵硬的宫人竟都不敢进去查看、服侍。

大约快天亮时,万岁殿突然传出话来:皇上死了。还没等所有人反应过来,赵光义就接受了遗诏。

随后,赵光义更是在赵匡胤的灵柩前继承了帝位,成为宋太宗。就在继位这年,赵光义还破例更改了年号。年号,通常是皇帝继位的第二年才更改,可赵光义却提前更改了年号。

以上,便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的由来,它完整还原了赵匡胤去世当日的种种。

高僧文莹无疑在透过这段叙述告诉世人:赵匡胤之死,是血腥谋杀。其惊险残忍,就藏在宦官、宫女所见的“摇曳烛影”中。

有许多史学家认为,所谓“烛影”,根本就不是宦官、宫女以为的兄弟俩在烛光下兄友弟恭,而是赵光义趁着赵匡胤喝高,直接亲手杀死了亲哥哥。而“斧声”则是赵匡胤用那把史上有名的玉制斧柱,在拼命击打自卫时发出的声音。

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印证了赵光义就是杀赵匡胤的凶手。

原来,赵光义继位后,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和几个侄子逼上了绝路。

通常,自己怎么上位的,就会提防其他人用同样的方式上位。赵光义若非杀哥哥继位,他又何以会如此提防弟弟赵廷美呢?他一继位,就将弟弟贬到了房州,且让他永远不得回京,赵廷美最终在38岁那年抑郁而终。

可以说,赵光义对弟弟赵廷美有多狠,就说明他杀哥哥继位的可能性有多大。

通常,人在杀了人后,会心虚,因为怕寻仇。所以,历史上的帝王在杀了臣子后,都会把其家人贬到很远的地方,或者直接杀死,以防止寻仇。

赵光义继位后,逼死了侄子,即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他被逼死时,年仅30岁;之后,他又让另一侄子赵德芳(赵匡胤四子)“暴病”而亡,年仅23岁。

赵光义继位后的这一系列操作,基本从侧面证明:他就是杀害哥哥赵匡胤的凶手。

影视剧中赵匡胤与赵光义

可叹,政治当真如某些先哲所说:实是世界上最肮脏的活动,它会让人迷失、让人智昏、让人疯狂,从而真情泯灭、一切唯己。赵光义杀赵匡胤、侄子等,不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吗?

然而,或许,真正肮脏的并不是政治,而是人性的欲望……

1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