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自古才子多风流,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就是如此。
有一回,苏轼在见到友人那美丽的妻子之后,心生羡慕,还因此写下了一首感动世人近千年的词。
陷入风波,累及好友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公元1078年,这一年是苏轼意气风发的一年,主政徐州的他正忙于黄楼的修建一事上。竣工之日,苏轼在黄楼之上大摆宴席,以示庆贺。
好友王巩自当应邀而至,奉为主宾。在觥筹交错,丝竹歌舞中,苏轼趁着快意的酒兴,写下了豪情万丈地题诗一首,即为《九日次韵王巩》。
此刻的苏轼还未料到,1年后他会被牵扯进入一桩乌台诗案,无辜的王巩也因此被牵扯进了这场无妄之灾中,被外放岭南。
岭南,自古以来就是夷族所居之地。就算是手中握着一支能灭六国的虎狼之师的嬴政,都没能将岭南彻底纳入秦国版图。所以,外调岭南就意味着王巩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
另外,岭南地偏路远,在此生活,也要承受极大的生活压力。
因此,在王巩被贬出发前夕,只有妻子宇文柔奴愿意不离不弃,相伴左右。
公元1083年,宋神宗奉曹太后之命召苏轼回京。曹太后是仁宗的皇后,因当年仁宗对苏轼的才学非常满意,因此这位太后就将此记在了心里,从此就对苏轼高看一眼。
而当苏轼再得重用之后,当年被乌台诗案殃及的众人都得到了赦免还朝,王巩也得以离开岭南。
等再见到苏轼之后,王巩在向他诉说了过往的同时,向他引荐了宇文柔奴。
苏轼在看到好友的这个美丽的妻子之后,也主动同她交谈了一番,而后就写下了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琢玉郎君,得配佳人从诗名上不难看出,这是一首赠予宇文柔奴的词。可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难道不怕因此惹得王巩不悦。毕竟,老古话说过,“朋友妻,不可欺”。
但其实在苏轼的这首词中没有揉杂任何带有亵渎的情感,只是他在听完王巩和宇文柔奴的爱情故事之后的有感而发。所以,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中写了什么呢?
开篇,苏轼用“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两句直白地表达了他对王巩的艳羡之情。这里,他将王巩描述成了一个丰神清朗的英俊男子。
正因他是个“琢玉郎”,上天也因此垂怜他,赐给了他一个“点酥娘”。而这“点酥娘”,指的是肤白柔嫩,光洁如凝脂的女子。这一句也直接点明了柔奴的美丽容貌。
接着,苏轼在颔联之中又写了柔奴有着动人心弦的歌声。
那么,到底有多动听呢?
他并未直白地对此进行描写,而是运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他认为柔奴的歌声能让炽热的炎暑之地变成清凉之乡。
苏轼之所以会写出这两句话,并非只是单纯地想要表达他对柔奴的赞赏,而是要隐晦地表达出好友是在柔奴的陪伴之下,才能熬过岭南的那段苦日子。
从地图上来看,岭南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地跨北温带和热带。因此,这里一定是常年闷热。另外,对于遭贬的王巩来说,他自知仕途无望,心火也是旺盛难平。
所以,柔奴“雪飞炎海变清凉”的歌声能平复好友的烦躁郁闷之情,让他再度回归到平静的状态中。还有一点是,柔奴能唱出这样的歌声,也说明她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所以,或许是在柔奴的鼓励之下,王巩才能过安然平稳地度过这场“难关”。
情深意重,感动千年到了颈联,苏轼用一句“万里归来颜愈少”来起承转合。一般来说,在岭南困苦的环境中会促使一个人衰老的速度加快,可柔奴归来的时候,她的容颜却未有老症。
而且,她看上去还更加年轻貌美了。这其实是苏轼对柔奴能积极面对生活的又一次夸奖。所以,在后一句中,苏轼才会写下柔奴“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就算是岭南这样的不毛之地也没有摧残柔奴的乐观天性,她没有对王巩的遭贬绝望,也没有对自己的人生绝望。在历经苦难之后,她还是能以微笑面对生活。
在经历了这份苦难之后,柔奴也变得更加强大。并且,柔奴也从不掩饰她的这份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堪提起的黑暗过往。
就像是尼采说的那样,“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加强大。因此苏轼才会说,在她的笑容中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接着,苏轼也对柔奴进行了旁敲侧击,于是就有了“试问岭南应不好”一句。而他从柔奴口中得到的答案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柔奴认为,只要能让她感觉到心安的地方,那便是她的故乡了。从这句回答中可以看出,柔奴是深爱着王巩,只要可以和他待在一起,那即便是荒凉的岭南,她也是甘之如饴。
而这句回答其实也是一句“引古”的说法,在唐朝学者白居易的诗中,曾有过“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从此句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的豁达和乐观。
因此,当苏轼得知好友身边有这样一位能不离不弃,还能成为好友精神支柱的佳人时,他的心中自然是无比的羡慕。于是,他才会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中的一字一句,都能体会到柔奴和王巩之间的情深意重,因而才能感动了世人将近千年。或许在苏轼看来,如若有一天他也遭遇到了同样的不测,那他也会想要有这样一位知已陪伴自己吧。
自古都是媳妇别人家的漂亮…[得瑟][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