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古帝国到元朝,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汉化道路的确立。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发生了汗位之争,忽必烈代表了汉化线路,阿里不哥代表了传统线路。最终,忽必烈获得了胜利,建立了元朝。但元朝的汉化道路却是非常曲折的,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元朝的汉化道路的失败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元朝的汉化源头可以追溯到窝阔台时期,当时窝阔台在耶律楚材的辅佐下加强汗权、建立都城、实行跪拜之礼、颁布法律、制定赋税、设置粮仓、建立驿站、恢复生产,并仿照中原的官僚体制初步建立了官僚制度。
耶律楚材
可窝阔台去世后,保守的贵由和蒙哥相继上台,耶律楚材去世,蒙古又似乎回到了传统的轨道发展。但忽必烈在总理漠南汉地事务后又继承了耶律楚材的事业。忽必烈管理汉地期间,十分重视对汉人的招揽,逐渐形成了金莲川幕府,幕府中的谋臣基本都是有名的谋士,主要有杨唯中、史天泽、许衡、董文柄、郝经、商挺等。
在汉人谋臣的支持下,忽必烈在汉地的势力越来越大,这让蒙哥十分忌惮。1257年,蒙哥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并大量罢免汉人官员,这是汉化道路遇到的又一次波折。不过蒙哥考虑到南征宋朝,又恢复了忽必烈兵权,这使得忽必烈拥有了角逐汗位的资本。
1260年,由于蒙哥去世,忽必烈返回燕京,在开平自立为汗,元朝实际上已经建立。忽必烈的继位诏书由汉人名士王鹗书写,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吉思汗以来五十年的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力求改变治理方式,所谓“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在汉人谋臣的建议下,忽必烈以“中统”为年号,意为中朝正统。
随后,忽必烈将自己的亲信派遣到了全国各地,实现了对各地区的控制。这些被派遣到全国的亲信基本都是汉人。可以看出,当时忽必烈这个集团基本就是一个汉人集团。不仅如此,忽必烈组建的侍卫军基本由汉军组成,将领为汉人。
关于国家制度,忽必烈接受了汉臣学习中原典章制度的建议,他在1261年颁布了《大定政要》,意图学习金世宗的治国方式。后来,忽必烈最终还是选择了“取法唐宋”作为自己学习的思路。随后,忽必烈对中央、地方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最终在中央形成了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并立的机构。
一切准备好后,忽必烈于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
然而,正在忽必烈轰轰烈烈地进行汉化改革的时候,中原却发生了李璮之乱。李璮原本是金国人,后来在蒙古、南宋之间反复倒戈。1261年,忽必烈北伐阿里不哥,李璮趁机发动叛乱,很快被平定了。在审核这个叛乱的过程中,忽必烈发现李璮和王文统等多位汉臣有秘密的联系,这让忽必烈对汉臣失去了信任。
李璮之乱后,忽必烈在史天泽的建议下削除了汉人王侯的兵权,在中原大规模“改土归流”,从此汉人失去了兵权。另外,为了让地方的长官相互牵制,忽必烈“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以前汉臣独大的格局逐渐演变为蒙古、回回、汉人分权的局面,而且总体还受到蒙古军队的监视,地位急剧下降。
在中央机构中,忽必烈也逐渐排斥了汉臣,转而让色目人主导。1264年,管理行政的中书省和管理财政的尚书省合并,色目人阿合马担任长官,也就是宰相。阿合马权倾朝野,引起了汉人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对,但忽必烈对阿合马十分信任,汉人官僚的弹劾基本沦为空文。而阿合马“累毁汉法”,使得元朝的汉化道路遇到了风险。
但当时汉人官僚并没有衰落。汉人将希望寄托于太子真金上。忽必烈虽然疏远了汉臣,但是忽必烈却让汉臣去辅佐太子真金,于是汉臣们就围绕在真金身边,和色目人抗衡,形成了真金幕僚。
真金
1280年,忽必烈亲征漠北,真金幕僚出动仪仗队,以太子的身份骗阿合马在东宫门迎接。阿合马不知是计,在城门被王著等人刺杀,史称“大都暴动”。忽必烈听闻后,立即进行了镇压,忽必烈为了不扩大牵连的范围,仅仅将此事作为一般的行刺按键处理了。
当时忽必烈已经老年,真金幕僚就建议忽必烈让真金处理政务,一切奏章线拿给真金处理,最后拿给忽必烈定夺。忽必烈接受了这个建议,因为这是培养继承人的好方法。阿合马被刺杀后,在真金和右丞相和礼霍孙的主持下,大量的汉臣得以启用。真金还鼓励他们:“汝等学孔子之道,今始得行,宜尽平生所学力行之。”
1284年,元朝平定了昔里吉之乱,皇子那木罕和右丞相安童陆续回到元朝,和礼霍孙等人被罢免,改任安童为右丞相,而江西人卢世荣担任了中书右丞。汉人重新担任丞相,说明汉人的权势又一次上升,形势再向好的方面发展。
然而卢世荣的经济改革主要是搞国家垄断,其目的是敛财。最终卢世荣遭到了蒙古贵族和汉臣的排挤,最终下台。就在这前后,南台御史向忽必烈上奏章,建议忽必烈禅位于太子。御史台都事尚文认为这份奏章太过分敏感,不能上奏,于是将之压了下来。
但是阿合马的党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他们就建议忽必烈“海内财谷,省、院、台内外监守,皆多欺侵,请加钩考”,也就是监察御史台的案卷,目的自然是获得这份奏章。索性的是无论上面的人怎么查,御史台的人在安童等人的支持下拒不交出这份奏章。后来,在安童和玉昔帖木儿的斡旋下,忽必烈才不再追究。
这件事反映了当时汉人谋臣过于着急。哪个皇帝会甘心在去世之前让位呢?况且,如此的大事只能自己决定,不能由大臣提出。一旦大臣提出,那就牵扯到了权力斗争问题,这在古代是致命的。
这件事最终算是不了了之了,但是却真金的打击很大。不久,卢世荣被处死,而真金也忧惧致病,在同一年病死。真金一死,汉族官僚也就失去了依靠的力量,从此一蹶不振。
色目人
忽必烈晚期,江南发生了一些反元起义,忽必烈为了安抚江南人情绪,于是强调在朝廷参用南人,赵孟烦、张伯淳等受到了重用。但南方人并没有和色目人抗衡的实力。1286年,桑哥提出了一份新的中书省大臣名单,这份名单的上以色目人占据主导,南人也有一定的比重,但是北方汉人仅有一个名额。
不过,斗争并未就此结束。在桑哥被处死后,北方汉人又再一次占据了优势,重新占据了中书省的各个关键职位。而南方人则因为桑哥的排挤,最终遭到罢黜。从此,“自世祖以后,省台之职,南人斥不用”。
而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就已经进入了中后期,皇位不断更迭,朝政逐渐混乱。1295年的宰相表显示,当时有宰相十三人,最高的右丞相为蒙古人,平章政事都是色目。而汉人在整个表中只有5人,南人则一人没有。这张表格说明了,汉人被排挤出了中枢之外,色目人获得了胜利。
由于忽必烈时代的反反复复,元朝错过了汉化的最佳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在末期没有发生奏章事件,那或许真金不会郁郁而死。真金不死,那必然继承皇位,最终带领元朝深入汉化。可真金一死,蒙古的汉化就只能原地踏步。汉化不能深入,民族矛盾就无法减轻,元朝的灭亡也就加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