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字聊聊“辛柏林”反炮兵侦察雷达

猴大爷聊历史 2024-11-11 20:32:52

说起反炮兵雷达,首先想到的就是“辛柏林”。其实,在“辛柏林”之前,我军就已经装备了两款反炮兵雷达,并在1979年的对越作战中使用过,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我军的这两款,无论是反应速度、目标截获率,还是坐标定位准确度上,都比进口的装备逊色不少。

虽然大军北撤,但是南边的邻居仍旧不听话。面对这种情况,趁着“蜜月期”,我们从外边进口了不少有价值的、实用的好装备,这当中就包括“辛柏林”反炮兵雷达。

“辛伯林”雷达,比较官方的正式名称应该是“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该雷达于1960年代开始研制,1973年装备英国陆军,取代“绿色射手”迫击炮侦察雷达。每个炮兵团装备 3 部,主要用于测定敌迫击炮发射阵地,还可用于火炮校射、地面和海岸监视、直升机跟踪和控制、快速测地、气象气球跟踪等。

这种雷达主要有三种型号,即 MK1( 牵引式 ) 、 MK2( 自行式 ) 和 MK3( 改进型 ) ,其中 MK3 是最新改进型。

在雷达的天线设备上,MK1和MK2采用的是三层锥体“福斯特”扫描器,而MK3则是相控阵技术;在方位扇扫范围上,MK1和MK2是40.5度,而MK3则达到了60.75 度;方位转速都是 11.25 度 / 秒,工作波段 I/J,最大显示距离MK1&MK2是20公里,MK3达到了30 公里,最小探测距离都是 500 米;反应时间12秒;定位精度,对81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达到10公里,对120毫米迫击炮的探测距离可达14公里,最远扫描距离约20公里,对于炮口初速更高的加榴炮、加农炮和火箭炮,就无能为力了。

在扫描工作时,MK1和 MK2型内外锥体固定不动,中间的旋转锥体在驱动装置带动下,以每分钟约1000转的速度转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两道扇面角40°的来回扫描的倾斜波束,同时在扫描扇面下方还有一道固定的预警波束。当来袭炮弹穿越预警波束平面时,就会被及时返现,之后扫描波束对该弹丸航迹上进行两次截获,测出每个截获点的斜距、方位角、仰角以及两点间的飞行时间,最后由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反算出迫击炮的位置。

而M3型,由于修改了天线的反射体设计,增大了探测的范围和距离,采用数字计算技术和视频数据存储,改进人机接口,通过数字键盘输入数据,可经液晶显示器提取数据,此外,其遥控操作距离扩展到30米。

“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当年也只是进口了四部,毕竟一部的价格就在24万英镑,4部加在一起就小一百万英镑了,在当时约合223万美元。这对于当时还没有多少外汇储备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四部“辛柏林”在1980年的年底前全部到货,之后,广州军区一部,昆明军区一部,宣化炮兵学院一部,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国营786厂)用于科研一部。

广州军区的这部“辛柏林”炮兵侦察雷达装备了军区炮兵仪器侦察营,这个营下辖三个建制战斗连,一连为雷达连,二连为声测连,三连为侦测连。雷达连有四个排,一排为辛柏林雷达排;二排为我国生产的370地面炮兵侦测雷达,该雷达以电子管为主;三排、四排为我国生产的372地面炮兵侦测雷达,该雷达以晶体管为主。

1979年我军北撤后,越军趁机占领了中越边境地区大量的制高点。从1980年开始,我军先后收复了罗家坪大山、扣林山、法卡山等地区。

其中,在法卡山战役期间,从5月22日进入阵地到7月19日撤离,“辛柏林”雷达总共侦察敌炮位11个、坐标613个、校射目标50个。

在靠茅山炮击作战中(1985年1月和1986年1月的两次),前边提到的广州军区炮兵仪器侦察营雷达连1排的“辛柏林”也参与了战斗。其中,在1985年1月15日的炮击行动中,“辛柏林”雷达捕捉越军阵地坐标200多个,为我方炮兵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短时间内彻底压制了越军炮火。而在1986年1月15日的战斗中,“辛柏林”雷达捕捉越军阵地坐标127个,引导我方炮兵摧毁越军炮兵阵地3个,前沿据点数十个。

而最让“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出名的,还是在老山前线的战场上!

老山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山岳丛林特征,山高坡陡,峰险谷深,丛林茂密,茅草没人,道路稀少,雨多雾大,能见度差,战场环境非常复杂。在这种地区作战,炮兵受到的影响较大,射击后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1984年4.28大战之后,我军相继收复了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地区,一线部队转入防御。

越军就经常利用地形,制造假目标和假发射点,诱使我军浪费炮弹。尤其是越军的炮兵,他们非常擅长在丛林地区使用各种迫击炮,机动性高,射击精度准,打了就走。越军的前沿炮兵观察哨也很精干,善于利用地形潜伏,严密伪装,居高临下,交叉观察,及时为炮兵指示目标。

转入防御的我前沿战士在阵地内外运动时,时常遭到越军炮火狙击,时有损失。甚至哪里的竹林树梢出现异样晃动,越军的观察哨都会打曳光弹指示目标,很快其炮兵火力就会砸过来,对我军威胁很大。

为了扭转态势,打击越军气势,一台“辛柏林”炮位侦测雷达被部署到了老山前线。它的到来帮助我军炮兵较准确地捕捉到越军迫击炮阵地,并在多次压制越军炮兵的战斗中效果良好。越军始终搞不明白,为什么我方的炮火如此精准,以至于他们每次开火后只要8秒钟,反击的炮弹就会落到头上。

鉴于“辛柏林”的重要性,我军在其周围专门布置了一个连的兵力作为警卫,另外还配给了一个迫击炮阵地,可随时提供火力支援。

然而,还是出事了!

7.12大战开始前,越军821特工团406营7连派出1个排的兵力,于1984年7月4日深夜从1134高地两侧的垭口潜入我方境内,以逐点观察、逐点推进的方式,利用40师与边防15团结合部进行渗透,于5日拂晓进至白石岩地区的一处山洞潜伏。5日,越军特工对我在白石岩地区的各个阵地进行了一昼夜的抵近观察,在这期间,他们发现了“辛柏林”雷达部署阵地。

当时“辛柏林”雷达部署的地点,就在八里河东山西侧浅纵深地区的芭蕾坪一带,从那里可以对整个老山地区和清水口子以南地域进行扫描。由于在附近的白石岩地区还有我军100迫击炮阵地和122团9连驻地驻守,整个部署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

6日凌晨,越军除留下1个小组担任山洞警戒和接应任务外,其他人员编成4个小组秘密向我方阵地靠拢。这4个小组,1个袭击迫击炮阵地,1个袭击警卫连驻地,2个从两侧偷袭雷达阵地。

凌晨2点半,越军开火。我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雷达兵冲出帐篷时正好踩上越军特工埋设的地雷,“辛柏林”雷达也遭到了破坏。

10分钟后越军袭击结束,敌特工小组撤退至白石岩山洞,在对伤亡人员稍做处理后,于当日6时前按原渗透路线撤回越南境内。

此次偷袭,我军共牺牲9人,负伤40人,被破坏了1部炮兵侦测雷达、1门重迫击炮,报废了2辆汽车。越军特工阵亡了1人、伤10人。据说当时因遇袭现场混乱,我方守军直到早晨6时还以为爆炸声只是越军的炮击。

据后来侦听到的越军通信披露,越南特工撤退后仍不知道自己炸的是什么,还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通信站。

不幸中的万幸的是,越军对“辛柏林”的破坏程度不算太严重,只是被炸坏了部分电源,经过前线部队的紧急修理,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

这次“辛柏林”雷达遭遇偷袭,越军虽然有点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感觉,但是敌人的行动也给我军敲响了警钟。

之后,根据上级首长的意见,陆续从各大军区抽调精锐的侦察兵组成侦察大队开赴老山地区参加两山轮战,执行敌后侦察作战任务,先后共有十五支侦察大队参战,立下赫赫战功,创造了不少经典敌后侦察战例!

“辛柏林”虽好,但是价格太贵了。于是从引进的那一天起,仿制工作也同时进行。国营786厂经过6年的研发,所研制的国产371型炮兵侦察雷达(LLP61近程炮位侦察校射雷达)最终在1987年1月28日完成了验收试验,在以122毫米榴弹炮实弹进行的定位试验中,精度达到10米级,性能已经超过了进口产品。

随着两山轮战的结束,“辛柏林”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在老山前线为减少指战员的牺牲和为中国反炮兵雷达的发展,所作出的功绩和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2 阅读: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