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揭露"龙胆泻肝丸"致尿毒症的新华社记者朱玉,现状如何?

友绿聊历史 2024-01-14 05:27:24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2003年,龙胆泻肝丸或致尿毒症,朱玉勇敢揭露残酷真相,她现在如何?

这年2月23日,新华社一篇新闻报道横空出世,把龙胆泻肝丸导致尿毒症的真相告知大众。记者朱玉,因此事而成为了风口人物。

当年的她是如何调查并揭露深受百姓信任的这款药物的?如今20年过去,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视频开始之前,请各位粉丝朋友点击视频右下角的关注,支持一下。

2003年,新华社记者朱玉参加了一个笔会。她是个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个作家,因此偶尔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也算是工作之外的生活调剂。

就是在这个偶然的活动现场,她发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同样作为作家来到此处的一个40多岁的男人,明明正处在壮年,但面色却十分苍白,眉头时常皱着,精神也不算太好。他的身体状况,似乎与他的年龄并不相符。

出于好奇,或许也是出于一个记者的敏锐,朱玉找到了这个男人,问了对方一些问题。也是经过深入的交谈,她这才得知,男人竟然有尿毒症,正被病魔困扰着。

而他的病,皆因一款药所导致,那就是龙胆泻肝丸。

尿毒症本身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疾病,可由于药物而患上尿毒症,这样的情况就非常少见了。

况且,龙胆泻肝丸并不是不知名的药物,对于医药行业有着一定了解的朱玉,已经听到过这个名字很多次了。据她所知,中国有很多老百姓都有过买药吃药的经历。

在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使命的催动之下,她展开了调查。

幸运的是,她收到了一些患者的来信,里面记录了他们服用龙胆泻肝丸的经过,以及第一视角下的身体情况的具体变化。这些线索,都让她的调查方向逐渐清晰起来。

医药研发企业、各大医院、区域性的诊所、医生与患者,这些人或者单位,都与龙胆泻肝丸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

不管是实地调查还是亲自采访,朱玉都能从中挖掘有关真实情况的片段。

一开始,部分医生和患者不大愿意接受采访。还有人就算坐在了录音笔的前面,说起话来也是吞吞吐吐,语焉不详。

身为有着十几年从业经验的记者,朱玉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顾虑。她用十足的耐心和细心,一点点安抚受访对象的情绪,帮助他们敞开心扉,建立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感。

她是真正想要做实事的记者,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受访者被打动。

在收集了足够多的具有极强说服力的证据之后,她便开始撰写报道。文章一经发布,必然引起行业地震,甚至还会动一些人的蛋糕,这些她都明白。

但是,揭露真相,她义不容辞。

于是,2003年2月23日,《龙胆泻肝丸——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横空出世,记者朱玉的名字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文章中明确指出,龙胆泻肝丸有很大可能致病,并且罗列了具体详实的案例以供支撑。有理有据的论证,使这篇报道被转载500多次,引起了轰动。

药品当中的马兜铃酸损伤肾脏,影响身体机能,破坏泌尿系统,这些事实也都被朱玉提出。她的遣词用句都做到了真实可考,绝没有为了吸引读者而夸夸其谈。

在新华社“新华视点”中,她还用数据给了读者一个震撼。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我国每一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群众大约有19.2万人。他们的事故,社会公众必须要引以为鉴。

在社会舆论甚嚣尘上以后,2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涉事单位在4月30日之前,把龙胆泻肝丸中含有马兜铃酸的成分进行替换。

用手中的笔为老百姓争取一个更健康安全的医药环境,为人民群众发声,朱玉做到了这一点。

从业以来,像这样的大事,她可不只做过一次。之前,她还有过什么揭露真相的行为?

2

2003年,新华社朱玉一篇文章,揭露龙胆泻肝丸可致尿毒症,得到重视。

她的新闻人使命,还体现在哪些事迹上?

就在报道龙胆泻肝丸事件的前一年,朱玉还执行了一次非常危险的任务。她冒着巨大的风险,亲身前往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富源煤矿。

煤矿出现了严重的瓦斯泄露事故,具体情况尚不分明,等待着她来调查报道。

2002年5月15日,她到达事故现场,可却发现这里空无一人,更别说什么应急抢险的设备了。救援指挥部倒是存在,可它的位置距离煤矿井口有20公里,根本不像真正的指挥部。

一切不寻常的情况,都透露出某种危险的意味。但朱玉不怕危险,既然来了这里,她就不能两手空空的离开。

她和摄影师先是去往附近的旅馆,碰巧见到了一位事故遇难者的家属。

原以为只要他们亮明身份,家属一定会积极配合他们的调查行动,可没想到,原本的确答应了他们接受采访的人,转头就变了卦。

家属的异常表现同样让朱玉非常困惑,因为通常情况下,记者的调查能够使真相早一点被公之于众。

真相早点到来,家属也能早点得到公正对待,所以他们应该是最配合记者的那群人才对。

可这里的人却仿佛对事故过程讳莫如深,看到记者就像见到了瘟神,恨不得跑的越远越好。

十几个小时过去,他们的工作连一点进展都没有。找不到受访对象,他们的采访和调查都无从着手。

朱玉非常焦急,甚至有些绝望。没有大家的配合,她就是再能干,也无法找到事故真相。

好在柳暗花明又一村,陕西韩城的救援大队联系到了她,表示愿意接受采访。

就这样,在当地救援人员的帮助之下,朱玉才了解到,原来煤矿事故发生之后,矿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紧急抢险救援,可安抚遇难者家属情绪,而是隐瞒真相,粉饰太平。

他们没有第一时间联系就近的救援队,而是选择联系距离较远的韩城救援队,摆明了是想拖延时间。

就算救援队到达了现场,矿洞的工作人员也并不配合行动,这让救援工作的开展也举步维艰。

原来早先朱玉感受到的不寻常背后,其实是有人在故意为之。

5月16日晚上,综合好所有线索,朱玉和摄影师又找到了当地的一间旅馆房间,见到了众多聚集在这里的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甚至还见到了当地的父母官。

政府的领导干部表现非常积极,对记者有问必答,还鼓励事故的亲历者说出真相,早点还受苦受难的群众一个公道。

而家属们躲避采访的缘由才被朱玉知晓。明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矿洞主却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故发生之后,他第一时间派人通知这群家属。不得私自与记者联系。否则他们一分钱的赔偿金都不会得到,最后可能会落得人财两空的地步。

而且他还蒙骗大家,污蔑朱玉等人是假记者,前来报道的目的是为了瓜分他们的赔偿金。在各种威胁和栽赃陷害之下,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遇难者家属,自然就被有心之人给唬住了。

事故的真相随着大家的讲述逐渐大白于天下,朱玉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倾听家属们的血泪控诉。那些素材,每一个字都仿佛含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情绪,让她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

后来在撰写新闻稿件时,她也是一边写,一边哭。回想着无助的人们惨白的脸色,她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样坚定。

5月17日,稿件成了,真相再也无处隐藏。第二天,矿主张顺和也迫于形势的压力,不得不正式公开道歉,并且老老实实的坦白井下矿工的人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件事,不仅对发生事故的煤矿进行了相应的严厉处罚,还责令境内的各大煤矿停运整改,确保消除工人工作时的安全隐患。

每一次发生这样的大事,朱玉对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会更多一份清晰的认识。

一晃20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3

2003年,龙胆泻肝丸致病被朱玉揭露,行业整顿,20年后朱玉生活如何?

勇于探寻真相的她,多年以后的生活状态是否会发生改变?

说起来,朱玉和记者这个职业身份结缘,并不是源于她主动的选择,而是源于一种被动的接受。

198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文学专业毕业之后,她向往着能够成为一名文学刊物的编辑,或者成为自由自在的作家。

那个时候的朱玉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在正当大好年华的岁月里,她愿意用文字来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但是阴差阳错之下,她并没有进入什么文学编辑社,而是被分配到了新华社的北京分社,从此成为了一名用新闻来说话的记者。

习惯了书写文学散文的朱玉,对新闻稿的撰写非常不适应。所以一开始工作时,她常常出现各种问题,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记者是需要天赋的,文字也是需要力量的,可她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没有办法到达那样的境界。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令她十分痛苦。

好在她的领导并没有放弃她,而是鼓励她,支持她,成为她的后盾。领导说,她的身上有着记者的潜质,只要认真钻研,未来一定能够成器。

有了支持,这条路上,朱玉就不是独自负重前行了。果然如旁人所说,她是有能力的,在调整了自己的文字风格之后,她对报道新闻这件事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从被动地接受工作,到主动地改进工作,文艺青年朱玉对职业产生了身份认同,也对自我产生了价值认同。

如果说新闻行业是人民群众的喉舌,那么她作为一名记者,一名新闻从业者,就是老百姓的声带。她要用文字记录真实的社会,用报道传递百姓的心声。

诚然,记者这个职业非常辛苦,远远没有外界所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但她还是甘之如饴。

虽然记者和每一个行业的工作者一样,都有节假日可以休息。

但事实上,记者是一份24小时待命的职业,只要有大事件发生,无论记者身处何处,都必须紧急接受任务,感到事故发生现场。

朱玉说:“这份工作有时候让我累的要死,有时候又让我烦的要命,但是这都不重要。因为更多的时候,它其实让我乐不可支。”

没有什么比从工作中发现快乐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更让人振奋。这些体验,都是别的职业无法带给她的。

从业这么多年来,她不是没有想过换个赛道继续向前跑,也不是没有对其他的职业感过兴趣,动过心。但是最终,她还是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或许天生就该做新闻吧,她总是带给人这样的感受。

她是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的获得者,是学习雷锋的先进个人,是业内无数同僚和后辈的榜样。

回归到最本真的身份,她是一位优秀的记者,没有人能质疑这一点。

虽然对于这份职业的热爱一直没有退却,但人的年纪总是会增长的,所以告别也总是会发生的。

在去往香港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现在的朱玉已经退休。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她更多的把生活重心放在了个人的体验之上。

她会品尝可口的美食,会因为某处的风景绝佳而忍不住赞叹,会积极的在社交平台上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当然,她还是会时常记起曾经工作的岁月,也会经常分享自己过去和同事们一起工作时的画面定格。那是她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也是她会一生咀嚼的滋味。

在一条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职业道路上从一而终,这的确非常幸运,但也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朱玉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如今已然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在新闻领域持续地发散着能量。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