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给孩子讲过去的端午节

打折的寸金呀 2024-08-12 20:23:15

一早看见对门人家门上挂了艾叶、菖蒲、芝麻杆扎在一起的挂饰,孩子问为啥挂这些,除了说这是传统,一时竟不知道咋回答。

跟孩子说,挂艾蒲驱邪避讳,防“五毒”,可“五毒”又成了一个必须解释的绕不过的“梗”。放在我们小时候,五毒是夏天常见的毒虫,时常于身边出没,根本不需要解释啊!

唐代诗人殷尧藩《端午日》说:“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时移世易,如今现实生活中,年轻人似乎更关心那些外来的、新造的节日,圣诞节、父亲节、感恩节、购物节……比如我家孩子,“母亲节”给妈妈奶奶送鲜花,“父亲节”给爸爸送卡片,不用提醒,记得清楚着呢!

每逢端午节,门前挂艾蒲,张罗着过节事宜的多半是有了些年岁的人,这么说,是老去的人,更在乎传统节日,他们才是传统习俗的“多情”人。似乎有一种使命在驱使着他们,把那些节日的习俗和传统传递、交付给孩子们。

过去端午节有很多讲究,一样样想起来,一样样都觉得亲切。给孩子解释完“五毒”,顺便让孩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吃。

过去的岁月里物质匮乏,人们努力劳作也只能获得基本的温饱。几乎所有的节日,大快朵颐地吃美食,是节日最好的庆祝方式。

端午节这天,粽子是第一道美食。也只有端午前后才有粽子吃,不像现在,随时都有。白米粽配上一勺春天屯下来的蜂蜜,美味妙不可言。还有跟粽子一起烹煮的咸鸭蛋、咸鸡蛋、大蒜。除了孩子不喜欢的大蒜,都是难得的好物啊。

端午这天,家里通常会煮腊肉。尽管鲜肉也有,似乎有着“做旧”气息的腊肉,才跟这个节气更配。红亮泛光、风味独特的的腊肉,不论是配菜炒制还是直接吃,都令人垂涎欲滴。

此外,还有一种用面粉烫熟后炸制的面点,有点像面包房里做的甜甜圈,叫油糕。油糕跟粽子一样,是应景食物,一年做一回。

每回家里做油糕,还没出锅,香味已经飘满屋子。吃一口外脆里酥,绵软甜腻的油糕,端午的快乐仿佛就是这般滋味。

2.喝。

饭桌上还少不了一道特殊的饮品:雄黄酒。雄黄是有毒的,少量的雄黄搭配烧酒,可以杀虫。

小孩子不能喝酒,大人用雄黄酒在他们额头、手脚心涂上一些,据说可以防“五毒”叮咬。这个习俗在古诗里有记载,汪曾祺的散文里也写到过。

现在因为雄黄的毒性,雄黄酒似乎已经绝迹。其实把它作为一种习俗,也未为不可。

3.挂。

“清明插柳枝,端午挂艾蒲”,是现在人们对挂艾习俗的通俗说法。早上送孩子上学,看见路边有老人家卖艾叶,赶紧买了一把备用。到单位门口打卡时,门卫大叔看见了,好奇地问:你们这里也挂艾草吗?”大叔是外地人,看来挂艾草是各地都有的习俗。

本地挂的艾草通常包含三种植物,艾叶、菖蒲,还有去年收芝麻时候留下的芝麻杆。艾草、菖蒲杀菌去毒,芝麻杆是啥含义呢?“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概就这意思吧!要么我俗了,还有其他含义,我尚且不知道。

4.佩。

小时候端午节,孩子们是要佩戴香袋的。

香袋也叫“香包”、“香囊”。样子精巧,造型有四方的、有五角的。五角形的最好看,像一个精致的五角粽。讲究的还会绣花,在每个角上装饰坠子。内里包的是些芳香去秽的干燥草本植物,通常由干艾叶、菖蒲、白蔻等香料捣碎而成,有的也会加上雄黄等矿物。

把妈妈亲手做的香袋挂在身上,就不怕蚊虫侵害了。现在药店里也会出售那种加大版的驱蚊香包,味道浓郁,驱蚊效果如何,不得而知。现在那么多驱蚊产品,大多比驱蚊香包效果更好吧。小个的端午节香囊,已经很久不见了。就算有,也不会有人佩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那些清贫年月里的快乐的端午节,转眼已经过去多年。听了过去的端午节,很多地方孩子不能理解,继续开启“十万个为什么”模式:为啥吃个粽子都会那么开心?为啥挂个香袋不用驱蚊手环?为啥雄黄有毒还抹在身上甚至喝下去……

门口已经挂上香艾,冰箱装满了各色粽子和咸鸭蛋。除了油糕和雄黄酒,想要的,都有。如今的端午节,有吃有喝有假期,只是缺了一样东西,叫“过去”,它远远地站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只在记忆中跟我们相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