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广东一老妇看杂志,才知消失30年的儿子竟是国家功臣

沐光知百年 2023-12-22 08:35:03

1987年,广东的曾慎其女士收到一本远方寄过来的杂志,在这本杂志中有一页折了一个角。

曾女士仔细端详这一页的内容,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赫赫无名的人生》,文中讲述了一位研究中国核潜艇的“黄总设计师。”

根据文章内容的描述,这位总设计师为了中国的核潜艇研究隐姓埋名将近三十年。

曾慎其一看再看,越看越觉得这是自己杳无音讯近三十年的儿子,94岁的曾慎其老泪纵横,马上把家里的其他几个孩子召集起来。

曾慎其跟孩子们说,你们三哥自从毕业以后就离开家杳无音讯,我相信他是有自己的苦衷的,你们也要理解。

那么这位曾慎其女士究竟是谁?她消失三十多年的儿子又是谁呢?

曾慎其的丈夫是附近有名的医生,丈夫的家庭也是广东海丰有名的医学之家,曾慎其口中的老三名叫黄绍强,和父亲一样,从小时候黄绍强的愿望就是能做一名医生。

1924年黄绍强出生,他生长的年代正好是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年代,眼见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中国,黄绍强的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果断决定弃医从工。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黄绍强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的船舶系,国立交通大学演变到今天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

从此以后,黄绍强就走上了一条凭借工科建设祖国的道路,从学校毕业以后,黄绍强就进入了船舶工业管理局工作,直到那一天接到了上级的通知。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的局面艰难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从零开始,当时的中国面对的不仅是技术难关,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尴尬处境。

这一代的中国人,考虑的不仅仅是坚强的意志,更考验的是智慧和能力,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伟大跨越的历史进程。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一批非常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黄绍强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的6月份,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国开始研究导弹原子潜艇的秘密通知,这份报告正式标志着中国人独立研制核潜艇的序幕。

1958年8月,黄绍强接到中央的命令,需要他到北京出差一趟,因为事情紧急,黄绍强连行李都没收拾就赶去报到了,到了北京才知道,组织上委派给他的任务竟然是参与核潜艇的研究工作。

但是参与国家的秘密工作,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隐姓埋名,这是一个没有期限的事情,不知道要隐姓埋名几十年,有可能一辈子不能为人所知。

一边是骨肉亲人,一边是国家机密,黄绍强经过思考以后就选择了国家机密,就地留下的黄绍强甚至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只是寄信给家里人寄来一些衣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音信。

工作期间,黄绍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黄旭华,意思是要像旭日一样升起,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研究工作的艰难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第一代核潜艇人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用算盘打出来的,因为计算机的数量有限,很多单位都是着急在使用,工作不能停下,所以黄旭华带领的人用一把算盘来运行高难度的复杂公式。

这背后的原因让人既觉得感动,同时又充满了无奈。

在建造技术上,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瓶颈,西方世界的技术封锁也是一个大问题,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不仅仅以强权要挟中国,甚至还断绝了给中国的技术援助。

我国研究原子弹的工作也是在赫鲁晓夫时期陷入困难的境地,当谈到核潜艇的研究问题时,赫鲁晓夫竟直接表示,苏联有这种武器就可以保卫你们了,你们自己不用研究。

黄旭华和同志们的研究工作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同时这份工作还有非常高度的保密性。

1958年黄旭华来到中央开会的时候,支部书记和黄旭华交代了几点,第一就是要做无名英雄,一辈子隐姓埋名;第二就是这项工作的保密性非常强,一旦进入就不容易出来了,就算犯了错误也要在内部接受处罚,哪怕是打扫卫生或者做清洁工,也不能离开这里。

黄旭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科研是需要奉献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真挚的爱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一辈子的承诺。

黄旭华和所有的同事们心里都清楚,这是为国铸剑。

核潜艇作为最高绝密的武器,一直被世界上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牢牢的控制在手中,黄旭华和助手们只能从外国的报纸书籍中找到零星的照片资料进行研究。

至于核潜艇内部的结构,则只能依靠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推理来进行研究了,黄旭华团队的多个方案都失败了,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转机忽然出现了。

我国一对在美国出差的外交官夫妻,在回国的时候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就是美国核潜艇的仿真模型,本来是一个送给孩子的玩具,但没想到阴差阳错的就帮了研究组的大忙。

收到这个模型以后,黄旭华和团队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终于能够解决最基础的外观问题了。

黄旭华兴奋的和团队说,任何高科技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最常规的地方发展起来的,没有那么神秘。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无数个埋头苦干的日夜里,黄旭华团队最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1970年,我国的核潜艇研究团队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才完成的研究之路,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最惊险的一次,应该就是1988年的核潜艇深潜试验,实验开始之前,所有的人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参试人员还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试验正式开始之前,设计厂的同志们为参与实验的同志们拍了一张合影,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万一失败了,这就只能做一个最后的留念了。

年轻的研究人员们一腔热血,有的甚至还写好了遗书,黄旭华不顾自己的年龄,要求自己也参与第一线的测试工作。

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深潜是一次实验并不是冒险,自己研究的东西自己有信心,在第一线如果有什么环节产生了纰漏,他可以随时进行判断和处置。

据当时的有关人员回忆,当时为了这次深潜,一共准备了28套500多条的应急处置预案。

作为中国核潜艇研究的先驱,黄旭华无愧于祖国,也无愧于人民,但是作为一个儿子,黄旭华觉得非常愧疚。

离开家参与工作几年以后,组织上就将黄旭华的妻子和女儿带到身边团聚,但是对于年迈的父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来说,黄旭华是真的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黄旭华的母亲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要打听他的工作,但是黄旭华都没有正式回复,连父亲和二哥去世,黄旭华都没有时间回家一次。

时间久了,母亲就对儿子失去了牵挂和念想,但是黄旭华每次想起来都是心存愧疚的。

直到1985年,我国的新闻报刊才将中国核潜艇的研究相关内容报道出来,那篇《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黄旭华为首的中国潜艇人的事迹。

文中虽然没有提到黄旭华的名字,但是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黄旭华的母亲曾慎其看到报道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消失三十多年的儿子,竟然是国家功臣。

爱国,就是将个人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奋斗一辈子,是黄旭华医生的追求,黄旭华将青春和热血交给中国搏击惊涛骇浪的核潜艇事业,国家也不会忘记他的贡献。

深潜实验大获成功以后,黄旭华终于获得了回家探望母亲的机会,母亲已经是95岁高龄的老人了,而黄旭华也两鬓斑白,但是对于这一切,黄旭华从没有后悔过。

作为中国核潜艇研究事业从无到有的人物,黄旭华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无声奉献,这种精神一定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