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说的一句话,可能暗示了孩子的未来

钱志亮谈知识 2024-11-11 13:47:53

在你的童年里,有的人让你感受到被爱、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表达了对你的欣赏,让你备受鼓舞,比如学生时代的某位老师;

有的人却伤害过你的自尊心,比如,那些嘲笑过你的同学,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你会发现,我们的自我概念很多时候都是从身边人提供的反馈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换句话说,来自他人的信息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自尊。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儿童受他人看法的影响更深。其中,父母作为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最亲近信任的人,他们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正如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曾经说的:“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大人对于孩子的评价,很容易变成一种心理暗示。

电影《哪吒》中有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得动。”在电影中,人人都把哪吒当妖怪,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是一样的结果,后来他放弃了:“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孩子也会有同样的心理,如果孩子接收太多否定批评的信息,自我认知通常是负面的,认为自己有缺陷、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

当你对他说:

你总是磨磨蹭蹭!你从来不好好做作业!就你娇气,幼儿园就你最爱哭!

孩子也会这样认同自己,他就限制在这些条条框框里面: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我就是会做出磨蹭、不爱做作业、爱哭的事。家长随意给出的负面评价,会不断放大和强化孩子身上的问题,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尝试。有个同事,小时候被爷爷奶奶说挑食,经常说她不爱吃青菜,什么青菜都不吃,她印象最深的是奶奶说她:嘴巴真刁。结果她真的每次吃饭都不挑青菜吃。后来她去外地上大学,学校的餐厅里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青菜,有一次不小心点了一份青菜,她猛然发现,其实青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一直不吃青菜的习惯,突然就改过来了。很多时候,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都是被父母不断放大和强化的。父母的负面评价和标签,成了限制孩子的“咒语”。

经典绘本《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就揭示了大人随意且夸张的点评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主人公爱德华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他喜欢踢东西,父母说“爱德华,你很粗鲁,老是乱踢东西,你是世界上最粗鲁的男孩。”从那天起,爱德华就变得越来越粗鲁。爱德华有时会欺负小朋友,会捉弄动物,会把房间弄得很乱。父母经常指责他:“爱德华你是世界上最恶劣、最没有爱心、最脏乱的男孩。”

渐渐地,爱德华变得越来越粗鲁、吵闹、恶劣、没爱心、脏乱。事实上,爱德华只是偶尔犯一些小错误,可是家长把这个错误放大了,给他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最终把他变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男孩。如果爱德华的父母多用正面评价鼓励他会怎样呢?爱德华喜欢踢东西,有一天他踢飞了一个花盆,父母说:“爱德华,我看见你种的花,长得很可爱,你应该多种一些植物啊。”从此爱德华喜欢上了种花,越种越好,连隔壁邻居都来请教他。爱德华有时还会有点不爱干净、调皮,但父母不再恶语相加,他们总说爱德华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渐渐地,爱德华真的成为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可以发现,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家长看孩子的眼光和评价变了,孩子就会发生改变。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有缺点或不足,有时犯错,都很正常。评价孩子之前,要始终牢记一点:每个孩子其实是非常期待成为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不是他本意,他也很无助,父母要做的,是给他们信心,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就做得很好,他的孩子天生有些内向,不如其他孩子活泼,特别是见人就躲在爸爸妈妈后头不出来。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孩子,按照一般情况,父母肯定非常生气,会拉着孩子出来打招呼,边催边骂孩子没用。但是朋友却选择了另外的方式,他通过小游戏来帮助孩子,给孩子读儿童社交类的绘本,让孩子每天早上跟家里的玩具打招呼,他甚至还告诉孩子,微笑也是打招呼的一种。最开始,孩子遇见陌生人还是躲在他身后,他也不着急,只是拍拍孩子的头,介绍来人给孩子认识,孩子虽然没有开口叫人,却也会害羞的微笑。等人走后,朋友就会鼓励孩子:这次比上次好多了。经过很多次的积极暗示,如今孩子遇到人,不再那么害怕,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叫叔叔阿姨。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比起盖棺定论的结论,孩子更需要的是你的爱和帮助。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孩子呢?首先,少用一点概况性的词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鲜活、集多样特质于一身的个体,不是几句笼统的评价可以概括的。比如:

内向安静的孩子,可能拥有很强的专注力、坚韧的毅力;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号召力、领导力;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人缘特别好,善良诚实······

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与坏的标签,是对孩子潜能的巨大浪费,对孩子多样性的忽视。其次,家长应当立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每一面。尤其要摒弃“只要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这样的观念,懂得欣赏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优点和特质。不要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芒。和过去的自己比,在不断进步,就值得肯定。

紧接着,评价孩子时,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和表现。比如,孩子参加钢琴比赛时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名次,家长不应该根据表现就否定孩子,而是要就这个过程中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如“态度端正,每天很勤奋地练习”。不足的地方再一起探讨,想办法做出改进。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反之,家长如果经常根据结果和表现来评价孩子,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过于关注结果,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心态容易失衡。最后,评价孩子时,用恰当而具体的语言描述孩子的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远胜于笼统的评判。与其说“你跳舞跳得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跳舞时候自信、专注、闪闪发光的样子”;与其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如说“你很体贴,总是这么勤快地帮妈妈做事,妈妈很感动,也很开心”……客观具体的描述性语言,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起稳固的高自尊,而不是过于依赖外界的标准和评价来定义自己。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发展至关重要。父母的评价,有时候会成为孩子自我实现的预言。应尽量做到慎重、客观。不随意给孩子“差评”,并学会用更具体、恰当的语言来“评价”孩子。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