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美混,三天饿九顿”,这句话送给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1984年诞生于荷兰小镇埃因霍温的阿斯麦,至今已成立了40年。这家公司目前几乎垄断了全球光刻机的市场份额,掌握着制造先进芯片的命脉,是唯一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企业。
最近,阿斯麦发布了24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销售收入环比下降了27%,净利润下降了40%,新增订单36亿欧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1亿,因此当天股价大跌,蒸发了近2000亿人民币。
本来,今年向中国出口限制开始实施,那么市场已经预估了营收的下降,只是没想到居然降了这么多,一季度订单环比暴跌超过了2/3。
按照阿斯麦自己的说法,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台积电和韩国需求减少造成的。
按照地区分,由于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巨头的需求,中国台湾、韩国、美国、中国大陆成为阿斯麦的重要销售地。但近几个季度来看,阿斯麦的地区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24年以前,中国台湾是阿斯麦最主要的销售地,2019年收入占比甚至高达45%,但呈明显下滑趋势,2024年一季度仅为6%。而历史第二大客户韩国的收入占比也一降再降,2024年一季度为19%。相反,阿斯麦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占比却在近两年迅猛增长,2024年一季度达到49%的占比,连续三个季度成为阿斯麦最大的销售市场。
无论怎么看,我们都是第一大客户,因为从全球看,半导体行业整体低迷,手机、PC等产品需求疲软,抑制了芯片制造商对光刻机的需求。虽然,AI的发展让英伟达业绩爆发,但还是不能完全抵消其他方面的下滑。
但是咱们得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现在能用到芯片的,基本都在咱们这边,芯片我们是正处在逆周期拉货阶段。
一方面,国产智能手机的回归带动了华为产业链的发展,华为最近发布的机型几乎全部采用国产芯片,这可就是10亿级别的了。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占比不断提高,2024年3月达到了30%以上,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对芯片的要求要高出几十倍,这极大的扩展了市场。
另外,很多家电、工业产品的芯片都在快速的国产化,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今年一季度,我们国家的芯片总产量飙升了40%,达到了981亿颗。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光刻机的需求肯定是实打实的往上走,因此中国恐怕已经成为阿斯麦最怕失去的客户了。
不久前,美国要求阿斯麦不能向中国提供产品的售后服务,这无疑给阿斯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知道,一台光刻机大大小小零部件加起来有10万多个,总重量达到180吨,相当于二三十个成年的非洲象那么重。设计工艺极其复杂,一年往往需要维护两次。如果没了阿斯麦团队来维护,出了问题就等于直接报废。天价买来的光刻机只能用一年半载,这显然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谁还会愿意购买阿斯麦的光刻机呢?
于是,他们的CEO就直接表示了,说中国安装的设备没有服务限制,甚至前不久阿斯麦还计划从荷兰迁往其他国家。
搬迁的理由是,想搬到具有更强经营自主性的地区,有助于更自由的选择商业伙伴,减少政治压力。
当然了,阿斯麦想走,也是对荷兰政商环境的不满,它不仅限制贸易,还限制移民工作,已经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了。
阿斯麦在荷兰境内工作的员工有40%为非荷兰籍,海外留学生是他们主要的来源,如果荷兰收紧移民政策,不仅会增加用工成本,也会让公司招募不到足够的人才,影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不过,阿斯麦作为一家主要技术来源于美国,主要股东来自美国的公司,你想通过对抗美国谋求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希望这种时候,我们国产光刻机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目前,国内光刻机从艰难起步到奋力追赶,扎实前进。
我国光刻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二十年,科研人员将光刻机技术与国外的20年差距缩短到7年;中间十五年,差距重新拉回20年;而近十五年又在大力追赶。目前,中国光刻机技术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部分领域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
其中,上海微电子是大陆光刻机进展最快的厂商,已实现90nm量产(600系列光刻机),可满足IC前道制造 90nm、110nm、280nm关键层和非关键层的光刻工艺需求,该设备可用于8寸线或12寸线的大规模工业生产。
但上海微电子的IC前道光刻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较大。荷兰的EUV 3400B制程节点可达到5nm,而上海微电子已量产的光刻机中性能最好的可实现90nm制程节点,差距还是很大的。
如今,上海微电子封装光刻机已实现批量供货,成为长电科技、日月光、通富微电等封测龙头的重要供应商,并出口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
不管怎么说,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在光刻机产业链中实现部分突破。
在光刻机产业链上游,中国初步突破了光刻机的双工作台(华卓精科)、光源(科益虹源、福晶科技)和光学镜头(奥普光电)三大核心子系统。
在中游,上海微电子是国内技术最领先的光刻设备厂商;在下游,中芯国际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对中国实现EUV光刻机国产化有信心,但这需要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这个螺旋式提升过程必须以5年,10年来计算,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全链条培养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