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里,始终存在着“四大天师”这样的说法。而所说的这四大天师呢,具体就是张道陵、葛玄、萨守坚以及许旌阳这四位啦。
在这四位天师之中,萨守坚以外的其余三位,其生活年代皆是处于汉末三国时期。
无论是道教文化领域,还是神话传说范畴,那四位天师皆有着极高的地位。于神话传说而言,四大天师属于通明殿的四位尊神呢。就拿《西游记》来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从南天门一路朝着凌霄宝殿杀过去时,便是在通明殿这儿被拦住了去路。
依据神话传说的常理来讲,玉皇大帝平日里是在凌霄殿处理事务办公的。那通明殿呢,其实是凌霄殿的外殿哦。在《西游记》这部作品里,孙悟空最后没能顺利打进凌霄宝殿,原因就在于到了通明殿这个地方时,被通明殿的王灵官给阻拦下来了。
王灵官乃是四大天师之一萨守坚的徒弟。
在道教文化里,四大天师的地位可谓高到极致!其中,张道陵乃是道教的创立者;葛玄为道教灵宝派的开派祖师;许旌阳是道教净明道的祖师级人物;萨守坚呢,则是道教神霄派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人物。
有趣的是,在这几位天师当中,萨守坚是生活于宋朝时期的,而其余的三位天师呢,他们的生活年代均处于汉末三国那段时间,和萨守坚所处的宋朝并非同一时期呢。
这显然绝非巧合!怎么可能会是巧合呢?分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嘛,这实实在在是有着必然的缘由在其中的,所以说,它肯定不是巧合这种偶然情况能解释得通的啦。
事实上,汉末之时三大天师集中现身,这本身便已然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现象了。它意味着在汉末三国那段时期,道教抑或是说宗教的发展步伐极为迅猛!特别是在东汉末年那混战不休的阶段,居然还涌现出了像汉中张鲁这般的“宗教势力”,直接占据一方之地呢。
东汉末年,道教缘何得以迅速发展?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三位天师,究竟是何种模样的人呢?他们又在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怎样程度的影响呢?
咱们先来讲讲张道陵这一脉的情况。
有关张道陵的故事颇为丰富,他乃是张良的后裔,对于后世之人来说,相对是比较熟知的。在诸多人物当中,张道陵的相关事迹流传较广,而其作为张良后人这一身份,也让不少人对他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据传,张道陵诞生于东汉初期。其年少之时便得以进入太学深造,且学业成绩斐然,按常理而言,入仕为官对他来说是顺理成章之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张道陵发觉自己所掌握的学识,根本没办法参透生死这一奥秘。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踏上了云游四方之路。
在张道陵60岁之际,他终于在修道之路上取得了成果。随后他前往四川地区,着手对当地的百姓展开教化工作,积极传播自身所秉持的道义。由于人们若要加入他所创立的这个教派,一开始就得交纳五斗米,故而后来人们便将其称作五斗米道。
在张道陵离世之后,其儿子张衡便继承了衣钵,成为了第二代天师。此张衡与那位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姓名恰好相同,不过就实际情况来讲,这两位张衡之间大概并没有什么关联之处。
公元179年,此时距离黄巾起义爆发还有五年,张衡离世了。在此之后,天师之位便传承到了张衡的儿子张鲁那里,由其接手继续延续相关事宜。
然而,张衡至张鲁期间的交接班事宜,在后世引发过不少争议。不少人觉得,张衡离世后,五斗米道的教权曾一度被一个名为张修的人掌控。至于这个张修来自何处,又与张道陵、张衡父子存在何种关联,我们全然不知晓。
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在黄巾起义爆发以后,张修当时身处四川地区,并且他还率领着五斗米道的一众教众发起了兵事。
然而在那之后,具体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们依旧是不清楚的。总归到了最后,张修先是担任了刘焉手下的别部司马一职,可随后却被张衡的儿子张鲁给杀害了。张鲁在除掉张修之后,成功夺回了五斗米道的教权,并且还在汉中地区凭借宗教势力割据一方,自成一体。
就在那个时候,原益州牧刘焉离世了,由其儿子刘璋继承了他的位置。刚接手的刘璋,遭到了张鲁的极度不服。刘璋一怒之下,竟把张鲁的母亲及其家人全都杀害了。从这往后,张鲁便与刘璋结下了深仇大恨,双方你来我往相互攻伐,这一打就差不多持续了二十年之久。
当曹操成功拿下关中,进而着手攻略四川之际,张鲁径直向曹操投降了。要知道,张家在汉中一带的影响力极为巨大,此前差不多已形成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模样。所以,曹操为了削减张家的影响力,随后便把汉中郡的诸多“五斗米道”信徒,统统迁移至长安、洛阳以及邺城周边地区。
曹操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打算把这些人统统迁移至自己的统治核心区域,以便能对他们进行监视,防止他们起来造反。然而让曹操始料未及的是,这伙人在搬了家之后,竟然借着长安、洛阳等地方的繁华景象,大力地去传播五斗米道。
就这样,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后,五斗米道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彼时,众多高层贵族都纷纷投身到对五斗米道的信仰之中。像后世被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便是五斗米道极为狂热的忠实信徒呢。
据说张鲁共有七个儿子,在其投降曹操后,其中五个儿子皆获封侯。这几个儿子里有个叫张盛的,后来继承了天师之位,成为第四代天师。也正是张盛,前往江西龙虎山进行传道。自此之后,天师府的道统传承便由此开启了。
在张道陵之后,与张鲁处于差不多同一时代,还有一位声名远扬的道士。此人在《三国演义》里也曾有过出场戏份,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左慈。
庐江郡有一人名叫左慈,其早年是在天柱山居住的,一直在那里研习炼丹方面的法门。值得一提的是,左慈曾受到曹操的邀请,成了曹操的座上宾,还在这期间巧妙地戏弄了曹操一番呢。
暂且不去说左慈的那些故事吧。毕竟不管是在正史当中,还是在《三国演义》里,有关左慈的记载都显得太过奇幻、魔幻了。不过呢,有一个方面,在史书上是有着明确记载的。
左慈本人后来收了一位弟子,而这位弟子便是葛玄。
因此,在历史记载当中,那个曾经戏弄过曹操的左慈,其真实身份乃是葛天师的师父。
在正史里,关于葛玄的记载着实不多。然而于道教文化而言,葛玄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修道之事,他尤其精通诸如《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一系列的炼丹经书呢。
此后,葛玄选择在江西阁皂山隐居起来,于此专心修道养生,同时还大力传播教义。而这一派别因拥有一部名为《灵宝经》的经书,故而在后世就被人们称作是灵宝派了。
不少玄幻小说里,这本经典常常会出现。
接下来要说的是道教净明派的祖师许逊,也就是许旌阳。在道教的诸多流派及发展历程中,许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作为净明派的祖师,其事迹与贡献对该派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时间方面而言,葛玄所处时代要稍早于许逊。许逊生于公元239年,在这一年,曹叡已然离世,彼时司马懿与曹爽也已经开启了联合辅政的阶段。
南昌人许逊,其家乡在他生活的那个时候是归东吴所管辖的。待许逊渐渐长大成人,彼时孙权已然离世,而他恰好就遇上了东吴最为混乱的那一时期。
许逊在年轻之时,也曾多次付出努力,一心想着能够入仕为官。然而,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屡屡参加考试,却始终未能考中,压根就没得到这样的机会。在此之后,他便选择追随吴猛这个人,与之一同踏上了修道之路。
不得不说,吴猛可真是个厉害的人。他早年极其孝顺,其“恣蚊饱血”的故事还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之中呢。情况是这样的,小时候他家境贫寒,根本买不起蚊帐。于是,吴猛为了能让父母睡安稳觉,就主动躺在父母身旁,任由蚊虫来叮咬自己。在吴猛小时候的想法里,蚊子吸饱了他的血,就不会再去咬他的父母啦。
许逊踏上修道之旅,追根溯源,正是得益于吴猛的传道。正是在吴猛的传经授道作用之下,许逊方才在后来开启了自己的修道行程,走上了这条追寻道家真谛的道路呢。
如此一来,许逊便开启了长达二十余载的修道生涯。时光匆匆,二十多年转瞬即逝,彼时许逊已步入四十多岁的年纪。恰在这时,司马炎成功灭掉东吴,实现了天下的完全统一。之后,司马炎打算从东吴之地选拔一批新人入朝为官。也正是在此情形下,许逊接到了征召令,要他出任四川旌阳县的县令。
在之后的数年时光中,许逊在任职期间的表现堪称出色。他一方面于当地推行诸多利国利民的举措,另一方面凭借自己修道所习得的医术,为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救治。当地的民众对他极为认可与肯定,也正因如此,后来众人便尊称他为“许旌阳”。
然而,时隔十年,司马炎离世后,西晋的皇位竟传到了被称作“痴儿”的司马衷手中。许逊察觉到此事后,敏锐地预感到,此后西晋恐怕会陷入天下大乱的局面。于是,他当机立断辞去官职,返回老家南昌,在当地再度开启隐居修道的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许逊与他的老师吴猛再度相聚了。并且,受许逊的感染,许家的好些亲戚以及其他有志于修道的人,一同在江西西山组建起了一个教团。该教团里,算上许逊共有十二名骨干成员,后来人们便将其称为“十二真君”。
除此之外,在当下这个时代,可不单单只有三大天师哦,我们还能够发现诸多其他十分著名的道士呢!
就拿大约在司马懿去世一年后的情况来说吧。那一年,有个名叫魏舒的人,家中添了个女儿。魏舒在之后的许多年里,颇受司马昭的看重,官职一路升至司徒。而他新生的这个女儿呢,被他起名为魏华存。
历经许多年的时光流转,魏华存于茅山开始传播道教教义,在此过程中,收获了众多人的虔诚信奉。而在之后的日子里,魏华存的那些信徒们另行创立了一个道教的教派,这个教派便是上清派,它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即茅山派。
总而言之,在对道教的几大分支历史进行一番盘点过后,我们能够察觉到这样一个情况:那几个声名远扬的分支,其祖师爷大多是出生在汉末至两晋这一时期的。
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呢?
其实,说到这个问题,最为根本的答案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那便是“社会固化”。
自东汉中后期起,随着察举制推行时长不断增加,诸多世家大族逐渐掌控了国家人才上升的通道。处于这样的情形当中,大量底层平民已然丧失了向上晋升的机遇。即便他们拼尽全力去努力,也依旧无法获取做官的资格。
此外,即便是贵族群体,又或是那些世家大族,实际上也已然分化成了各不相同的阶层。特别是在九品中正制开始推行之后,社会阶层固化的情况愈发凸显,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样鲜明的阶层划分局面。
当社会呈现出严重固化的这般情形时,不少人自然而然地便只能作出两种选择,要么选择去踏上修道之路,在精神的修行里寻求寄托;要么就归隐到田园之中,寄情山水,远离那已然固化的社会纷扰,以此来安放自己的人生。
此外,在这一时期,并非只有道教得到了迅猛发展。实际上,佛教同样在这段时间里呈现出极为快速的发展态势,甚至还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这般极为繁盛的景象呢!
实际上,在那些宗教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的背后,所潜藏着的无一不是当时社会已然固化的现实状况。
要知道,当一个平凡之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没办法改变自身命运的时候,那他便唯有将自己心底的理想,寄托到那些宗教所信奉的神灵之上了。也正因如此,在这之后,道教与佛教便自然而然地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