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杨林:从邂逅小螃蟹到螃蟹趣画

黑鹰书院 2024-09-06 04:54:40

图文/ 杨林

一场秋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上午逛市场时,偶遇一小贩在售卖十数只小螃蟹,每只不过一两多,大小各异。我上前询问,小贩称其为野生小螃蟹,一斤三十元。我不禁说道:“此时时令尚早,螃蟹恐无肉无黄。

江南吃蟹,当在国庆之后,十一月的螃蟹,蟹黄饱满,鲜美无比。”然而,小贩却坚称野生的不一样,虽小却有黄有肉。这让我忆起几年前曾买过的野生小螃蟹,与此次的颇为相似,蟹黄厚实,蟹肉肥美,至今印象深刻。

芜湖地处江南,河网密布,水草丰茂,乃典型的鱼米之乡。鱼虾河蟹自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我当下决定将小贩的小螃蟹全部买下,小贩喜不自胜,还主动送了几条野生小鲫鱼,让我回去烧汤。这让我对中午的美味充满期待。

到家后,我赶紧告诉女儿有野生小螃蟹可吃。女儿笑言,昨晚做梦竟梦到我今日买螃蟹,可谓梦想成真,她对中午的螃蟹宴和鲫鱼汤更是期待满满。说到蟹汁调制,我可是有一手。

除了葱姜,糖必不可少,姜定要是野姜,醋须是恒顺的,再稍加一点开水,以免蟹汁太浓,冲淡蟹味。每次女儿都夸我调制的蟹汁,沾上蟹黄和蟹肉后甜丝丝的,十分好吃。

金秋时节,乃吃蟹的绝佳时候。请客送礼,螃蟹皆是美味佳肴,只因蟹黄蟹肉之鲜美,其他鱼肉难以媲美。清代大玩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对螃蟹之鲜美有过精彩论述:“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李渔对螃蟹可谓痴迷至极,“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此一事一物也者,在我则为饮食中之痴情,在彼则为天地间之怪物矣,予嗜此一生。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

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尝虚负一夕,缺陷一时。同人知予癖蟹,召者饷者,皆于此日,予因呼九月、十月为‘蟹秋’。虑其易尽而难继,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向有一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今亡之矣,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终始者乎!……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李渔编著的《芥子园画传》乃中国画的圣经,所著《闲情偶寄》更是养生学的经典之作。

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对该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其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李渔这段关于螃蟹的文字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他对吃蟹“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且“嗜此一生”的境界,可见古人对螃蟹味美的认可与我们今日如出一辙。

国人食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据《周礼》和晋代《字林》记载,我国已有两千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自古以来,食蟹似乎就是一件极有讲究的雅事。早在明代,能工巧匠就创制出一整套精巧的食蟹工具,被称为“蟹八件”,包括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八种。如今,大部分人吃蟹,除非在特殊场合,才会使用这些工具。

一般朋友聚会或在家中,大多直接上手,图个畅快过瘾,虽有点浪费,但吃得尽兴。我便属于此类,螃蟹成熟时,想吃就买几只,大快朵颐。此次螃蟹虽小,好在数量不少,也能吃得痛快。若是真正野生的,味道肯定比养殖的更鲜美。

李渔认为“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家中吃蟹没那么多讲究,大多饭后吃,怕饭前吃了螃蟹,再吃其他菜就不香了。今日亦是如此,女儿早早吃完饭,等着热腾腾的螃蟹上桌。我们开始细细品尝,虽满怀期待,却略感失望,没见到上次那又厚又肥、带着红色蟹黄的小螃蟹。

或许是季节未到,蟹黄还未变成蟹膏。不过好在这些野生小螃蟹虽小,蟹肉却较为肥厚,味道鲜美。虽略有遗憾,但芜湖地处江南,又在长江边,河网密布的水塘非常适合螃蟹和水生动物生长。我现在居住的长江边,过去叫做螃蟹矶,是螃蟹聚集之地,盛产螃蟹。如今正值菊花黄时蟹正肥的季节,已有大量螃蟹上市,即使是养殖的螃蟹,也同样鲜美无比。如此季节,这般美食,又怎能辜负呢?

《 螃蟹趣画》

在中国文化的浩瀚画卷中,螃蟹以其独特造型占据着别样的地位,深受文人与画家的钟爱。古人有云:“秋风起,蟹脚肥,菊花开,闻蟹来。”每逢金秋时节,螃蟹那鲜美滋味在撩拨艺术家味蕾的同时,亦如灵动的火花,点燃他们的创作灵感。

古代画家对螃蟹的描摹,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丰富的寓意。目前所见较早的螃蟹作品,当属宋人所绘。宋人画蟹,兼工带写,用笔缜密严谨。如《荷蟹图》中,一只雌蟹伏于大片枯黄荷叶之上,荷叶的颓败与雌蟹的鲜活形成鲜明对比,生动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意境幽远而生动。

另一幅南宋佚名的《晚荷郭索图》,亦展现一只河蟹攀爬在残荷之上,直面观者,挥舞双螯,悠闲自在。肥大身躯压断荷梗,几乎占据大部分画面空间。苍老的莲蓬、枯黄的荷叶与寥寥几笔的芦荻,共同营造出萧瑟冷寂的自然场景,画面简练概括,主题格外突出。此两幅作品尽显典型的宋代绘画风格,工整细腻,宛如时光雕琢的艺术瑰宝。

明代画家徐渭,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开创写意绘画新境界,在画坛独树一帜。或许是性格使然,又或是对螃蟹造型与习性的偏爱,他创作了多幅与螃蟹相关的绘画作品。其中著名的《黄甲图》,以奔放精练之笔墨,展现螃蟹爬行之状与荷叶萧疏的清秋氛围。此画绘于生纸上,作画时墨中加胶水以防水墨渗散,这独特技法为画面增添别样韵味,现在也有很多画家运用此法作画。

画中螃蟹,身子以三笔浓墨涂抹而成,八条腿蜷曲收拢,蟹螯却大而细致,齿纹锐利。这只缓缓爬行的螃蟹,寥寥数笔却集浓、淡、枯、勾、点、抹等笔法于一体,质感、形状、神态俱佳。上方两枝荷叶,用笔阔大,偃仰有致,尽显凋零之态,秋意无尽蔓延。

徐渭在画右上角题诗:“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以“黄甲”(螃蟹)象征科举及第之人,借此辛辣嘲讽那些胸无点墨、靠关系金钱上位的小人,讽刺意味十足,堪称能代表徐渭才情的典范之作。

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亦是画蟹高手。他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其《郭索图》更是淡墨写意的佳作。沈州长期生活在太湖周边,在平时及螃蟹上市的季节,他应该有过非常切身的观察体会,如这幅画中清水大阐蟹,双螯坚实如锯齿,夹住稻穗,蟹壳尖楞突出如尖刀,横行于水草之间。

螃蟹又名郭索,因蟹爪过处,如闻郭索之声而得名。此画如同一幅静谧的水乡画卷,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肯定是源于沈周观察自然的艺术感悟。

历史上众多花鸟画家,都曾钟情于螃蟹的描绘,并有作品流传于世。如明代的陈淳、傅山,清代郎葆辰以水墨画蟹著称于世,人称“郎螃蟹”。作品《蟹》将螃蟹表现得生动细腻。

清代任伯年的《蟹肥酒菊香》《菊黄蟹肥》《菊蟹》,以其独特而精准的造型手法、靓丽的色彩,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受,留下回味与想象的广阔空间。与其他传统画家不同,他笔下的螃蟹,洋溢着惬意美好的时代感。

而历史上对螃蟹最有研究、画蟹最多的翘楚,非齐白石莫属。他常将秋蟹、酒壶和酒杯同置一画,再配以生动题记,如“老夫今日喜开颜,赊得霜螯大满盘。强作长安吟咏客,闭门持盏把诗删。”齐白石画蟹观察细致入微,他曾言:“余寄萍堂后,石侧有井,井上余地,平铺秋苔,苍绿错杂,尝有肥蟹横行其上,余细视之,蟹行其足一举一践,其足虽多,不乱规矩,世之画此者不能知。”

正因如此,螃蟹在他笔下尽态极妍。更为可敬的是他画的螃蟹,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情与趣,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其次,白石先生的水墨螃蟹表现手法,也得到了今人的认可,也是我时常学习的样本。

抗日战争时期,齐白石作一幅螃蟹画,上书“看你横行到几时”,强烈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齐白石笔下的螃蟹,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更承载着画者的爱国情怀,是典型的借物言志之作。

从古至今,画家们以螃蟹为题材,用笔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螃蟹在他们笔下,既是自然之美的璀璨展现,也是情感与思想的深沉寄托。这些画作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在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后人得以领略不同时代的风情与智慧。

我们在欣赏这些画作的同时,应感悟画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正义的坚守,让这份艺术的传承与精神的力量永远延续下去,如同永不熄灭的艺术圣火,照亮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题画二则

《钓螃蟹》

昔吾常于乡野垂钓,所钓之塘多为半野生。时或得蟹,蟹之食异于鱼。初则缓点,浮漂轻动,继而急拖向远,浮漂骤没。竿抖,似钩于水草,因蟹多伏泥间及水草中。蟹徐出水中,觉笨且重,初不知何物,久则识为蟹。有时蟹出水,身带鱼草。

此时,蟹若速释,可轻脱,然其两钳常紧夹鱼线。多蟹不舍口中食,遂成他人盘飧。此乃当放则放,若不放,则致大险,乃至杀身之祸,且宜早放,放晚亦险。有蟹至空中,近岸方觉不妥,欲放已迟。于钓者,虽趣,然此趣事含深理。

钓蟹,于钓者非善,常示塘中蟹多食,鱼则不至。此时必往稍远处另择窝口,方可得更多鱼。亦示选择之重要,自主权在己。钓者多不喜钓蟹,然得之,多为乐事。吾昔垂钓,常遇此事,今忆之甚有意趣也。

《小杂鱼》

自余之工作室徙于陶辛七房村,宴客之时,常赴陶辛镇土菜馆。陶辛之地,水网密织,水质上佳,鱼虾鲜美之极。宴宾之际,鱼虾不可或缺,而余最喜点者,乃小杂鱼也。

昔者,人多不食小杂鱼,皆以大鱼为食,小杂鱼多售与猫。近年,众人颇爱食小杂鱼,其因有三。一则小杂鱼多为野生,且种类丰富,鱼小而肉质鲜嫩;二则大鱼或为养殖,口感差不利健康,难比野生之美;三则小杂鱼已成江南近年独具特色之美味。

小杂鱼之地域不同,种类亦异。陶辛镇土菜馆之小杂鱼,宜有二尾小鳜鱼、二尾小鲫鱼,复有昂子鱼、呆子鱼、小鲳鱼等相搭配,间或有小鲶鱼、小黑鱼之类,实乃小鱼之大杂烩。

野生小杂鱼,甫一上桌,余缩鼻嗅之,即可知其品质。水质绝佳之小杂鱼,能嗅出鱼香之甘甜。红烧之,美味至极。小鳜鱼肉嫩无刺,最受小儿喜爱。余平生好食小鱼,诸般小鱼皆爱,然最喜者,乃小杂鱼汤泡饭。独特鱼香伴饭香,易多食两碗,故每逢有小杂鱼,余常食之过饱。今食小杂鱼者众,皆因其味美也,故即便是陶辛镇之土菜馆,去晚亦难点得。点得则喜,不得则多一份期待。

每赴菜场见小杂鱼,必购而享之。即于乡野作画,见人钓得小杂鱼亦购之。见鱼塘主,余常趋前打听,问有无野生小鱼售,吾于乡间垂钓亦常有此收获也。幸哉江南水乡,此等机会甚多。余可借诸般手段得食小杂鱼。小杂鱼于余,乃不可或缺之美味佳肴。噫!此即生活也。

2024年秋于鸠兹 杨林

画家简介:

杨 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0 阅读:0